教学启新程,研讨共成长!
一记三校联盟数学教研活动

“只爱咖啡(毛木荣)
创建于04-11
阅读 31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4月10日,春风拂面,阳光明媚。为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共享教育智慧,横峰一小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为中心”三校联盟数学教研活动!

       10日上午,一小滕富海老师、龙小徐勇老师、港小黄玉玲老师带来了三节精彩的现场观摩课!

        一小滕富海老师和五(2)班同学的精彩课堂中,滕老师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将本课设计环节为分为三个部分,预学,共学,续学。预学部分对找次品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让学生知道,可以分成两份,也可以分成三份,对怎么分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共学部分是在8、9个零件里面找次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续学部分26瓶里面找次品设计题目的思路:1,考察学生是不是真正掌握了三分思想,2,有没有考虑到尽量平均分。滕老师课堂剥丝抽茧,层层深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龙小年轻睿智的徐勇老师在本堂课中,在预习单上设计了相关口算题,以及观察简单的点子图去列算式计算。在探究学习中,借助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购买图书,已知每套书有14册,要买12套,问一共买了多少书?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抽象出所学算式:14✖️12,随后借助点子图,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算一算的活动,将今天的新算式转化为旧知识、旧算式进行计算。帮助学生建立新与旧知识的桥梁,初步体会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随后将学生在点子图中所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整合,巧妙的与笔算方法:列竖式联系起来。能够清楚把因数12分成10和2,再分别相乘,最后合体的算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讨论,学生体会这种算法和竖式的内在联系。在探究竖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由多个横式转化为一个竖式”,学习竖式中每一步的算理。

        温文尔雅的黄玉玲老师的课堂,通过预学单复习旋转现象,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然后共学单中探究任务一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旋转现象,理解旋转三要素缺一不可。探究任务二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操作三角尺进行旋转感受旋转的特征。结合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旋转过程,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同时,设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

        课堂观摩后,三位老师就自己教学感受作了真诚的分享!

本届三校联盟教研的主题,“以学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是当今教育的一种变革,对我们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抱着这个想法,担了这次上课的任务,从一次次教学设计更改,上课,研讨,再更改,如此反复当中,收获很多。首先我觉得自己是以一个什么态度来对待上公开课这件事情,态度非常重要,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决定着你是积极的还是不积极的。准备上课的时间里是苦涩的,有时被一个难以突破的障碍而困惑,睡也睡不好,总会想着这件事情,也为一个好的想法开心一整天,解决了难题,整个人都是轻松的。在这段时间自己真的付出了很多,我的团队也付出了很多,一路走来很艰辛,但是上的课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的思想是无穷的。真心感谢陪伴我一起研课这么多天的同事们,谢谢!!

(一小      滕富海)


        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上完一堂课也不容易。从熟悉教材,到备课,从准备教具到设计活动,从分析学情到设计一案三单,真的需要去思考去折磨。我非常高兴能够在一小为各位高手们分享我的成果,我也非常感谢能够在好环境下倾听到各位老师的珍贵意见,同时也感谢我的团队为我付出了很多,你们的想法点拨了我,开拓出更多的道路!新教育是一条又大又长的的路,我很愿意以一名新教师的身份,去走得更快更远。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思考,我实践,我反省,我改进,我努力!!!

(龙门小学     徐勇)

         通过《图形的旋转》的教学,我深感直观演示和动手实践对学生理解概念的重要性。学生在操作中兴趣浓厚,对旋转现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港小     黄玉玲)

         在课后交流环节,三所学校的老师们针对三节公开课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既有对三位老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肯定,也有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反思。通过交流,老师们受益匪浅,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参加联盟教研活动部分老师的感慨:

(一小   李菁)带着欣喜隐退在会场后排,今天年轻教师的表现,再一次证明舞台是属于年轻人的。热切的表达、适时的辩驳、不停的追问,不断的反思,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永不枯竭的源泉。今天的联盟课,只能看作是一次单元测试,仅仅提供我们思考,面对课堂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有哪些更好的解决办法。教无定法,路径有千万条,大伙有这样持续的探究热情,开放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团队合作的意识,才真的令人欢欣鼓舞。

三节不同类型的课,在孩子心中的难度系数是不一样的,那是不是都适合用同一种模式,达成教学目标呢?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我们究竟要把自己放在哪个位置才合适呢?每节课,我清楚学生学习障碍主要在哪?准备怎样给孩子架梯子?梯子之间的距离是不是太宽?……相信,爱思考的你们,会上出越来越多,令自己,令孩子满意的数学课。


(一小钱宗良)观课有感

 今天听了三校联盟活动的三节数学课,分别是一小滕老师执教的《找次品》;龙小徐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港小黄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旋转》。接下来我最想与大家交流的是《找次品》这一课。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历,还有听过许多老师有关《找次品》的课堂教学,发现这些老师在教学中都是直接奔着本课的大教学目标设计组织教学的,大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发现规律找到解决找出次品的最优策略。直接奔向这种大目标的教学设计,很容易让教学形式化,空心化。我认为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各教学环节所完成教学小目标,以完成每个教学小目标而自然达到完成大的教学目标。

        基于《找次品》一课,我认为教学目标有:1、让学生通过从2瓶,3瓶中找出次品来建立简单的,找次品时需要用到的逻辑语言;2、从8瓶中找次品,理解至少确保的含义,通过用天平称重找次品的过程,建立二分法与三分法的概念;3、从8瓶中找次品,让学生对比分析理解三分法中的尽量平均分才是最优策略。一旦这三个目标建立,设计教学的思路就清晰明了,各设计一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每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充实而不空洞,也可以把2、3目标设为一个环节,总之这样设计目的性很明确,很有指向性,用能具体到点来完成到面的目标。

          从上面的3个目标展开谈谈,这么多年许多老师在《找次品》一课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老师有没有读懂教材中安排从两瓶中,三瓶中找次品的作用?教材中安排这一内容就是要建立学生找次品时的逻辑表达。这一内容对建立学生找次品的逻辑语言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找次品中逻辑思维的最佳环节,有老师有逻辑表达,但轻描淡写,而有些老师只是自己言简意赅的说了说,在这一环节应该在小组内反复说,之后还可以上台展示逻辑语言。

    问题二、是通过找规律让学生发现3分法中尽量平均分是最优策略吗?这一教学环节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更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突显这一教学重点,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是谁多老师的困感,许多老师在这一环节自己思维都很乱,学生也就稀里糊涂的跟着老师用发现规律的方法给总结出:三分中尽量平均分的方法能至少确保找到次品。紧接着学生就用这一最优策略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设计中,学生的思维呈现多种分法,有可能是2分,3分,4分,5分,6分,7分,8分等各种分法,大部分老师都能想到学生会有这些分法,并且一一分析,老师就用发现规律来小结出最优策略。这一环节最要命的是每种分法存在不同的情况,要一一呈现时间又不够,不一一呈现好像又不全面,总结方法时就比较牵强,有些就因为想考虑全面,上着上着学生和自己都糊涂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没有认识3分法到8分法本质都是3分法,一定要认识深刻,每一次称重过程本质就是每次3分法,(特别强调每一次称重过程一旦进行,就一定是要么2分法,要么3分法,其他4一8分法是没称重,而先分的才会有)。一旦建立本质是3分法,范围就大大缩小了,只有(1,1,6);(2,2,4);(3,3,2);其他例如(1,2,5)不存在,因为这样不能称。学生只讨论这三种情况用的次数,对比哪个最少了。(1,1,6)→(1,1,4)→(1,1,2)→(1,1)称4次(这种每次左右盘各放1瓶就是学生说的8分法);(2,2,4)→(1,1,2)→(1,1)称3次(这种就是6分法);(3,3,2)→(1,1,1)称2次。可是教学到这里,教学普遍现象出现了,老师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小结出只要每次称重尽量平均分称的次数最少,最优策略出现了,老师还会一本正经的质疑,是不是尽量平均分称的次数会最少,随后给出9瓶,10瓶让同学检验,检验了几次后,就以用找规律的方法总结,要将物的尽量平均分找次品称的次数最少。

       数学老师都知道,一般某种现象重复出现三次以上,我们习惯上说有规律了。但实际上有些现象重复出10次,11次不一定重复出现,否则大家买彩票都能中500万。我认为《找次品》一课教学并不是找规律总结出最优策略的。当(1,1,6)→(1,1,4)→(1,1,2)→(1,1)称4次;(2,2,4)→(1,1,2)→(1,1)称3次;(3,3,2)→(1,1,1)称2次呈现出来后,老师要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3,3,2)→(1,1,1)这种分法用的次数最少吗?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这里又是一次思维训练的大好机会。若学生没有讨论出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你在称重时,你就已经将物品分3份了,你希望次品在哪一份里?(预没最少的一份里),为什么,(因为总量越少,越容易找,用的次数少),你希望哪一份少?(预设学生会说希望在左盘中,又希望右盘中,同时又希望还未称的中,其实左右盘同样多),为什么?(预没:因为若左右盘是少的,万一次品在没称的多的中,那称的次数就多了,若没称的是少的,左右每盘比没称的多,万一次品在左盘或在右盘中,那称的次数也会多。)左盘,右盘,还没称的都想让它少,怎么办?若学生想不到平均分,那再引导,ABc三个人干活,ABC都想少干,怎么办?启发式引导,得出平均分,不能平均分就尽量平均分。

      以上纯属个人想法,供同仁们交流与探讨,力求从交流学习中进步。

(港小张莹)我想与大家交流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课程一开始徐老师便充满活力,调动起了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并且点子图这一学具的使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算式与具体事物结合了起来,尊重了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但是这也有一点小弊端,在使用完成后老师没有明确的指令让他们把学具收好,导致后面的学习环节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部分学生把它当成了玩具。


      其次徐老师很有勇气,选择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课题,这种算法算理类的课想要突破重难点是比较难的,尤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竖式中有两层的写法,而徐老师的处理是在学生独立尝试之后,自己直接把正确写法出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去观察、分析、模仿。如果是我,我会让多个学生上台板书,无论正确与否,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去总结最优写法,这样也许学生会更加主动和认同,印象和理解也会更深刻。

         此次联合教研活动,不仅为横峰一小的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促进了三校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走在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路上,让数学教学之路芳香满径!

阅读 31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