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在盈盈的笑意中,柳梢渐绿,草地渐茵。在春的旋律里,我们迎来了第三次教研活动。
一、教研回顾
赫赫老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带大家回顾上次教研:为了更贴近幼儿的心灵,教师们要转变思维,鼓励幼儿自主游戏,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时间,通过绘画表征的方式表达自我,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持续深入地参与游戏,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前书写能力,通过绘画作品分类展示,鼓励幼儿相互分享,以促进情感表达和理解。为后续的分析和亮点提取提供便利,教育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二、案例讨论
通过集体观看挖沙案例,各班教师进行了分析、讨论,梳理案例中教师的优势和不足。
由挖沙案例引出教师们对游戏本质的思考,游戏应具备以下六点特征。
教师们往往在游戏环境创设、规则制订、玩法设计中注入了太多成人意志,把主题活动、教学活动误认为游戏,在活动区设计大量目标使幼儿被动地通过操作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从本质上说,这些活动都不是游戏,不能取代儿童自主的游戏。只有完全符合上述六个特征,幼儿才会有真玩游戏的体验。
通过观看、分析案例,教师们在心中都对游戏的理想状态有了新的看法:
兰兰老师:孩子每天在活动区都有事情做,不会无所事事就是理想状态。
秦老师:我认为的理想状态就是孩子在活动区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去哪个区就去哪个区玩。
洋洋老师:我觉得应该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无限发挥。
三、集体梳理
各班教师反思,梳理幼儿游戏时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通过交流把这些观点分成了“三要、三不要”。
四、活动总结
孩子的自主游戏状态就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玩,将游戏材料和玩法也开放,让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的游戏规则是孩子自己制定的,当孩子不感兴趣的时候,就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支持孩子游戏的自主性。
老师们接下来的两周时间控制自己,“闭上嘴,管住手”,最大程度的放手,最小程度的介入,看看孩子的游戏状态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