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的探究式学习——记“三风课堂”之风采展示课

深圳市翠园初级中学徐瑗璘
阅读 40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三风课堂4.0版教研活动从3月4日开始正式启动,同时结合了罗湖区2023年新入职新教师“十项基本功”过关考核的安排。深圳市翠园初级中学于3月4日至4月12日,开展了以“三风”课堂为主题的风采展示课活动,翠园青年教师们纷纷登台,一展风采。


    物理科组徐瑗璘老师以《大气压强》为课题带领初二(13)班的学生们进行了探究式学习。本次活动学校高度重视,张乐校长、尹丽杰主任、侯红燕主任、陶晓雨主任、邵梦主任等领导以及全体物理科组教师莅临听课、评课。

一、教学过程与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9章第3节《大气压强》这一节的教学难度比较大。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学生并不熟悉大气压强,因此徐老师用复习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进行导入。


再以学生演示“覆杯实验”、课前探究“瓶吞蛋”等为切入点,设置疑问,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上台体验“半球拔河”活动,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些现象都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从而自然地进入新课教学中。

    在“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中,徐老师先提出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注射器针筒、吸盘、电子测力计等进行实验。


    完成实验后,各小组代表上台填写实验表格。课堂上学生们投入课堂,紧跟步伐,通过动手实践、记录数据、计算分析、解释结果等,体验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体会到科学家的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与科研的艰难,在新颖的实验中创新思维。


    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达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将物理与生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

    作为青年教师,徐老师在课前做了很多准备和打磨,张乐校长、师父们和晓雅老师、钟春灵老师、以及夏巍艳老师、谢正华老师、王红霞老师、潘荣国老师给了很多真诚又实用的建议,一直鼓励着徐老师,使这堂展示课设计得更加简练、巧妙。在正式上课前,实验员梁成老师准备了需要的实验器材,杨柳老师、彭晓勇老师拍摄了很多课堂实录。

    非常感谢这些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这节课的成功展示离不开这些老师们的耐心指导和无私帮助,感恩我们这个温暖又富有智慧的科组大家庭,也感谢学校一直以来的支持。

二、评课与建议

课后,听课的领导、老师们与徐老师共同展开评课交流,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全面精准的点评,肯定了教学中的精彩之处,针对课堂中的不足给出了切实指导与建议。


张乐校长认为这节课的框架很完整,亮点是学生的小组实验,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了测量和计算大气压强的过程,加深印象和巩固强化。可以提高的一个方面是,课堂生成的问题,尽量要当堂解决,比如测量大气压的实验误差为什么会大?在讲解完标准大气压的准确值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


尹丽杰主任首先肯定了徐老师这一年的进步飞跃,态度认真、用心准备,除教案、学案外还有逐字稿。徐老师采用了实验导入,创设情境,然后用一连串实验来加深学生的认知,符合物理实验学科的特点和认知规律。第二,对物理学科素养渗透的很好,在学生探究中体现了科学思维,形成严谨实验的思维和规范的探究方法。此外,在跟科学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多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更多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德育渗透。第三,板书条理清晰,注重课堂评价,比如右边板书的实验表格和积分表,实现了多元评价。


物理科组长和晓雅老师评价,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出发点,徐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创新和挑战,让学生通过粗略测量大气压,发现实验结果不够准确,差距比较大,体现出托里拆利实验的精妙,并突出科学方法,这也是中考可能考的实验题和考点。这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都有被调动起来。


钟春灵老师肯定了徐老师这一年的进步很大,每一次都有进步,课堂语言精炼了很多,衔接的过渡语也很自然。这节课本身知识点不多,但她提高了课堂要求,将其转换为学生探究实验,并且带入了计算,实现了教学方法的转变,应用的比较好,这节课很成功。

三、教学反思与感悟

1、如果想让学生感受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的话,需要预留更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更强的课堂把控能力,要有所取舍。

因此,可以将任务前置,在课前预先布置探究的思考题,让学生提前思考和设计如何粗略测量大气压强。


2、在第一版教学设计中,加入了更多的物理学史,按照科学探究和历史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的核心思想是动态平衡和等效替代。

但磨课后,科组老师们认为这样会模糊课堂重点,因此后来设计了新的思路。


3、经过科组讨论后,一些对生活现象的具体分析被简化,在本课时中只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现象即可,下节课再进行具体分析。


4、在大的教学框架中,科组的核心讨论点就是讲解粗略测量大气压的探究实验和准确测量的托里拆利实验的先后顺序,最终决定按照徐老师最初的设计,即逻辑顺序来进行: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运用身边的器材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值,讨论出实验方案或者直接给出实验步骤,然后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动手操作和记录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附录1:学生A学案——“针筒测量法”实验表格和计算过程

附录2:学生B的学案——“吸盘测量法”实验表格和计算过程

附录3:学生C的“针筒测量法”计算过程和误差分析

文稿、编辑:徐瑗璘

图片:杨柳、彭晓勇

阅读 40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