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人物表象下的悲剧意味
———曹素玲2024校级公开课

庭中奇树
创建于2024-04-11
阅读 27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4月11日,我和2217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和探究了鲁迅经典名篇《阿Q正传》。

      阿Q的言行各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他无论遭受怎样的侮辱,最后的胜利者却永远都是阿Q 。永远都能“心满意足的得胜”令人匪夷所思。在现实失败与屈辱面前,因为自己的体弱、卑微的原因不能、不敢扭转局面,而用幻想虚假的胜利、自贬、自欺或虐待更弱者,来在精神上实现自我麻醉,或及时忘却。

      “精神胜利法”本质是通过想象来完成心理的转变,“补偿”生活的失败,得到一种替代性满足;在精神上实现自我麻醉,或及时忘却的一种方法。

         用鲁迅的话解释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仿佛就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华盖集·忽然想到》

        阿Q正传的结尾,我们看到了一个悲剧的结束,却没看到一个世界的改变。

       希望我们能洗涤我们的灵魂,努力扫除自我的麻木,唤起我们的血性,使鲁迅在铁屋中发出的呐喊,成为鞭策我们的炬火使我们走上一条新生的路。    

       感谢语文组的同仁们对我的本节课的中肯评价和悉心指导,路漫漫,我们共勉。

阅读 27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