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居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蒙中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壮乡歌舞与民族体育运动的文化庆典

2024-04-11 阅读3510

     广西壮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既是壮族人民庆祝丰收、感恩自然的重要时刻,也是展现其独特民族文化的重要舞台。为了深入弘扬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并响应国家对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高度重视,我校计划在校园内举办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展”为主题的“三月三”庆祝活动。

      此项活动目的在于精心设计并开展一系列壮族歌舞表演和体育运动,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壮族文化丰富与独特的魅力,从而在他们心中培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自信心,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一、竹舞狮腾迎贵宾

      2024年4月9日上午, 在这个充满传统韵味的“三月三”节日里,我们以广西壮族独具特色的民俗礼仪——雄壮的舞狮、轻盈的竹竿舞以及悠扬的八音,向远道而来的贵宾们表达最诚挚的敬意与热烈的欢迎。 

      狮子的头颅巨大而威武,眼睛炯炯有神,舞者们身着壮族服饰,步伐轻盈。 随着鼓手的节奏越来越紧凑,大家跟着鼓点跳跃、旋转,八音齐进,竹竿轻敲,狮子欢腾,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客人们也被这份热情所感染,纷纷加入到竹竿舞的行列。鼓笛声逐渐变得更欢快,竹舞狮腾,一场盛大的文化庆典正在酝酿。

     在校方领导的热情陪同下,钦州市政协领导以及钦北区教育局的领导们参观了我们学校布置的“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墙。这一宣传墙不仅展示了我们学校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果,也体现了我们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视。

     在参观过程中,市政协和教育局的领导们对我们的宣传墙内容表示了高度认可,并就如何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加强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二、笙歌舞韵壮乡情

      三月三,春意盎然,壮族人民欢聚此刻。葫芦塘边,疏条交映,碧水如镜,恰似壮乡水墨画卷。壮乡好姑娘泛舟水上,竹桨轻摇,激起水面涟漪,漾起一丝春意,仿佛穿梭于壮族的山水诗篇。 壮族山歌,响起在葫芦塘上,旋律优美,与水声相融,编织成一曲壮族自然的交响。

      在《欢迎你到钦北来》和《迎客歌》的歌声中,青年男女以壮语对唱,情感真挚,传递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山歌,不仅是娱乐,更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仰。壮族山歌依旧回荡在葫芦塘上空,民族班学生和到场的人们脸上写满幸福与满足。在这壮族的三月三,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用壮语歌声铭记这难忘的时刻。

00:31

      随着壮族山歌的余音渐渐消散,领导们缓步走向绿茵场,校园里洋溢着三月三的喜庆气氛。足球场上,彩旗飘扬,鼓声震天,壮族文化盛典在此隆重拉开帷幕。 首先,四位主持人踏着欢快的步伐走上舞台,以壮族特有的热情和尊敬,逐一向到场的领导们表示欢迎并介绍他们。领导们面带微笑,向在场的每一位壮族同胞点头致意,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 紧接着,民俗歌舞表演正式开始。

      壮族的歌舞是“三月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者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舞者们手持彩绸,跳起了壮族的传统舞蹈。他们用壮语唱出对生活的热爱,用舞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壮族文化的独特韵味。 在这个充满壮族特色的三月三节日里,足球场变成了一个展示壮族文化魅力的大舞台,每一位参与者都沉浸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共同庆祝这个属于壮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敲打幸福、舞狮、舞龙表演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和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它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其中南狮也被称为醒狮,醒狮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岭南地区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节日里舞狮寓意着人们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舞狮人的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具有戏剧性和故事性。总的来说,舞狮文化不仅是一种娱乐和体育活动的表现形式,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色。

     舞龙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和文化表达形式。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威、力量和好运。古人通过舞龙来祈求平安、丰收和吉祥。舞龙在中国的节日和庆典中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每逢喜庆节日,如春节、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节等,人们都会舞龙。舞龙的特点是模仿龙的动作,通常由一条长长的绸布组成,人们手持龙头和龙尾,用身体的起伏和旋转来表现。舞龙表演中,龙头是核心部分,通常用木雕成并涂上色彩,显得古朴庄严。舞龙时,龙头随着鼓点和其他舞者动作而动,展现出各种姿态。

00:33

抢花炮

      抢花炮是一项具有 强烈的对抗性、娱乐性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该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或秋收以后最为踊跃开展。它的比赛规则是在场地为表面平坦的长方形草坪或土地开展比赛。一场比赛有两个队参加,每队上场人数在一定数量内进行。无论何方抢得花炮,可用传递、掩护、假运动、奔跑等方法,力图攻进对方炮台区;另一方可用拦截、阻挡、追赶、搂抱(合理部位)、抢截等方法,抢到花炮和阻止持花炮运动员前进。持花炮运动员越过端线进入对方炮台区,把花炮投入花篮内即为得分。每投进一次花炮得一分。进炮后,由司炮员重新发炮。持花炮队员误将花炮投入本方花篮内算对方得分。最后在一定时间内得分最多为胜。

00:30

投绣球

      投绣球是我们壮族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壮民族文化中独特的人文景观。小小的一个绣球,在壮族人民的手中流传了两千余年。而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抛绣球逐渐演变为一项正式的民族体育运动。抛绣球比赛主要分高杆和背篓两种形式,高杆抛绣球比赛,运动员将绣球抛过9米高的杆上直径为1米的彩环,最终以抛中数量算分,因此保证抛绣球的速度和命中率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让绣球进得又快又多,耐力、速度、技巧是三个必备因素。抛背篓绣球比赛以投中次数算分定胜负,每队投相同的球数,投中多者为胜,若数量相同则用时短队获胜。由于涉及到抛球手的接力、与接球手的配合等,背篓比赛更考验的是团队之间的默契。同学们充分发扬团结合作、敢于拼搏的精神,大家比合作、比策略、比速度,竭尽全力地为自己的团队增光添彩。

竹竿舞

     阳光下,竹竿舞者的身影若隐若现,舞动间,衣袂飘飘,犹如彩蝶翩翩飞舞。随着节奏的起伏,舞者们或跃或转,宛若山间清泉跳跃,充满活力。 竹竿敲击地面,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与舞者的步伐和谐共鸣。 这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交融。

      舞者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翩翩,竹竿间穿梭,如同在绿色的海洋中遨游。 他们的动作既优雅又充满力量,如同竹林中的翠竹,柔韧而不失坚韧。 每一次跳跃,每一次旋转,都是对生命活力的赞颂,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00:31

武术表演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拳术。太极拳是一种拳术运动,符合拳理,具有技击性。这里的拳理是指太极拳动作本身符合攻防规律,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一定的攻防实效,这既是太极拳动作与体操、舞蹈、导引等其它运动的基本区别也是本质区别之一。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项目。

舞蹈:《我们的田野》

     《我们的田野》是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舞蹈,在音乐的伴奏下,舞蹈的节奏时而轻快,时而悠扬,如同春天的田野上,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舞者们的表情自然、充满热情,他们的笑容如同春日温暖的阳光,感染着每一位观众,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之中。

      它不仅展现了农校学生对农业和自然之美的热爱,更是对三月三这一传统校园文化节日的一次生动诠释。在这支舞蹈中,学生们通过优雅的舞姿和富有节奏感的动作,将田野的丰收景象、农耕的辛勤劳作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蹈: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山歌好比春江水》

      本节目由北区师生共同表演,《月光下的凤尾竹》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翠绿的凤尾竹上,竹影婆娑,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舞者们轻盈的步伐和曼妙的身姿,如同竹林中的精灵,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翩翩起舞,时而静若处子,完美地诠释了自然与和谐的主题。

      而葫芦丝演奏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则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旋律,为舞蹈增添了无限的情感深度。葫芦丝的声音悠扬而深远,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演奏者通过精准的气息控制和指法变换,让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听到山间回荡的歌声,感受到春江水的波澜壮阔。

歌伴舞《幸福中国一起走》

     《幸福中国一起走》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歌曲,四位本校的老师通过歌伴舞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在“三月三”这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节日中,学校老师表演这首歌伴舞,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对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生动诠释。

舞蹈:《每位姑娘》

     歌曲《每位姑娘》的旋律轻柔悠扬,充满了童真与梦幻,非常适合小朋友们表演。在三月三这个春意盎然的节日里,那蒙中心校幼儿园小朋友们的舞蹈如同春天里绽放的花朵,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微笑,都像是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愉悦和温馨的感觉。通过这样的表演,小朋友们仿佛化身为一个个小小的民族文化传承者,将壮族等民族的美好文化展现给更多的人。

舞蹈:《弥渡山歌》

      校舞蹈队表演的《弥渡山歌》是一次精彩的文化融合展示,它巧妙地将传统民族舞蹈与现代创意结合,生动体现了三月三节日的文化内涵。舞蹈编排巧妙地融入了壮族、彝族等民族特色动作,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音乐与服饰的选择充满民族风情,悠扬的山歌曲调和色彩鲜艳的服装,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表演形式活泼,舞蹈队员们用热情和技艺讲述了山歌背后的故事,传递了真挚的情感,使观众感受到民族心灵深处的温暖。在三月三这个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这支舞蹈不仅展示了弥渡地区的文化魅力,也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舞蹈:《舂米舂出新生活》

     《舂米舂出新生活》作为一支舞蹈作品,在“三月三”节日中表演,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也是对新时代农村生活变迁的艺术再现。通过舞蹈的表现形式,本校学生给我们展现了农民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呗侬情深》

         在三月三这个民族节日的喜庆氛围中,本校老师以满怀深情的演绎,将《呗侬情深》这首歌曲呈现给了大家。他们的声音温暖而富有穿透力,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节日传统的尊重。在演唱中,老师们巧妙地融入了壮族音乐的独特韵律,使得旋律更加悠扬动听,完美地与节日的氛围相融合。

     歌词中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深情以及对自然的敬畏,通过老师们的嗓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他们不仅仅是在唱歌,更是在讲述一个个充满情感的故事,让听众仿佛能够看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感受到那份温暖的亲情,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00:24

舞蹈:《踩花山》

      那蒙中心校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踩花山》舞蹈中展现了无尽的活力与欢乐,他们的轻盈跳跃和彩蝶般的旋转,完美捕捉了三月三节日的喜悦气息。孩子们手拉手,如同花环般旋转,追逐嬉戏,以稚嫩而充满韵律的舞步,演绎出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五彩的民族服饰在阳光下翻飞,孩子们的纯真笑容和灵动身姿成为节日中最闪亮的风景,为庆典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

手鼓组合:《童年》

     北区教师带来的手鼓组合《童年》是一次充满怀旧情感与节奏魅力的表演。通过手鼓这一古老而富有表现力的乐器,教师们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打击技艺,还将观众带回了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舞蹈:《一起唱山歌》

     《一起唱山歌》舞蹈表演展现了农校学生的艺术才华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舞蹈编排巧妙,情感表达丰富,服装道具具有民族特色,团队协作默契,整体表演不仅是艺术享受,也是文化教育的体现,彰显了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走秀:《华夏之旅》

     《华夏之旅》走秀活动是本校学生对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一次精彩展示。学生们身着代表性的民族服饰,通过走秀和深入解说,向观众传达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深度。这场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展现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明多样性的赞颂和传承。

串烧:《壮族敬酒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心想唱歌就唱歌》、《世上哪有树缠藤》、《多谢了》

     在本校教师团队的精心策划与演绎下,一场融合了《壮族敬酒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心想唱歌就唱歌》、《世上哪有树缠藤》以及《多谢了》等经典旋律的串烧表演,如诗如画地展现了“三月三”壮乡音乐文化的瑰丽多彩。教师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将不同民族的音乐精髓娓娓道来,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是在学生心中播下了艺术与文化传承的种子。

     此次演出不仅是教师们才艺的展示,更是一场寓教于乐的文化盛宴,它以音乐为媒,搭建起师生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增强了校园文化共同体的凝聚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师们向学生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切尊重与热爱,同时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去体验、学习和感悟“三月三”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

07:44

全校合唱《蒙中三月三》

04:04

三、竞技团结展“壮”志

       2024年4月9日的下午,阳光温暖地洒在壮族的大地之上,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悦与活力。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刻,壮族人民在上午精彩的歌舞表演之后,继续投入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运动中。

      这些民族体育运动不仅是一种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们承载着壮族人民的历史与智慧,展现了壮族的勇敢、坚韧和团结。在走高跷、板鞋竞走、赶狗进锅等项目中,我们看到了壮族人民对传统技艺的精湛掌握和创新精神。高脚马、滚铁环、打陀螺等活动,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壮族人民对于体育竞技的热情和对童年游戏的美好回忆。

      民族多耶舞和民族千人跳竹竿更是将体育与舞蹈完美结合,展现了壮族人民的艺术天赋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运动不仅增强了壮族人民的体魄,更加强了他们的心灵联系,让每个人都能在运动中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

      让我们为壮族民族体育运动的持续发展和繁荣而欢呼,为壮族人民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中所展现出的卓越才华和不懈努力而感到骄傲。愿这些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运动项目,能够继续激发壮族人民的创造力和团结力,为壮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走高跷

      踩高跷是我国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是一项极富技艺性和挑战性的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踩高跷表演要求表演者保持平衡,并配合各种精湛的技巧表演。表演者们能够在高跷上行走、跳跃、转身和旋转,展示出卓越的身体控制力和灵活性。踩高跷表演不仅展示了广西人民的勇敢和坚韧精神,也代表了华族文化的瑰宝。这项民间表演艺术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广西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板鞋竞走

      板鞋竞走来源于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相传是当年为锻炼士兵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可谓历史悠久。竞速的三个人必须齐心协力、合三为一、融为一体、协同一致方可快速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活动不仅保留了其原始的军事功能,还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广泛流传于壮族地区,成为了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项十分考验团队合作的运动,其中不仅有三人口号响亮,步伐一致的高光身影,还有因为步调混乱而状况百出的组合。整个操场被加油声和阵阵欢笑包裹,蒙中学子在热闹中彰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

00:33

赶狗进锅

      赶狗进锅民间体育活动源自于壮乡劳动人民和生活之中,最早的赶狗进锅是在壮乡田间进行的,后来转移到村头的空地上。并用七字形的树枝作为击球用具。(最早是用木薯杆、竹子等作为击球用具)。活动场地大小不限,人员不限,先在场地中间画一个大圈做为锅,参与的队员每人一个小圈为自己的味蝶,一名队员进行赶狗,其他队员去阻止狗进锅,每打到狗一次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蘸一下味碟,如被赶狗的队员抢先占到位碟则轮换去赶狗。如狗进锅后全部的队员要换位碟。(不得占原来的位碟),抢不到的队员就去赶狗,以此类推。

高脚马

     “高跷”又叫“高脚马”,高脚马原本是苗族、土家族人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后来人们把踩高脚马发展为高脚竞速,成为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竞速运动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同时脚踩杆上的脚踏蹬,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 是队员在高脚马上进行速度和力量的比赛。高脚竞速所使用的器材成为"高脚马",高脚杆为竹、木或其它硬质材料制成。高脚杆高度不限,从杆底部向上30至40厘米 处加制踏蹬,踏蹬高度的丈量从杆底至杆枝点的上沿;所有场地为标准田径场。表演形式,民间表演中,踩高脚的表演者身穿各种民族服装进行表演,用高脚做出各种动作。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高脚竞速首次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在“高跷”比赛区,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体验这一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同时,也考验着自身的勇气与身体平衡能力。

滚铁环

      滚铁环,又称“滚铁圈”,是中国传统的民俗体育运动项目,其历史源远流长。参赛者需手持铁钩,推动一个直径约66厘米的黑铁环在地面上滚动。比赛中,铁环与铁钩必须始终接触。如果铁环失控或倒地,参赛者必须回到失控或倒地点继续比赛。孩童时期最常玩的游戏,因其不受场地限制,制作相对简单,灵活多变且运动量大成为少年儿童喜爱的运动项目,铁环与接力的组合更是让比赛变得更加精彩纷呈。同学们推着铁环在赛场上飞奔,心情仿佛回到童年,身边却是青春的影子。

打陀螺

      陀螺又叫打陀螺,有着悠久的历史。陀螺又有“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之称。是青少年十分熟悉的玩具,如今已风靡全世界。中国是陀螺的老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陀螺玩具。在民族运动会上,陀螺比赛在平整无障碍的地面上进行,用鞭子连续抽击一圆锥物体,使之在平滑地面上旋转。同学们以螺会友,一鞭子抽下去全身都得到了锻炼,强身健体。对很多人来说,陀螺是儿时难忘的记忆。如今,陀螺不单单是娱乐项目,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大象拔河

      大象拔河,又叫“拉乌龟“,是指参赛双方选拔人数相等的青少年,把一根结实的长绳两头打结,由两人各自将绳套在胸部,从档下拉过,背对背各朝一方,双手扶地。在中间的地上画三条线,线地间距为80厘米,把悬吊绳上的红布条对准中线,趴在中线的两端,头部向前,屁股相对,形象如乌龟。比赛发令后,模仿大象动作,相互爬拉,双方队员用力往自己的一边猛拉,不准双手(脚)离地,如将对方拉过中线者便判获胜。是一项古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相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已被列为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是少数民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民族多耶舞

       多耶,又称“踩歌堂”。多耶是侗语 音译词,侗语“多”有舞动、跳跃的意思,“耶”为唱歌,”多耶“意为歌舞。多耶舞起源于侗族的劳动生活,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它是一种无器乐伴奏的集体歌舞形式,通常由手拉手围成一圈的舞者边唱边跳。它的基本动作包括搭肩、摆手、跺脚等,这些动作不仅富有节奏感,而且简单易学。多耶在侗族人民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中,积累着丰厚的文化知识,多耶作为非语言文字的人体动态民俗文化现象,以歌舞形式成为了维系侗族人民繁衍、生存、发展的纽带。多耶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它是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艺术文化生活,和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多耶与侗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并随着侗族族群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多耶是侗民最喜欢的集体式歌舞,已成为侗族人民最基本的节气、生产、祭祀、婚丧等习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代表了侗民族节庆文化符号,是侗族人民民俗文化的精神支柱。

民族千人跳竹竿

      壮族竹杆舞是一种可以与客共舞的娱乐性较强的舞蹈,一般是由十到几十个演员敲击竹竿,在演员的领舞下让客人参与。每逢“三月三”,广西许多地方的壮家青年男女会以跳竹杆舞来庆祝自己的节日,有时甚至形成了千人齐跳竹杠舞的壮观景象。千人竹竿舞也是“壮族三月三”一项特色的民俗活动。千人竹竿舞简单有趣,热闹非凡,娱乐性强,挑战性高,曾博得外国游客“世界罕见的健美操”之美称。在千人竹竿舞由大鼓开篇,一声鼓响后,执竿者用竹竿撞击竹竿,发出有规律的碰撞声。舞者在竹竿间来回跳跃,做出优美的舞姿。上千名同胞身 穿传统服饰,手执不同道具,载歌载舞。竹竿舞的表演者由各乡镇挑选,性别年龄不限,节奏良好者颇佳。跳舞者两人一对,十人一组,一百多组齐舞,加上执竿的中学生,有数千人之众。持竿者或站或蹲或坐,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进退跳跃,潇洒地做着各种各样地动作,转身、点地、跳跃、拍手……共同演奏出一首欢快的节日欢曲。

其他师生合照

01:00
00:31

四、筑牢民族共同体

      在中共钦州市钦北区委员会宣传部与中共钦州市钦北区委员会统战部的联合主办下,得益于钦北区民宗局、钦北区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钦北区教育局和那蒙镇人民政府的鼎力协办,钦北区那蒙中学携手钦北区民族中学、钦北区壮文学校、广西钦州农业学校和那蒙镇中心小学共同承办的“蒙中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校园文化活动已成功落下帷幕。

      此次“三月三”民族文化校园活动的圆满举办,不仅极大地充实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在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巩固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本次“三月三”文化活动的核心宗旨,致力于拓展活动的形式与内涵,以及提升活动的品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蒙中迎新

 蒙山春色渐鲜明,

 中华大地瑞气盈。

 迎风展翅鹏程远,

 新岁扬帆破浪行。

组     织 丨 黄万年

摄     影 丨 黄世桐  黄伦高   胡丕武

撰稿编辑丨 吴俊志

策划校对丨 陆   琴

审     核 丨 石能宽  黄万年

阅读 351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