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共同成长―于田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精品课送教下乡活动

于田县教学研究室
创建于04-10
阅读 49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初春下乡,送教如初。为进一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学习。4月9日,于田县语文名师工作室精品课“送教下乡”活动分别在于田县第二小学、于田县斯也克乡小学如期开展。这次活动旨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汲取好的教学方法。

上午第一节:李彩菁老师《匆匆》

在第一堂课上,李彩菁老师为我们深入讲解了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匆匆》这一课。经过老师的精彩诠释,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深入领会了时间是如何无声无息地溜走的,并通过多种互动扎实地巩固了相关知识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巧妙地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了一个自在、舒适的学习环境,非常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点。整堂课下来,学生们不仅领悟到了时间的宝贵,更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

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不仅汲取了知识,更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李老师的教学,不仅是语文的传授,更是智慧的启迪。

第二节:曾正艳老师《那个星期天》

接下来是曾正艳老师将为我们呈现的六年级语文《那个星期天》。以“我”心理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学生迅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条理清晰,了解文章大意。因为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教学最大的目标应在于习作方法的习得,史铁生是如何把他的真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呢?曾老师在探究的第二个环节聚焦于作者的写作,让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

曾老师带领学生关注重点词语的反复使用:“那个星期天”,“就在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早晨”;“答应带我出去”,“很久之前就答应了”,“还是这样答应的”;“这不会错”,“都不会错”……重复用词是作者在心里一遍遍地告诉自己终于可以成行了、母亲答应带我出去了,这是作者欣喜、激动的表现。好的语文课是有设计感、有现场气氛感的,尤其是课堂开始与结尾的呼应,她让学生读着下面三句话慢慢进入史铁生给我们营造的淡淡的忧伤的氛围中,入情入境。

曾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引导多种形式的朗读,她成功地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感悟文本,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

评课

课后,两位老师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过程以及分享课后反思。

《匆匆》评课:

李永莉老师说:“李老师课堂语言很有魅力,抑扬顿挫。结合单元特点,安排小练笔的方式,促进学生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思维。通过持续的练习和反馈,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蒙西老师说:“李老师的板书设计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借鉴和学习。无论是其展现的写字基本功,还是整体的版面布局和设计,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王莉老师提出:“李老师在黑板上缓缓写下算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时间就像流水,不经意间就从我们身边溜走。每一天都是宝贵的,我们不知不觉间就会失去它们。这个算式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刻,不要虚度光阴。

张泽燕老师说:“李老师教学环节的过渡流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两次背景音乐。第一次播放时,老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小学六年时光的匆匆流逝,仿佛将学生们带回了那些充满欢笑和泪水、努力和成长的日子。第二次播放时,老师则引导学生3次齐声朗读:“我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思考自己在学校中所获得的成长和收获,同时也引导他们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升华。整个教学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也让他们在思考和表达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涵和意义。”

《那个星期天》评课:

武旭艳老师说:“曾老师的教学手段,课堂整体结构方法把握都很到位,老师讲解详细,学生对重点内容掌握扎实。”

张艳老师说:“可以看出曾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整堂课节奏淡定平稳,教学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强调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王莉老师说:“整节课上,曾老师巧妙地融入了思政教学,这不仅是教学的创新,更是对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曾老师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在常态课中,我们应当积极向曾老师学习,将大思政理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更能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素养的学生。我们应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张泽燕老师说:“曾老师独具匠心地运用课后练习题,着力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在特定情境中情感的流露与表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这种写作手法,曾老师巧妙地将《匆匆》与本文进行对比教学,鼓励学生们挖掘两篇课文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更精准地捕捉到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人物心理变化的理解,还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具体事件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提升他们自己的写作能力。”

下午第一节:华明楠老师《小公鸡和小鸭子》

华明楠老师讲授的是一年级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学起来特别感兴趣,华老师教学流程清晰有序,层层递进,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每一个环节清晰,层层递进,学有所获。

下午第二节:张海涛老师《树和喜鹊》

张海涛老师讲授的是:《树和喜鹊》这是一则有趣的童话,写的是小鸟和小树由孤单到快乐的生活,告诉孩子们有了邻居,有了朋友,大家一起玩耍,一同游戏,才能享受快乐的生活。张老师整堂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心里感受,让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谈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没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才会孤单。理解“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这句话,很自然的理解课文,带领学生体会了这篇课文的人文价值。

张老师整堂课非常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十分温和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化解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并抓住学习重点,用自己投入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因此,整堂课上自始至终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学习的热情。

评课

课后,两位老师分别对自己的授课内容进行了说课环节以及分享了课后反思。

《小公鸡和小鸭子》评课:

海萨如拉老师说:“华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流畅的教学流程,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在她的课堂上,每个环节的安排都显得恰如其分,使得知识的传递变得自然而流畅。能够精准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将复杂的知识点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们。因此,学生们在华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更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刘福禄老师提出:“华明楠老师在课堂上始终将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放在首位,她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关心每个学生的内心感受,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在课堂上,华老师始终保持着高度敏感和专注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帮助,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教育理念。”

郭海燕老师说:“华明楠老师以独特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检查词语读的环节,她让小老师上台领读,这一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更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感。同学们对此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争相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王莉老师说:“华明楠老师非常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唯一遗憾的是教学环节时间没有合理分配。”

《树和喜鹊》评课:

周颖老师说:“教学中,张海涛老师设计了“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激励评价”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打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通过老师及时有效的激励评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安银卫老师说:“张老师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孤单”的意思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讲授这一段时,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了“只有,一只,一棵,一个”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从而体会树和喜鹊真的很孤单,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朗读和对比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境,很好地渗透了本单元的训练要点。”

武旭艳老师提到:“课堂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的意思,孩子们积极地响应,能想想自己什么时候觉得孤单,后来体会树和喜鹊的快乐,教师引导到位,突破了教学难点,理解了有伙伴的重要性。

张泽燕老师说:“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可以看出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非常耐心,并且注重讲练结合。对于回答问题时感到紧张的学生,张老师也能及时给予鼓励。此外,他还特别注重量词的积累以及ABAB、AABB式词语的拓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能在课堂上再加入一些口令训练,相信张老师就能更有效地掌控课堂。”

王莉老师说:“张老师课前准备充分,以喜鹊的“喜”字为导入点,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的方式深入理解课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富有创意而且非常实用。在朗读时,老师还鼓励学生结合手势,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汉语的声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提升朗读技巧和汉语表达能力。。”

​听课的老师们都逐个发言,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体会。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评课活动结束后,张泽燕老师再一次针对老师如何教学生用好田字格,学生如何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做了统一要求。

田字格作为汉字书写的基本框架,其规范书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确保字迹清晰、整齐。其次,规范书写能提高书写速度,减少错误,使文字表达更加准确。最后,规范书写有助于提升阅读体验,使他人更易理解书写内容,学生识记,老师复习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此外,通过规范田字格书写,还能培养耐心和专注力,促进良好书写习惯的形成。

寄语未来

此次活动为教师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不断探索、反思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送教下乡”活动虽然结束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的教育之路也还在继续。

文字编辑:张泽燕

图片拍摄:张泽燕

审核:王发强

阅读 49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