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天坛说“祭天”

天高云淡
创建于04-10
阅读 22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西安南郊,有一处2018年在隋唐长安天坛(圜丘)遗址上建成的公园,就是“西安天坛遗址公园”。
西安隋唐天坛(圜丘)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唐代沿用近三百年,是隋唐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从隋至唐的300多年间,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皇帝均在此登坛祭天。
天坛遗址公园里面,立着许多介绍古代祭天活动的牌子,我们在游览的同时还可了解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的知识。
中国古代的天地信仰
祭天,又称祀天、郊天,也就是祭祀天神,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天神的崇拜和祈求的一种仪式。祭,即祭祀,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通称为祭祀。
“天”是什么,天空吗?
非也!
天,实际上应该指的是地面以上的自然界,包括日月星辰、风雷雨电等自然现象。

古文字“天”的写法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很有限,所以将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等现象归结为神的力量、鬼的作恶,并随之产生了敬畏恐惧之心。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祸,也为了使人们心理得到解脱,便产生了最初的祭祀。
中国很多地方的古岩画上,都有太阳代表天帝天神的祭拜画面,商代的甲骨文里,已有很多关于天神的记录。人们在重大事件时,常说抬头三尺有神灵每年拜祭灶神时,都要祷告上天言好事,下凡保平安。遇到重大事件时,所有的人都要指天发誓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人是有天崇拜、天信仰的,并有不敢欺瞒上天的种种戒守与禁忌。
古代皇帝颁发的圣旨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知道啥意思了吗?
中国古代的祭天之礼
中国古代祭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传说,黄帝时期就已经有祭天的行为。
早期,人们选择自然高地举行拜祭上天的活动,后来才建造专门用于祭天活动的高台,称为祭坛,用以表达人们对上天的尊崇和企盼。
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其中最隆重的要数祭天。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皇帝登位也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
祭天起源很早,至少在周代已经存在。当时已实行“祭天圜丘,祀地方丘”的制度,冬至到南郊祭天,夏至到北郊祭地。
春秋时期齐国境内便有了祭祀“八神将”的活动,祭天是其中的活动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是亲临泰山进行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活动。
汉代以后,儒学与宗教有了一次大规模的联姻。这时,儒家典籍被经典化、神圣化。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家学者吸收了战国以来开始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对原始儒学进行了一番神学化的改造,构筑了一个融宗教与儒学为一体的思想体系,并为天子祭天做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帝王既然是“天子”,就应该对上天行孝道,认为天子不祭祀上天,就像为人子不奉父亲一样,是大逆不道的。同时,汉代人还建立了一整套郊社宗庙制度。这套制度在东汉最终被以国家法典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后来历代国家宗教的基本模式。
每年冬至日祭祀昊天上帝,是中国传统天帝信仰的礼法制度,最晚从西周开始,一直沿续到清代结束。
祭天原本是古人对自然及人类自身认识的一种反映。最初只是人们的一种崇拜行为,它随着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出现而产生,代表了人类最初的觉悟,是人类脱离蒙昧、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者则赋祭天以特有的含义,将其纳入封建礼制的范畴,使之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皇帝通过祭天,昭示君权神授,皇帝是真龙天子。他为天下百姓向天帝诸神祈求风调雨顺、泰祥无灾,以此维护皇权稳固和天下安宁。
正是由于祭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因而被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君主奉行不辍,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而祭天更是被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成为“国之大祀”。
唐代祭天时间
古代的各种祭祀,以祭天最为隆重。祭天的典礼一年要举行九次,其中又以冬至祭天最为盛大。祭天本为报答上天,因此冬至祭天,又称“大报天”。
唐代祭天,一年之内有四次之多,其中有三次都在圜丘,正月和孟夏在圜丘祭天,是因为要向天帝祈求好的收成和风调雨顺。
正月上辛祈谷:指的是在每年正月上辛日在圜丘祭天,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孟夏雩祀:又称大雩。在孟夏之月于圜丘祭天向天求雨,也就成了帝王重要的事项。
冬至日专门祭祀昊天上帝:唐代的圜丘祀天之礼至为重要,圜丘祀天是唐代祭天之礼的主干与核心。而最为重要的一次是在冬至这天,冬至日是对昊天上帝专门祭祀的时间。
为什么选择冬至祭祀呢?
因为冬至日这天,阴开始转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此后为白昼天渐长的开始。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太阳意味着生机,冬至则寓意着阴极阳升万物生长,所以每年冬至日祭祀昊天上帝是中国传统天帝信仰的礼法制度,从西周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结束。
祭天大典祭器和祭品以及礼节
主祭天神昊天上帝,唐以后还以李渊的祖上景帝为配祭,并在坛上摆放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这五方大帝的神灵龛牌尊位,还要摆放日神、月神二十八宿神灵的牌位。此外,还要按方位和所祭方神的不同,摆放玉制的苍壁,青圭,赤璋、白琥、玄璜等祭器。四个方位的器物各依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四种颜色制作摆放。
每位神灵前有祭台,摆放的祭器也有不同。主神即昊天大帝前的祭品,至少有牛、猪羊、大羹、熟、胙、玉帛、酒、牲血等祭品。
《新唐书·礼乐志一》称:“凡祭祀之节有六:一曰卜日,二曰斋戒,三曰陈设,四曰省牲器,五曰英玉帛、宗庙之晨课,六曰进熟、馈食。”圜丘祀天主要的礼节有斋戒、陈设、省牲器、銮驾出宫、奠玉帛、进熟和銮驾回宫等礼仪环节。
圜丘
中国古代,专门用于举办祭天典礼的祭坛被称为“圜丘”。“圜”通“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把祭天的祭坛做成圆形,以象征天的形象,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特殊注释。
西周以后,在中国逐渐形成以“礼莫大于敬天,仪莫大于郊祀”为核心的祭祀制度。《礼记》有云:“祀帝于郊,敬之至也。”故由周公所制定的“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圜丘”的祭天制度为后来的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所奉行,秦、汉以及唐、宋各个封建朝廷皆在国都营建祭坛祭祀,秦及汉朝初期将祭天的祭坛称为畤,西汉中期以后及唐、宋诸朝皆将祭天的祭坛称为圜丘。
西周的国都镐京南面高于北面,圜丘便建于南郊,以更接近于天。阴阳五行观念认为,“南”为丙位,太阳光照的时间较长,属阳,所以选在南郊。因此,隋唐的圜丘,便建在长安城郭城的南边。
西安隋唐圜丘(天坛)位于唐长安城郭城正南门明德门遗址以东约 950 米。199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高约8 米,发掘显示遗址为四层素土夯筑圆坛,表面涂白灰。底层面径约54米,第二层约40米,第三层约29米,顶层约20米,各层层高 1.5-2.3 米不等。各层设置十二条陛阶(即上台的阶道),每层圜坛都设有十二陛道,均匀地分布在圜坛四周,分别朝12个方向辐射宽约2-2.4米,为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称北、南、东、西陛。其面南的午陛则宽于其他十一陛,午陛比其余十一陛宽,约3.1-3.45米,是皇帝登坛的阶道。
隋唐圜丘的挖掘情况
西安天坛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唐代祀天礼仪重要的实物证据,对研究中国礼仪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西安圜丘遗址发掘前为一杂草丛生的大土堆,1988年陕西师范大学征用了遗址所在地。1999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研究员主持进行了清理发掘,发掘面积4800平方米。黄土建筑的坛体当时已经坍塌,但整体较为完好,发掘出残存的台壁根部,破解了唐代圜丘基本形制。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1999年5月回填封土等待保护方案。2003年至2004年西安文物局组织实施了保护工程。
2003 年至 2004 年,西安市文物局组织实施了保护工程。
隋唐圜丘遗址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201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遗址保护展示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建设遗址公园。在各方的努力下,遗址公园于2018年初建成并对外开放。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 22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