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号上午朋友打电话说,清明节准备去甘肃渭源县,有位在中日友好医院工作的年轻的中医大夫杨映映,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利用回家期间为当地父老乡亲坐诊,看我愿不愿意去,说开车大概5个多小时,就利用清明假期三天去一趟。朋友还说这个大夫人品特别好,听到此处我毫不犹豫,答应和朋友一道前往我就想看看这个大夫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
4.4号早晨6点多起床骑车到民众巷一家打核桃馍的小店买了30个,20个用礼品盒装上,10个用普通盒子装上路上吃。8点朋友准时到楼下接我,同行还有侯姐夫妇,司机师傅是朋友的先生,就这样一行五人开启的甘肃渭源之行。
沿着滨江西路走河堤从汉中西上高速经十天、银昆、连霍、陇渭、兰海高速和212国道,在高速服务区休息了两次,还吃了面简单的补给。下午3点多下高速后,来到会川镇,道路两侧路灯直立灯于灯之间是塑料棚链接着,应该是保护绿化带的花草。来之前查了天气,这边和我们汉中的气温相差还挺大的,5号还有雨夹雪气温只有0°C。看到马路两侧的塑料棚,更证明了这点。按着导航很顺利地找到了大夫老家的村子,走到村口朋友打开车窗问坐在草垛上的老乡:请问杨映映家怎么走?老乡热情起身指着一排车队说:就在那排车对面。可不是吗,一看就知道路旁停了5、6辆车,门庭若市啊!
刚下了车就有人和朋友打招呼,原来是比我们先来一天的,听他们相互攀谈中,知道她叫王玲,刚从地里回来,这两天当地农忙,他们一家帮着映映父亲杨老师种药材。还有一位当地的农妇瘦瘦黑黑的扎着小马尾辫,迎了出来。抄着当地普通话,热情地招呼我们快进家里,她是这家的主妇,杨映映的母亲了。大门推开进去后是个庭院,堆着一些柴草,还有个大水缸斜倒在草垛旁,角落一个桃树还开着粉红的一串串小花,正对面还有两排中药药柜,右侧又是一院房:上联诗书礼乐尽备齐,下联孝友弟恭皆学问,横批 幸福和乐。唯独这个院子的春联还完好无损,因为这是院中院,刚才路过村子外面的春联都残缺不全了,不是少了上联,就是缺了下联,这显然和我们汉中不一样,这里应该是个风比较大。
进了内院正房的烟筒还冒着缕缕青烟,这是杨映映的父母住着,堂屋的供桌上有两个老人的照片,左手边是一联沙发和一个取暖的大煤炉子,右侧是间卧室。同行的陈先生和屈大哥他们把给主人家带的汉中土特产,和我带的核桃馍等放下后,我们就在院子里坐下,院子里太阳照得暖洋洋的既畅快又舒服,院子里还有几个人在攀谈。一位身材高大,身穿蓝色秋衣脚踏一双布鞋,皮肤透着健康的麦粒色,头发花白的长者给我们介绍说,那几位是从关中来到,原来都是冲着杨映映来到。
我们短暂休息了一会,知道主人家最近正忙着种药材,于是朋友主动要求去帮忙。他们家的地就在出门徒步5分钟的地方,途中看到几户人家大门上的春联已不知吹到哪去了,树木还没发芽,像是我们汉中刚过了春节的时节。这里的房屋建造有一坡水,坡面对着庭院内,估计利于雨水回收,也许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吧。村妇们多要戴鲜艳的厚头巾。一出门就碰到一辆三轮车搭载的带着红色头巾农妇和一个小女孩,开车的是个壮年男子。我跟着他们的车来到他们的地里,才发现男子像是患过中风,一只手和一条腿不听使唤。
看到杨映映父亲杨老师带着关中的几位患者在田间转游,我们打了个招呼就往杨老师他们那片地走去。田头放着热水瓶、杯子和一袋子点心、水果等两个农民汉子一个手扶拖拉机机头和犁,一个跟着后面用铁锹按住犁耙,他俩走一边,我们从汉中来到这些人就跟着把羌活的苗子挨着放一行。看到有个围着蓝色头巾的妇女,一看就是当地人。攀谈起来才知道是杨老师的妹妹,今天帮哥哥种药材。她说今年56岁了,小时候也可聪明了,记忆力特别好,可惜没上学。她拿出手机找到女儿的照片。她有两个女儿都很漂亮,和她一样身材高挑,眉清目秀一个在当地,一个在兰州。
我主要负责把一把把药苗松开,放在一旁,再把散落在田间的白色塑料绳一个个捡拾在一起。在地里跑来跑去,我都饿了,在田头的袋子里翻了块点心吃,杨老师看见笑着说:这好,想吃就吃。这里昼夜温差大,太阳快下山时,感到了凉意。杨老师多次说让我就待在车里,可我还想拍点东西,哪能待在车里啊!我给杨老师和汉中来的朋友拍合影留念,这多有意义啊!背靠岷山脚踏大地,手捧药材苗。再过三年如果还来,这片土地又是什么模样啊?
人多力量大,不到下午7点已经苗子已经种完了。杨老师感激地说:多亏你们帮忙啊!前两天帮忙的人都不好找,一天还有260元,你们今天给我帮大忙了!我们大家感觉也挺欣慰的,能出上力帮点忙挺有成就感的。没了苗子只能手工了。
王玲车一开就看到尘土飞扬,杨老师的妹妹等扛着农具,迈着大步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他们快走到大路上,背后是一排树木,我赶集从田埂上跳进田里跑过去给抢拍。
回到杨老师家晚饭是汤面条、饼子和朋友从汉中带的面皮,还有关中客人带的麻花。杨老师一家人很随和,在这里就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无拘无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