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课代表在下课的时候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好想长大之后我想跟你一样。”我愣了一下说:“好的呀,老师也希望你以后能教书育人。”然后课代表说:“不是老师,我是希望以后能像你一样,包里天天有糖吃。”
啧,小朋友的快乐真简单。
长大之后你会发现快乐变成一件挺难的事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滔滔不绝的表达,我们被倾诉欲吞没。但大多数的对话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试图用对话去了解一个人,但听到的却不过是对方希望你听到的东西,表达全是对自己的构建与美化,同样的,你也在用这样的方式传达着自己。当我们为了讨好和维系一些关系,在朋友圈迫不及待地点赞,在每一条状态下小心翼翼地评论,我们假装熟悉,假装有趣,假装热络,这样的社交语境,到头来透支了我们的情绪。不擅长社交其实并不是什么原罪,但是硬社交中那些带着明显目的的交流,它让我们无端背负一些沉重的对话,让我们活在一种疲惫的表演之中,直到耗损完最后一丝热情。
还有一种难以快乐原因就是教育的功利性,大家都讨厌令人窒息的应试教育,但也习惯了用实用主义思考问题,因为没有人想以身试险,只愿坐收其成,当我说我希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时,我已经开始担心会有人嘲笑我做作了,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社会建构完善和发展的一种隐性摧毁,那些曾经一起谈论希望永远热泪盈眶的小伙伴都默默删掉曾经中二的发言,成长的代价是缄默不语的收拾碎掉的自己。所以当我的学生一本正经地说他的理想就是长大以后养猪时,我心里其实是笑出来的,要知道,从小被灌输“要是你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就完蛋了。”这样像是诅咒一样的话语下成长的我们过着攻略式的人生,相信只要按章行事就是实现人生价值最稳妥的途径,从小对规则的关注胜过对自我的关心,主动或被动行进的过程中,将大量的自由、爱好、私人情感迅速套现,换成铺就成功之路的泥水材料,善于相互模仿,然后都只往同一个方向走。成年人的世界,要守住那些不需要交谈的时刻,很多真正让人安心的是那些关闭了想要开口冲动的交谈,那些秘而不宣的交流,那些未被打开的对话。
感觉伤病会让人更悲观的思考问题,晚上的时候尤为严重,所以期待每一个工作日看到蓬勃而朝气的面孔,是每一个不得不打起精神的早晨拯救了我,真的很感恩工作,它用连替带踹的方式让人走出泥潭,方法简单粗暴,但是十分有用,我可以一边吐槽一边重振旗鼓,然后笑眯眯的告诉我的学生,慢一点长大吧,这个世界不缺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