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武昌医院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系列报道(四)

武汉市武昌医院精神科党支部
阅读 321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护理部紧跟国家和医院《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聚焦患者需求,深耕护理内涵,坚持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护理服务,促进护理高质量发展,让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积极通过“小改善”带来患者就医体验“大提升”。

【改善护理服务·人文关怀】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邓艳丽  熊焱

叙事护理找症结 呼吸会诊促康复

        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参加科室的床旁交接班,其中一位患者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张叔叔今年69岁,是一位老慢支、肺气肿,重症肺炎并Ⅰ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因“咳嗽伴呼吸困难20余天”在江苏某医院治疗十余天,病情未明显好转。通过亲朋介绍后,家属便驱车近10个小时带他到我科就诊。

         入院时,张叔叔面色紫绀,呼吸困难,心率130次/分,指脉氧只有70%。心电监护,无创呼吸机,静脉输液……我们立刻进行了抢救。他的态度十分消极,不愿意配合我们的治疗,心电监护的血氧夹每次刚给他夹上就会马上被取下来,无创呼吸机的佩戴更是难上加难。每次为他进行输液、雾化等操作时,热情的问候也只是换来一次微微的点头。在我看来,他就是个“怪人”。为了让张叔叔早日康复,敞开心扉,也为了解开我心中的谜团,我决定一探究竟。

        下午查房时,发现张叔叔的老伴方阿姨和隔壁床的李阿姨相谈甚欢,我便装作不经意的问到:“阿姨,你们聊什么呢?”。方阿姨呜咽的说着:“我们这些病人家属还能聊些什么啊?我看见他们家老头子比我们年纪大,恢复的却比我们好,取取经呗,我们家这个啊,老毛病了,总是反反复复的不见好转,现在啊,他都不想治了。”

        张叔叔听到我们的对话,心里似乎也有所触动,放下了手里的手机。借此机会,我便紧接着和张叔叔搭话到:“叔叔,你要有信心,隔壁床的爷爷和您是一个病,他就是一直按照我们教他的方法进行训练和治疗,您看,再过两天都可以出院了。”“他也是这个病啊?”张叔叔终于肯开口沟通了!我走到他的床旁,顺水推舟的说道:“对呀,你这年纪和我爸差不多呢,您有什么顾虑和我说说呗。”张叔叔长叹一口气,语重心长的说:“这个病啊,太磨人了,活,活不好,死吧,他又让你死不了,反正都是治不好,还不如不治,省省钱给孩子们用。”

        通过谈话,我了解到了张叔叔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我轻轻的握着他的手说:“您这本身就是一种慢性病,您现在怕花钱,等到病情再严重了,可就不是花钱可以解决的了,生活自理能力会越来越差,离不开病床,那到时候带给子女的负担不是更重了?您配合治疗加上呼吸康复,一定会和隔壁爷爷一样越来越好的。”

        “会好吗?”我在张叔叔痛苦的脸上看到了一丝渴望。我立即接着说:“我们给您请一个呼吸治疗护理会诊,根据您现在的情况制定一个计划方案,我们每天练习,坚持下去肯定会有效果的,好不好?”通过劝导,张叔叔终于欣然接受了。

        隔日我院呼吸治疗师来到了病房综合评估张叔叔的病情,为提高肺功能给出了可靠且简单易行的建议,制定护理措施:一、间断俯卧位治疗,提高氧合。二、指导患者有效呼吸,降低呼吸做功。三、无创呼吸机和鼻导管吸氧交替。呼吸治疗师还详细讲解每项措施的要点和作用。张叔叔和家人连连点头。

        从那天起,张叔叔不再“作怪”了,再也不随便取指脉氧夹了,也愿意佩戴无创呼吸机,自觉配合呼吸康复。每次查房,也总能看到他在按照我们教他的方法进行呼吸训练。

         慢慢的,张叔叔的各项指标都逐渐趋于正常,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不久前,张叔叔顺利出院了,出院时更是对我们赞赏有加!

       

        或许,这就是叙事护理的魅力所在,通过与患者的沟通、聆听,让我们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改变患者面对疾病的态度与信心,更好的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制作:尹祖政

审核:余泽青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阅读 321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