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8日,林书彬老师在美良中学九(2)班上一堂题为《议论文写作系列之写作结构》的公开课。
一、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林书彬老师从现实出发,虚构了师生关于上语文课喜欢睡觉的情景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并补充上课睡觉的原因。有的同学说听不懂,有的同学说晚上熬夜看小说,有的同学说晚上玩手机,还有的说上课太催眠……
林书彬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说道,如果我们以“上语文课睡觉”为重点观点,我们的分论点可以写成深什么?
学生根据刚刚的回答罗列出了分论点,林书彬老师顺势说到这些分论点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设置,像这种从一个角度设置三个分论点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上课要讲的内容——并列式结构。
引出本堂课的上课内容后,林书彬老师给学生呈现了“并列式结构”的定义,并对定义进行解读,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其内容,从而掌握这一内容。
分析并列式结构的基本模式时,林书彬老师先让学生朗读《白衣执甲,是一堂最美的“担当课”》,在朗读的过程中圈画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和总结。
学生基本上能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总结的内容。
三、课堂训练
经过前面的分析之后,在这一环节中,林书彬老师以本班同学写作的一篇文章为例,让学生先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和分论点,思考分论点设置的角度,再根据这一角度补充一个分论点,同时要补充论据进行论证说理。
林书彬老师分析学生的写作情况
分析完学生补充的内容后,林书彬老师与学生分享了自己写作的段落。
四、总结
林书彬老师巡视学生作答情况
听课教师认真做记录
课后的交流研讨活动
符懋邦老师:
书彬老师的课从头至尾都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作文课上认识结构,然后凭自己对结构的分析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练习,做到真正掌握议论文结构,最后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且布置了作业。
符玉丹老师:
本节课导入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流畅,重点突出,若是课堂练习环节可以给其他同学多展示的机会,课堂氛围会很活跃,效果更好。
何靖老师:
林老师的课符合学情。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开课就开门见山引题,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因为亲身经历过发言特别积极并紧密结合本次作文要求,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我觉得这个导入设计得很好。
本节作文课也突出了老师的指导。作文课,许多学生总感觉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从哪儿下笔。林老师结合学生写的作文片段,让学生找出其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学生共同思考的同时加以写作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努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林老师的语言精练,教态自然,亲切、大方。评价语言丰富。整节指导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很棒。
教学反思
议论文写作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学生写议论文向来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堆砌事例,没有用分论点来串联写作的内容,使文章的逻辑更严谨。因此,本堂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写作结构,从最简单的并列式结构开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去设置分论点,从而构建出一篇内容完整且结构清晰的议论文。
本堂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在导入环节,我选择了语文课的睡觉现象,将其设置成一个情境化的场景,让学生补充上语文课喜欢睡觉的原因。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对句子的仿写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考察学生观察生活,对现象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通过这一情境化问题的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把情境里问题“上语文课睡觉”变成作文的中心观点,根据刚刚的回答,大家可以写哪些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设置的呢?在引导下,学生基本上能给出三个分论点,并明确了这几个分论点是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的。接着老师进行了总结,像这种内容平行的文章结构,我们就称之为“并列式结构”。
环节二是对“并列式结构”知识的讲解。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分析之后,我给学生呈现了“并列式结构”的定义,让学生对这一结构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告诉学生在写作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时,我们除了从“为什么”的角度分解分论点外,还可以从“是什么”和“怎么做”的角度分解。在展示并列结构的一般模式前,我先让学生朗读《白衣执甲,是一堂最美的“担当课”》一文,并圈画出该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和总结等内容,并引导学生根据这一分析总结并列式结构的一般模式,强调标准的并列式结构应当要有三个分论点。
环节三是课堂训练。在这一环节中,我选用了学生的习作,让学生阅读习作《谈目标》,然后圈画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学生找到相关信息后,我问学生该文的开篇有没有直接呈现出中心观点,如果没有的话,试着给它补充一个完整的观点。待学生补充完成后,我继续追问这篇文章的分论点有几个,它符不符合标准并列式结构的要求。学生回答是两个分论点,不符合要求,我紧接着提出训练要求,给这篇文章增添一个分论点,并举例进行论证。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回顾这堂课有得也有失。
得于情境化的导入。在这一环节中,因该情境是学生语文课的一种表现,符合他们的现状,因此学生有话可说。通过这一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同学能各抒己见,为对话中的阿梅同学补充理由。
得于设计的连贯。整个教案的设计由浅及深,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能跟上教学的节奏,基本上能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失于时间分配。整堂课的重点在于课堂的训练,通过学生的写作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但由于导入环节,学生相对活跃,没有及时收住,使得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较长,压缩了训练的时间。因此在导入上尽量简短,以便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课堂上的写作训练。
失于关注不足。在回答问题上,没有关注到大部分的学生,只选择了几个相对典型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就无法了解学生的作答情况,不能很好地检测课堂质量。
失于方法指导。在课堂训练的环节中,通过巡视,我发现许多同学续写分论点相对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指导,只是想着时间仓促,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到相关的内容,于是就放任了这一问题。这也导致了这一环节的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平时能够多给学生进行写法上的指导,拓宽学生的思考思路,或许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更为突出。
有得有失是课堂的常态,这就需要教师从“得”中发扬自身教学的优势;从“失”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课堂的教学,最后形成自己教学的独特方式。
摄影:符懋邦、符玉丹
文字:林书彬
校对:林书彬
审核:王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