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最美的遇见,成长是最美的风景,在这春花烂漫的四月,我们相聚美丽的第七实验小学,共同探讨小学语文学科大单元教学的奥秘,一起见证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上午的活动分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观摩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大单元教学的录像课《童年故事集》;第二个环节欣赏分别自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的刘慧清和临涧的刘妍良老师执教的《中国美食》;第三个环节是聆听专家丁妍老师大单元教学微讲座;第四个环节是现场的互动环节;第五个环节是廉老师总结发言以及为第一届语文教师骨干班颁发结业证书。
首先我们观看了潘慧明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童年故事集的录播课,这节课中潘老师先通过回忆便利贴让学生梳理自己读了哪些故事,学了哪些方法。然后用ESPI表格回顾经历,通过回顾找到值得探究的问题进行分享。最后使用“三个为什么”追寻童年对我、对他人、对世界的意义,学生素养高,表达有序,各抒所见,课堂容量较大,工具使用纯熟。课堂被三个思维工具贯穿,学生训练有素。“三个为什么”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深入和发散,从感悟方法到回顾历史再到追寻意义,达到了想要的学习效果。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将为我们打开新的教学思路,让语文教学更加系统、有序。然后我们学习了山大教育集团的刘慧清老师和来自平邑临涧中心小学的刘妍良老师为我们带来示范课《中国美食》。
《中国美食》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识字单元中的一篇图片课文。
1.山大老师一改往日传统的教学模式,整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历去识字,使其化身成为美食推荐官,设置了一系列与美食推荐卡相关的情境活动,极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寓教于乐的模式高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也有效地落实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老师情境的创设极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上孩子们有的说,也知道怎样做,俨然就成为了主宰课堂的主人,各个跃跃欲试。
2.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有效突破了重难点。从“认识美食名称”到“了解烹饪方式”再到“介绍中国美食”,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在围绕识字的重点进行,且随着环节的递进,学生对生字的认知也再逐步走向深入,从开始的能够正确认读,到认识其中的烹饪方法,再到最后的认识偏旁,是从感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也是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将生字熟于学生的心里了。
3.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 利用好习惯提示语,组织课堂秩序,打造有序的教学环境,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化。 课堂上使用气泡图、桥开图等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和思维句型见证学生思维轨迹,思考真实发生。
同上一节课,刘妍良老师也为大家执教了《中国美食》,刘老师的设计可谓用心之深,她综合考虑《中国美食》的识字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情况,设计了中国美食我来报,美味食材我会说,烹饪方法我来认,拿手美食我推荐,工整汉字我会写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创设学习情境,巧妙安排学习内容,1、多样的识字方法。包括采用以义定音,形声字归类,联系生活,给偏旁归类等识字方法等。这些方法既注重了汉字的形、音、义的全面认知,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新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十分新颖,紧密结合了新课标要求,并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跨学科融合教学。最明显的是语文和健康两个学科的融合。4、实践与应用。本堂课老师不仅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5、情感态度培养。通过学习中国美食文化,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培养了他们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种情感态度的培养,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接下来我们聆听了丁妍老师的汇报,她为我们分享的主题是“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大单元教学中的综合应用”。丁老师以五下大单元“童年故事集”为例,介绍了提问探究工具、合作交流工具、归纳建构工具、高度参考工具、笔记总结工具和评价反馈工具在大单元教学中的使用目的和使用方法,学生在使用思维工具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外显化,建立起与所学内容、他人、真实世界的深度联系,促进学习更有效的发生。
刘老师对《中国美食》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单元教学分析、教学流程进行了说课,并进行了现场的互动,老师们针对写字,还有思维句式的训练,预习课的开展,桥形图的运用等进行了提问,刘老师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大家都收获颇多。
最后,廉老师总结发言,廉老师强调:
1、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单元整体,聚焦核心知识。
2、创设真实的情境。基于文本的情境,搭建语言的范式,让学生语言规范化,要多创造生活的情境。
各位老师要加大学习与探索,跟着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学习,不断促进老师成长。
最后廉老师和郭主任为第一届语文教师骨干班颁发结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