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116班“中华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展示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本单元所有学习内容都与传统文化相关,如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皆与传统文化有关。编者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的增长,编排的这一系列涉及传统节日、建筑、书画、文字的文本,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传统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而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它与学生的距离并不遥远,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建筑的精巧,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本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开综合性学习的成果。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示”明确提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对如何开展活动作了具体的指导。鉴于此,我让班里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将打算了解的传统节日用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录,详细记录过节的时间和习俗。对于了解传统节日的途径,既可以看看日历,问问长辈,查查资料等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向世界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看看我们的展示吧!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俗称新春、新岁、岁旦,又称为过年、年节、年岁等。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写春联
诗情画意&新年贺卡
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背诵《清明夜》
背诵《清明》
做青团
端午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背诵《端午即事》
背诵《减字木兰花·竞渡》
中秋节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制作中秋佳节手抄报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不仅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唤醒了孩子们心灵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向往,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将在孩子们心中厚植!
虽然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已经结束了,但同学们探索和学习传统节日的步伐不会停止。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未来的成长中,
孩子们定能融文化于骨血,
寓哲理于生活,做中华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