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参战经历回顾
文/郭大同
1979年2至3月,我所在的陆军43军129师配属陆军第42军,在广西边境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我作为炮兵团火箭炮营十连的六班长,有幸率全班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 保卫边疆”作战的全过程。
撤离沉湖 紧急备战
我炮团驻河南唐河县。1978年冬,我团正在原武汉军区湖北沉湖农场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主要任务是:将农场旧沟渠中的淤泥挖出运上堤坝,以疏通水道,加厚堤坝,平整土地,第天人均5个平方米的任务,计划三个月完成。
正当我们酣战正激时,中央军委于12月12日发出作好参战准备的命令。师命令我团迅速归建,进入一级战备,紧急扩编。我团迅速从沉湖农场撤回到驻地唐河营区,我由十二连二班长调任十连六班长。全班共6人,除我以外的人员是:刘毕发(副班长)、王学道、王顺兴、李敬忠、向世专。
为参战所需,部队随后开始补充兵员和装备,由原来的乙种编制扩编为甲种编制。外部队的一些骨干陆续补充进来(我所在的连队主要补充了一些司机骨干),同时紧急扩招新兵应征入伍。很快,部队各级都达到了整编、满编或略有超编的状态。我炮兵团在原有一个122榴炮营、一个85加农炮营、一个107火箭炮营三个建制营的基础上,又增编了一个122榴炮营,即榴炮2营。全团为四个建制炮兵营。部分苏制38式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炮击金门的老旧火炮,也更换为国产仿造苏54式122榴弹炮火炮。
至12月23日,全团完成扩编,开始作开赴前线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将个人不常用的物资连同写好的遗书全部打包,标明入伍所在地地址、联系人姓名,并将之在储藏室储存;二是在自己的帽子里层、衣服口袋内侧、领章背面注明个人姓名、血型和部队番号;三是检查战备物资、擦拭武器装备、补充弹药,等等。
开赴前线 临战训练
1979年元旦,部队接到了开往中越边境前线的命令。次日早上7点左右,我们全副武装,紧急出动,炮车牵引着火炮,还有指挥车、后勤给养车、战备物资运输车,从唐河县城郊公社谢庄大队西大岗驻地出发,浩浩荡荡开往南阳火车站。
在南阳火车站,我们把车辆、火炮固定在火车每节平板上,分别用三角木、钉耙、钢丝绳等工具附件固定捆绑。随后,我们腰扎武装带,左右肩斜挎水壶挎包,双肩背背包,肩扛轻武器,坐上了闷罐车厢。人、车、炮同乘军用专列,朝着中越边界广西方向徐徐南行。
我们坐的闷罐车又叫代客车,是利用铁路棚车代替客车运送人员的车辆,里面设有床托,可搭设床板,车窗能通风换气,车辆顶部有烟筒口,但没有开水房,没有厕所,车厢的底部铺满了苇席,铺垫上棉垫床单供大家坐、躺、睡觉。上下车都要上蹿下跳。我们坐着它,伴随着咣当咣当的响声,离开了南阳驻地,奔向边疆。闷罐车里设施简陋,吃喝拉撒只能等到了军供站才能解决。乘车期间。由于我们坐的车逢站必停,逢车必让,不到2000公里的路程,走了三天四夜,平均时速不足30公里,一路上的壮丽山水风景,一览无余,吸引着官兵们的目光。
1979年元月5日凌晨,我们到达了集结地广西扶绥县渠黎火车站,随后卸车卸炮,乘坐汽车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地区扶绥县东门公社旧城大队新驻地,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紧张临战教育训练。
临战教育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三视”教育和战前练兵。所谓“三视”教育是指“仇视”“鄙视”和“蔑视”敌人的政治思想教育。“三视”教育主要目的是:消除部分官兵“越南是社会主义阵营”、“越南是同志加兄弟”等模糊认识,揭露越南地区霸权主义侵略扩张的反动本质,充分认识越南当局地区霸权主义背信弃义、忘恩负义、杀我边民、犯我边疆、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真实面目,加深对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必要性、紧迫性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三视”教育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宣传越南侵略中国、侵略柬埔寨、妄图打造东南亚“支那联邦”狼子野心的罪行,举办越南侵略罪行展览,实地察看被越南侵略破坏的现场,请受害的华人华侨、边境居民控诉越南霸权主义的侵略罪行,组织官兵对越南地区霸权主义进行声讨批判等。通过“三视”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官兵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坚定了大家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奋勇杀敌的决心。与此同时,部队还进行了一些其他内容的政治教育,如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光荣传统教育,杀敌立功教育,学习上级《动员令》、战时立功条例、以往自卫反击战参战部队首战告捷的战例及战斗英雄事迹等。通过教育,有效地增强官兵的责任感、光荣感和使命感,树立了敢打必胜的信心。全体官兵士气大振,每个人都写了决心书,开展了挑应战活动。大家表示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神圣领土,保卫边疆安全。许多官兵三番五次找领导,积极要求接受最艰苦、最危险的战斗任务,主动写了请战书、决心,有的还咬破手指写了血书……
在抓好战前政治教育的同时,部队掀起了热火朝天的战前练兵活动。为了熟悉中越边境地形、敌情,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各级首长亲自到边界线附近侦察勘察地形敌情,制定训练预案。战前训练主要根据越军连续打了30多年仗,老兵多、地域熟、技术战术和运用武器的能力强、作战经验丰富,而我们团以下干部都无作战经验,部队又刚从乙种编制扩编为甲种编制,从外部调入和新入伍的战士又不熟练炮兵技能的状况进行。整个训练针对战区地形、当面敌情、部队实际和作战任务,积极借鉴以往自卫反击战作战经验,本着“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和从基础练起、以老带新、逐步提高、急用先训、先主后次等原则,以提升军事技能为先导,认真开展敌情、地形、战法、战术研究探索,打破条条框框,专拣最需要、最实用的内容实施应急训练。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适应战地特点训练、实弹射击训练、兵种综合训练、技能提升训练、近战夜战训练、多能自救训练等等。特别是突出了针对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地貌和越军作战特点内容的训练。大家训练的热情非常高涨,大年三十和春节,都是在紧张的临战训练中度过的。通过一个多月的战前训练,老兵的军事技术、战术技能更加熟练,从外部调入的人员和刚入伍补充的新兵从“零”开始,很快掌握了自身岗位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人员的军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特别是全面提高了部队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的适应能力,为完成作战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斗打响 首日大捷
2月16日早上,我营将分解后的火炮和炮弹肩扛背背到阵地,直线距离虽不远,但要翻越数座山峰叠峦,羊肠小道崎岖难行,我们又穿着防刺钢板鞋,鞋底硬度大,加上天气阴雨连绵,道路泥泞,许多人不知摔了多少跤,甚至摔得鼻青脸肿。经过一整天的艰苦努力,我们终于在傍晚时分作好了一切战斗准备,火炮和全员进入了战斗位置。
我们要攻击的目标是越方的靠茅山(又名扣梅岭),它位于14、15号界碑之间,由大小9个山头组成,山上有茂密的草丛和林木。主峰海拔823米,位于边境线上,可以俯瞰边境两侧10余公里的纵深地区。一条从17号界碑经班腮至七溪的土石公路从西侧山脚蜿蜒而过,是我军主力穿插的必经之路。靠茅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素有“七溪屏障”之称,是越军扼守七溪、保障4号公路安全的前沿要塞。该地区守敌为越军谅山省独立199团1营1连。长期以来,越军依托地形特点,组成了环形防御,构筑了许多明碉暗堡和坚固支撑点,形成交叉火力网。阵地前沿还设置了防步兵地雷、竹签和陷阱。敌人凭借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妄图阻止我军攻克靠茅山。
17日凌晨6时40分,随着三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营长按前指统一的时间下达射击口令:“阵地注意,全营射击……”。顿时,祖国南疆13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万炮怒吼,火光冲天,炮声隆隆,枪声阵阵,装甲轰鸣,地动山摇,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正式打响了!但值得遗憾的是,我班的火炮因一名炮手过度紧张而操作不慎,使得电源接触不良,致使第一个齐射(12发炮弹)未能发射出去。紧接着,我们发射第二个齐射时才如愿以偿。集中炮火射击,有力支援了步兵第386团3营对靠茅山实施进攻的战斗,为歼灭班腮地区之敌和保障师主力实施穿插,打开了通道,取得首战告捷的胜利。
集中炮火射击之后,为提防敌军的炮火还击,我们于当日7时10分许迅速撤离阵地。在撤离阵地时,因为有12发未发射出去的炮弹要随火炮转移,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即撤离阵地时,增加了12发未发射出去的炮弹的搬运任务。我们班6名战士,每人每次只能搬运1发炮弹。由于山陡林密,行走困难,每搬运1发炮弹足需1个半小时,把我们累得苦不堪言!我在搬运炮弹的途中因路滑而不慎摔了一跤,连人带炮弹从上往下滚了10多米,我的左胳膊被树枝和石头刺破,鲜血直流,头也是晕的,至今还有一个疤痕,算是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给我留下的一份永远抹不去的纪念。
转移阵地完毕,我营接到单炮攻打589高地的任务。589高地位于靠茅山右翼山顶,距靠茅山有近20公里的横向距离。它三面陡峭,树林密集,工事坚固,有利于敌军隐蔽,步兵385团进攻时遭到此高地越军的阻击,通过两个步兵连、远程火炮和迫击炮对其进行多次攻击,都未获得预定效果,还出现了较大伤亡,极大地影响了战斗进展。经侦察,要攻克589高地,只能在中越边境17号界碑附近,用1门107火箭炮实施单炮摧毁。师指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我火箭炮营,要求发扬“大炮上剌刀”的精神,对589高地进行多轮单炮火力打击。营将这一任务交给我连,连交给二排五班和我六班共同完成。我们在毫无隐蔽、完全暴露的情况下,冐着生命危险,以最快的速度将五班的火炮分解,肩背背扛地搬到预定地点,在589高地的正对面实施抵近占领阵地和炮火准备,时任副团长张自彬、营长肖泽良亲临现场介绍敌情和简短动员,连长曾宪明、指导员韦安国、副连长覃和楠现场督战,并指挥全连搬送炮弹到阵地,排长董家明自始至终参与督战指挥。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由六班副班长进行瞄准,副连长对瞄准进行了复查,随即以两个单发试射,6个齐射(共74发炮弹)实施炮击,全部命中目标,将589高地的火力点和遮盖物全部摧毁,碉堡里的敌人全部消灭,让我步兵不费一枪一弹、无一伤亡地夺取了589高地的完全胜利,师团首长赞扬我们“打得准,打得好,为我军在589高地的胜利立了大功!”我所在的排因此荣立集体三等功,副连长覃和楠和多名战士荣立个人三等功。
坚守界碑 修路搜山
攻打589高地结束后的当天下午,我连奉命转移新阵地,同全营一道坚守中越边境17号界碑(位于龙州县境内),直到3月16日用炮火掩护深入越方境内的我步兵撤回国内。在坚守17号界碑的近四个星期的日日夜夜里,虽然饮水和食品有保障,但多半时间都是在猫儿洞里度过,没有睡过一次囫囵觉,没有洗个一次澡,没有换过一次衣。晴天头顶烈日、披星戴月,雨天一身雨和泥,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此外,还两次经历了越方敌机的低空侦察骚扰……
在坚守17号界碑期间,我们几次徒步深入越方境内10多公里搜山、修路和打扫战场,亲眼目睹了越方境内一片狼藉的惨景:无数房屋被炮火摧毁,带着浓浓的烟火味;人畜的尸体横七竖八,散发出阵阵扑鼻的恶臭;被炸伤的牲畜躺在地上,见到来人发出一声声的哀鸣;鸡鸭等家禽和鸟类见到来人也都惊恐不已……我们在搜山中发现一个躲在山洞里的无辜老妪。她见到我们,由睡姿变为坐姿,两眼木然,十分惊恐,深怕我们会伤害她。我走向前用手势给她打招呼表示友善,她不解其意痛哭了起来。随后,我将压缩饼干递到她手上让她吃,这时,她才渐渐地平静了下来,知道我们不会伤害她。在我们几次深入越境搜山、修路和打扫战场的过程中,吃的是饼干等干粮,因水壶里的水喝完了不敢喝越方境内的水(怕越方投毒),解渴的是越方山上的甘蔗和巴樵。
3月15日19时,我们从收音机中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的撤军声明。此时,17号界碑附近的山头木棉花正在怒放着,花红似火,蕊红如焰,给战士们带来了一份跃动的惊喜,灿烂的红木棉照亮了战士们的心。我们望着木棉挺拔的身躯和那随风摇曳的姿态,知道我们已经胜利了,很快就要结束为期四周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凯旋回国了,高兴喜悦的心情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
满载战果 胜利凯旋
通过28天的浴血战斗,我边防部队取得了自卫还击、保卫边疆、惩罚越寇的辉煌战果。从有关资料获悉,我129师炮团在这次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全团60门火炮,共发射各类炮弹7000余发,以迅速、猛烈、准确的火力,共对70多个作战目标进行了炮火压制和摧毁,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战绩。主要是:有力地支援了步兵386团攻克靠茅山主峰左侧823高地和步兵385团攻克靠茅山主峰右侧589高地的战斗;穿插复和、东溪;切断4号公里;攻打七溪城;炸毁七溪城县委政府大院、公安屯大院及周围的桥梁、明堡暗堡;搗落越南国旗;支援步兵385团一个连队在掩护大部队撤退时遭遇敌人1000余人借机反扑;炮火支援步兵攻打靠茅山战斗的战例,被原武汉军区选入《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战例选编》……圆满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全团71个作战单位和525名作战个人荣立集体和个人战功,5人在战场上光荣牺牲,3名战士火线提干,57人火线入党,55人火线入团。
3月16日是我军撤离越境,胜利凯旋的日子。14时许,正当出国作战人员胜利凯旋时,我们接到上级通报,在难扎等地有数百越军集结,企图追击我撤退步兵。我们接团指命令,将预先准备好的射击诸元行拦阻压制射击,将启封的炮弹全部打了出去,覆盖难扎目标,有效地阻击了敌人的反扑,保证了我步兵分队的顺利撤退。这最后的炮声,既是压制和阻击敌人反扑的炮声,又是欢迎我步兵部队胜利凯旋的礼炮声。
为期28天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胜利结束,我营于当天18时许按上级命令,从17号界碑口撤回龙州县。我营是最后撤回的,途经龙州县城时,可见主要路口都设有凯旋门,到处张灯结彩,红旗飘扬,受到龙州人民的夹道欢迎。3月18日,我营随全团部队行驶400公里,当晚到达广西邕宁县休整。休整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作战经验和教训,进行评功评奖和祭悼烈士。评功评奖中,因本班炮手操作不慎,使得一个齐射未能发射出去,让身为班长的我失去了荣立战功的绝佳机会,参战中我的所作贡献算是“将功补过”了,这是我的终身遗憾。一个月后,我团于4月18日返回河南省唐河县驻地,受到驻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载歌载舞的隆重欢迎与热情慰问……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1979年的2月17日已定格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虽然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每当想起对越作战的峥嵘岁月,当年的军号声、枪声、喊杀声,炮弹隆隆的爆炸声,信号弹、曳光弹划破长空的道道光环,爆破筒、炸药包掀起的阵阵烟柱,就会重现在我脑海。特别是每当想起长眠于龙州烈士陵园的烈士们,就仿佛又看到了那些倒下去的伟岸身躯,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浇灌了西南边陲的中华沃土。他们矗立在祖国青山绿水间的坟碑,记载了他们的丰功伟绩,他们仿佛还巍然屹立在祖国边疆,紧握着手中钢枪,精神抖擞地永远为祖国母亲站岗。
注:文中部分内容参考《我们的炮团》和《自卫还击作战精神研究》等有关文稿。
附:
纪念对越自卫还击作战40周年组诗(五则)
前言: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时期,我在陆军43军129师炮兵团火箭炮营十连担任六班长,亲历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全过程。在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取得伟大胜利40周年之际,感慨万千,特分时撰写了《纪念对越自卫还击作战40周年组诗》共五则,分别为《出征》《临战》《首战》《守碑》《凯旋》,意在重放本人参战经历的全景,勾起参战战友对当年青春报国往事的回忆,激发光荣感和自豪感,从而弘扬自卫还击作战精神,让参加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战友们的夕阳人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熠熠生辉,同时让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环境下的年轻人,了解战争年代前辈们为保家卫国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知晓共和国的旗帜上有参战老兵血染的风采,从而对所有参战将士们给予应有的认可和尊崇。诗文中的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并斧正。
出 征
(2019年1月2日)
粮秣备足枪剑亮,火炮储怒朝天仰。
豪言誓师惩越寇,把酒壮行青春扬。
全副武装备征战,戎边卫国赴南疆。
木棉待放迎大军,一路豪歌斗志昂。
【注】1979年1月2日,是我团奉命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出征之日。回首40年前之今日,往事历历,感慨万千。遂撰此作,以示纪念。
临战
(2019年1月17日)
(一)
边境集结备打仗,临战练兵磨刀枪。
风雨雾障无所惧,年节礼拜亦照常。
昼背火炮翻重峦,夜练穿插越叠嶂。
赤日照射汗浃背,月夜星烁刺骨凉。
(二)
四十余天练兵忙,艰苦砥砺志如钢。
身强力壮跨战马,意气风发情高涨。
军事素质大提升,武艺精湛本领强。
精兵劲旅展雄威,出生入死杀疆场。
【注】2019年春节即至,40年前的春节前后,正是我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临战练兵最紧张之时。40年斗转星移,40年常思常忆,谨以此文再现当时之情景。
首 战
(2019年2月17日)
(一)
火炮分解背上山,翻山越岭扛炮弹。
红色信号划长空,群炮共轰靠茅山。
齐射急射转移射,密切合作协同战。
铺天盖地灭据点,敌阵崩溃捷报传。
(二)
站在边境远眺望,目睹越寇惨景状。
烟雾缭绕尘土扬,草木燃烧现火光。
首战告捷心花放,欢庆胜利喜洋洋。
再守界碑在山岗,待机出击射天狼。
【注】1979年2月17日凌晨,对越自卫还击战斗正式打响。两个齐射毕后,我营迅速转移阵地,我班配合五班,以两个试射、六个齐射(共74发火箭炮弹)单炮摧毁敌军589高地。回想青春报国参战经历,深感骄傲和自豪。谨以此文,再现当时之战况。
守碑
(2019年3月12日)
(一)
坚守界碑十七号,二十八天在前哨。
雨汗湿衣志更坚,人困马乏无眠觉。
吃喝拉撒阵地上,严阵以待警惕高。
敌机侦察凌空绕,高炮齐射敌机逃。
(二)
乘胜追击残敌剿,搜山修路开通道。
罐头饼干当主食,甘蔗巴樵解渴燥。
目睹战场多狼藉,破房烂屋人烟渺。
人畜尸腐异味浓,偶见禽畜飞惊鸟。
【注】:首战之后,我营奉命坚守中越边境17号界碑至胜利凯旋。其间,经历了越军侦察机的凌空骚扰,完成了深入越境搜山修路的任务。谨以此文,回顾当时近一月坚守界碑的难忘经历。
凯 旋
(2019年3月16日)
(一)
祝捷炮火声声震,迎接凯旋征战人。
精神抖擞步伐健,抖落战袍土与尘。
安营扎寨大休整,总结经验汲教训。
怀念痛悼烈士们,鲜花美酒祭英魂。
(二)
威武之师踏归程,沿途人民齐迎颂。
通途高立凯旋门,横幅标语挂满城。
鲜花彩旗多缤纷,道旁聚满万千众。
盛况感人泪花盈,双拥花开硕果丰。
【注】1979年3月16日,是我军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胜利凯旋之日,从越境撤回国内,坚守界碑的我部以两个齐射阻击敌人对我回撤部队的反扑和迎接我军的凯旋,并在界碑出入口目视战友的归来。随后,部队在南疆临时驻地休整一个余月,于4月18日启程返回营地。所经之处,受到沿途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隆重欢迎与热情慰问。谨以此文,回放我部胜利凯旋之实况。
注:上述组诗刊于2020年4月17日《自卫还击作战精神研究》总第75期,得到主编张万里的修改,谨此致谢!
(作者在开往对越还击作战专列上的留影)
作者简历
郭大同,男,湖北监利人,汉族,1955年8月出生,大专文化,1974年12月入伍,1977年8月入党。历任迫击炮营九连战士,火箭炮营十连副班长、十二连班长、十连班长、排长,团政治处干事,团指挥连指导员,陆军第54集团军坦克旅后勤部正连、副营职政工干事,集团军坦克修理营教导员。服役期间曾参加营建施工、农场劳动、抗洪救灾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曾被评为学习标兵、学雷锋积极分子、多次受师以下嘉奖、多次获军以下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1992年8月转业到监利人行工作,历任保卫股长、纪检组长(兼工会主席)、主任科员,其间一次被评为荆州人行系统十佳行员、多次获荆州人行系统优秀党员、优秀行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受到县委、政府和综治委的表彰。2015年8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