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时节,晓谷雨
谷雨,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自古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自然智慧。这一天,“雨水生百谷”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是一个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那么,谷雨究竟有哪些知识值得我们了解呢?
冉王博远、李昱彤:
敬爱的老师!
徐 梓 航、卢沄芊:
亲爱的同学们!
合 : 大家中午好!
我是五(4)班的徐梓航
我是五(4)班的卢沄芊
我是五(4)班的冉王博远
我是五(4)班的李昱彤
徐 梓 航、卢沄芊:荆州小学快乐鸟声讯台又和大家见面了。
冉王博远、李昱彤:今天将由我们陪伴大家一起度过这段美好时光。
本期广播的栏目有:《谷雨》
《美文共赏》《历史上的今天》
徐梓航:《谷雨》的历史渊源
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以慰劳圣功,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谷雨。
卢沄芊:在民间,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急需一位掌管史料的人才,识到德才出众的仓颉并任为史官。仓颉以结绳记事,国家大事记得清楚,很受黄帝赏识。随着语言的发展,结绳记事渐显落后。
冉王博远:一次,仓颉随一位猎人狩猎,猎人依照地上留下的野兽踪迹来讲述野兽去向。“一个足印代表一种事物呢!”仓颉深受启发,打点行装外出考访。他跋山涉水,历尽艰险,把看到的各种事物都按其特征表示出来,依类象形,始创文字。因他制字有功,感动了天帝,当时天下正遭灾荒,天帝命天兵天将打开天宫的粮仓,下了一场谷子雨,天下万民得救。
李昱彤:仓颉逝世后,人们把他安葬在其家乡——白水县史官镇北,墓门刻了一副对联:“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人们把祭祀仓颉的日子定为下谷子雨的那天,也就是现在的“谷雨节”。
谷雨有三候
一候 萍始生
二候 鸣鸠拂其羽
三候 戴胜降于桑
徐梓航:谷雨习俗有哪些呢?
祭仓颉:
每年谷雨时节,仓颉庙都要举行传统庙会,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举行隆重热烈的祭祀仪式,缅怀文字始祖仓颉。
卢沄芊:食香椿
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等功效。谷雨时节的香椿尤其醇香爽口,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极具营养价值。
冉王博远:赏牡丹花
谷雨时节也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赏牡丹成为人们谷雨看花的美景。
李昱彤:谷雨茶
谷雨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茶树经过一冬休憩,又经过清明的雨水润养,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气宜人。谷雨时节喝茶可以清火、辟邪、明目等。
徐梓航:谷雨贴
谷雨之后,气温渐升,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农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禁杀“五毒”,祈祷驱凶纳吉。
卢沄芊:《美文共赏》
下面请欣赏古诗朗诵
谷雨
【唐·齐己】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冉王博远:谷雨
【宋·朱槔】
天点纷林际,虚檐写梦中。
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石渚收机巧,烟蓑建事功。
越禽牢闭口,吾道寄天公。
李昱彤:
《咏廿四气诗·谷雨春光晓》
【唐 ·元稹】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
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徐梓航:谷雨
【清 · 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
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
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
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
一杯香茗坐其间。
卢沄芊:《历史上的今天》历史让我们总结、让我们沉淀,4月19日的历史事件回顾 ,这一天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这些历史事件吧!
冉王博远:纪念馆正式开放 1995年的4月19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的阿尔弗雷德·P·默拉联邦大楼发生了一起致命的爆炸事件,造成了168人死亡,680人受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之一。1997年,为了纪念这场悲剧,俄克拉荷马城国家纪念馆正式开放,成为了一个悼念、纪念、教育以及反思的场所。
李昱彤:科普兰号事件 2010年4月19日,位于美国境内的石油公司英国石油(BP)的钻井平台科普兰号发生了一起火灾事故,造成了11名工人死亡,同时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一事件成为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石油泄漏事故之一,对于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徐梓航:虽然历史上这一天发生了一些悲惨的事件,但是我们仍然需要铭记历史,不断反思和思考,世界和平与环境保护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都是值得拥护的,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
同学们,希望今天的播音能让大家对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谷雨有更深的认识。
让我们一起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让我们都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期待下期的再会,
谢谢大家的收听,再见!
荆州小学 五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