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我们有许多话题。
本月我们的主题是《我爱我家》,我们昨天发放了第一张工作纸,想听一听孩子的心声,你了解家的意思吗?但抽象的问题如何具象化?能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都能明白呢?而我们老师也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于是我们在问卷上提出了三个问题
1.我的家里有几口人?
2.我最喜欢家里的地方是……
3.我最喜欢跟爸爸妈妈做的事情是……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大致的看出,
1.我们班级孩子占比较多的是多胎家庭,另外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孩子也不占少数。
2.我们的孩子在家中活动区域时间较长的是客厅,其中看电视的人数最多。
3.从三个数据表格可以看出,前面两个问题的答案分项并不是很多,但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比较丰富了,孩子们有的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务,有的玩游戏……,但详细分析,其中户外活动和做家务是最多的。
孩子们为什么最喜欢家里的客厅呢?
客厅里藏有许多秘密,有的小朋友喜欢和爸爸在客厅做游戏,有的小朋友说喜欢在客厅里品尝美味的食物,其中还有一位小朋友说他喜欢和妈妈一起在客厅里读绘本~
那孩子们如何感知家人对自己的爱呢?
我们一起来感知我们是如何在妈妈肚子里成长的吧
在活动开始,我们先进行了谈话。
教师:小朋友们,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家里有关于妈妈生宝宝的绘本故事吗?
班级小朋友基本回答没有。于是我又换了一个问题。
教师:你们有看过自己妈妈肚子很大里面有宝宝的照片吗?
这一下小朋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大部分的孩子有见过妈妈怀孕的照片的经验,有这个经验那我们就可以继续向下沟通啦,我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
教师:那你们知道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面是怎么一点点长大的么?
桑奕说: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面是吃饭长大的。
闫为骁说:小宝宝是慢慢长大的。
于是我接着桑奕小朋友的问题:可是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面,怎么吃饭呢?
桑奕接着说:是妈妈把营养给小宝宝的。
从这个话题,我们衍生到了脐带,请小朋友们摸一摸自己肚子上的肚脐眼,这里原来有一根长长的“吸管”,小宝宝就是通过这根“吸管”来汲取妈妈的营养长大的。
接着,我们一起观看了《生命诞生》的科普视频,孩子们看到爸爸的小蝌蚪和妈妈的灯泡在一起成为朋友后,细胞开始分化到变成婴儿的过程感觉非常神奇!
最后,我们又和小朋友们说了妈妈怀孕的过程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请小朋友们回去抱一抱妈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感谢与爱~整个集体活动就结束啦~
那我们的爸爸呢?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乐趣呢?
那我们是否要感谢爸爸妈妈带给我们的爱
除了这些家人,今天凯凯小朋友突然说“他最喜欢他的姐姐!”姐姐?!可是据我们所知,他并没有姐姐呀?经过沟通了解,原来,这个“姐姐”是他们家的小宠物——小狗“汤圆”
这一信息立刻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小朋友们纷纷讨论起自己家的“家人”
于是,我们决定举办一场“特别的家人见面会”
小朋友们纷纷和“汤圆姐姐”握握手,和“咕咪”姐姐合影,还喂了“宣萱”姐姐
孩子们在与这些特殊的家人互动时,感受到了爱的互通性。爱不仅仅是接受,他们也可以给予其他人或者物~这样他们更加感受到家人给予他们的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孩子们的家人一起来幼儿园参与“我的家”亲子绘画活动。
在《我爱我家》的活动中,从孩子的身边入手,贴近生活,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创作、亲子探索、分享对家庭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为之后的班本主题活动埋下了自主探索的种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孩子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先让孩子感知父母长辈对他们的爱,知道爱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之后更深一步,让幼儿从接受爱到发散爱,将自己的爱反馈在家庭成员的身上,令我们惊喜的是,孩子对于爱的认知更为宽泛,他们会将爱平等的反哺在身边的事物上,比如家庭宠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