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实验二小《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工作,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校教研效率的提升,4月12日上午,实验二小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组开展了“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主题教研活动。
此次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基于主题研究的课堂展示。
刘宏伟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的《买东西的学问》一课。生活即课堂,课堂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教学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这一课的每个环节,教师都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从是否独立购物、辨别三无产品,到如何看包装、索要发票、怎样网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学活动都是学生熟悉的,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使课堂生动活泼,为学生所喜欢,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个阶段:教师研讨,共同评课、反思、助力。
首先,授课教师阐述教学设计及对课堂教学的自评与反思;随后,听课教师们肯定了授课教师的优点,并分别从课件设计、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指出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课件设计不仅需具有知识性,还应体现趣味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机会;突破传统授课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第三个阶段:骨干教师经验分享。
高丽艳老师做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初探》为主题的经验分享。高老师指出,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一定要“回归儿童生活”,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专职教师,必须学会站在儿童视角看生活,蹲下来与孩子们交流,这样才会让德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新课程要求“德育课程应该向生活开放,向学生自我开放,成为学生生动而真实的生活世界”。这就要求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让位于师生互动;教师从“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转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活动,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亲身体验,在交往互动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实现活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儿童期是基础文明素养形成的关键期,该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学、好问、好探究,90%以上知识源于生活体验,因此该时期文明基础素养的形成关键就是生活体验,其次才是教学引导。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要紧扣学生成长心理特征,以成长体验为抓手,基于课堂满足儿童思想道德成长需要,源于生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道德与法治贴近生活,走入童心,筑起理想与信念灯塔,进而指引学生的成长之路。
此次教研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达到了提高道德与法治教研能力的目的,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与会教师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