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小学教科室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白蜡·师说』
校刊2024年第九期

主办:三棵树小学教科室

2024年第九期

主编:李嘉新 陈王利

编辑:陈    也 杨欣蓝

           朱爽爽 付姗姗

卷首语:

让学科回归本质,

让教育回归初衷,

让学习回归本位,

教与学才能真正成为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心灵唤醒。

美文欣赏

“绚丽”课堂,有效“跨科”

陈九廷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一股探讨与实践的热潮,“跨学科学习”是语文学习吗?“跨学科学习”与当下统编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有什关联?语文“跨学科学习”占的10%语文课时怎么设计落地?……一系列课标新概念与教学新问题成为我们的困惑。

为了深入学习与践行新课标理念,探索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我利用网络资源,也观摩了优秀课例。

其中《火烧云》这一课,就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奇妙的世界”,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火烧云》一文曾出现在多个版本的教材中,统编教材把课文设置到三年级下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等欠缺,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理解表达特色有较大难度。

老师通过四个任务驱动展开教学:获观云券、揭云之“秘”、观云之“奇”、赏云之“色”,为学生创设不同形式的情境,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参与阅读和表达的积极性。她在教学时充分把握教材特点,立足语文学科,关联了科学、美术等学科的融合。

课堂伊始,科学小视频的引入,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火烧云的形成原理,也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拓宽了视野,培养了跨学科的思考能力。在色彩表达部分,杨老师通过动画演示两种色彩的碰撞与融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火烧云颜色的奇丽,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色彩的敏锐感知和表达能力。

最后,跨学科作业的设计更是体现了老师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用心。通过观察和想象创作创意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而应用科学知识制作火烧云,则是对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双重锻炼。整堂课巧妙的设计既突破了学生的思维难点,又有效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做到了用跨学科学习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跨学科学习”的核心理念其实在于其鲜明的“学科性”。在设计跨学科学习时,教师需要明确目标,有意识地建立起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找准“跨点”,即明确跨学科学习的切入点;提取“要点”,即筛选出与语文学习紧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点;把握“落点”,即确保跨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语文学科的能力,使得学科之间的融合自然、和谐,真正实现了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教育教学之路漫漫,道阻且长,但每一次学习都是积跬步至千里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奔向最美的教育风景!

  锚定“大单元”激活小学语文“跨学科”新课堂

池鸿秀

语文跨学科学习主要指的是树立较强的跨学科意识,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思想作为主干,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得学生可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范围内认真地学习与运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单元意识,组织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并且基于单元整体的视角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关联,使得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新课堂的构建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通过“跨学科”新课堂的构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一直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可以营造趣味性的语文课堂,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说明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或者实验活动,使得学生通过实践对文本中描述的现象或者原理进行验证。又如,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戏剧表演活动等,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充分了解到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二)有助于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为了可以创建“跨学科”新课堂,教师要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将语文知识与艺术、历史与地理等其他学科良好地融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1]。在此情况下,可以使得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快速地理解与学习语文知识,并且实现对于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应用。例如,在学习古诗词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词中蕴含的意境以及思想情感;又如,在学习说明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文本中描述的原理或者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三)有助于共享教育教学资源

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通过“跨学科”新课堂的构建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在大单元整体视角下,各个学科的教师可以共同备课,共同对教学经验进行分享与交流,更好地分享与配置教育资源。不仅如此,还可以实现对于课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与历史博物馆等,使得学生可以获得十分丰富的学习体验。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使其可以更加方便、自主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这样一来,在学生学习语文文本知识时可以更加轻松、自如,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学习的有效性。

二、“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新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总结跨学科内容,确定活动主题

“大单元”视角下,为了构建小学语文“跨学科”新课堂,教师要总结跨学科内容,确定活动主题,进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其可以更加高效、认真地融入到活动中。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中,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世界各地”,其中设置的文章包括:一是《金字塔》,主要描写埃及古老的金字塔;二是《威尼斯小艇》主要对意大利威尼斯的美丽风光进行描写;三是《牧场之国》,其中对荷兰美丽的牧场进行描写。这一单元主要对世界各地美丽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进行描写,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该单元的跨学科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活动主题。通过梳理发现该单元的“世界各地”人文主题与多个学科的内容具有密切关联,例如,该单元知识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我在这里长大》、《我们的国土、我国的家园》等相关内容具有重要的关联。其中,《我在这里长大》主要涉及到“家乡名胜风景”的内容;《我们的国土、我国的家园》主要涉及到“祖国的秀丽河山”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等内容,这都是与“世界各地”人文主题息息相关的。另外,该单元主题还与小学音乐的相关内容密切相关,如,《四季放歌》与《绿海林涛声》等,这些内容中主要展示出四季的美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与该单元的人文主题具有密切关联[2]。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本单元语文主题和音乐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良好关联,以“举办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博览会”为主题,布置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要素进行整理、归纳与重组,,使得学生可以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结合跨学科资源进行认真地研究与探索,基于任务的引导投入到活动中,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使得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到我国山河的与自然环境的美丽,激发学生对于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使其学会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

(二)利用跨学科经验,层层分解活动

一般状况下,在单元教学中,首先要确定单元的活动任务,然后再根据相关逻辑将总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进行单元学习。通过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完成单元的总任务。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中,在组织“举办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博览会”这一任务时,教师可以结合任务进程,将该总任务划分成多个子任务。

子任务一:查找相关资料,确定推介项目。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划分成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对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查找,并且确定本小组要推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各个小组之间要进行沟通与互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很多宝贵的世界文化以及自然遗产。当前,我国共有56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本次活动中,每个小组都需要选择一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推介项目,参与到活动中。

子任务二:阅读单元内容,拟写推介文书。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拟写推介文书,要求学生可以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文书进行拟写,从而考察学生对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介绍的能力。学生要对该单元的文章内容进行认真地阅读,加强归纳总结,对文章中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差别和表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提升阅读的有效性,比如,精读、略读等,在此基础上更加科学地拟写推介文书[3]。

子任务三;结合文本内容,搭配文书插图。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认真研究与学习,并且将文本内容与文本中的插图进行有机关联,然后为项目推介文书搭配相应的插图,通过插图吸引人们的关注。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于文本的阅读帮助学生掌握该单元文章的写作技巧,使其对文本内容建立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子任务四:选择解说人员,提升学习效率。每个学习小组都要选择一位学生作为解说人员,由其对本小组推介的项目进行分享与解说,这也可以对本单元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解说员”的任务进行完成,有效培养学生的解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加认真地研读单元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得到经验的积累。

在该部分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例如,可以与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如,《安全与健康》、《绿色小卫士》与《我和大自然》等,这些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认真观察,使得学生对大自然给予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多的了解,对大自然建立无比热爱之情,学会保护大自然、学会爱护环境,使每位学生都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另外,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小学音乐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可以与《难忘的歌》、《郊游》等内容进行融合,使得学生可以对大自然对生活产生更多的热爱之情,更好地融入到大自然中。使得学生可以树立较强的民族意识,培养其爱国热情。

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该单元的总任务进行层级划分,使得学生可以利用现有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进行深度学习,更好地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三)利用综合技能,促进活动开展

为了可以更好地完成单元的学习任务,学生要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投入个人的时间、精力与情感,而且还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跨学科综合技能,通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完成“举办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博览会的任务”。为了促进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要组织学生利用现有的跨学科技能,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在数学学科中所学的“多变形”、“确定位置”等相关知识,完成“手绘导游路线图”的任务;可以利用在小学科学学科中所学的“动物大家庭”与“关心天气”等技能撰写推介文书与解说词;可以利用美术学科所学的“电脑画图”与“设计标志”等技能对各个子任务进行完成[4]。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利用所学的学科知识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四)嵌入教学评价,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提高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有效性,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评价,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首先,实现评价方案前置。在明确了跨学科学习的目标主题与任务以后,教师要设置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方案,基于评价证据的层面对学生在某个阶段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与质量标准进行推理。然后,倒推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需要采取的措施、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等。而且,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提供一定的帮助,如,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等。

其次,采用多元评价。在基于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教师要重视评价证据的多元化,以充分反映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跨学科学习能力与水平。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等进行考查,以此作为评价依据。而且,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记录,收集相关的学习成果证据,制定评价量表,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等,进而对学生作出更加全面与客观的评价,推动学生的良好发展。

第三,转化评价成果。为了推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完成了某个阶段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鼓励学生对该阶段的收获进行总结,对不足进行反思,并且思考在下个阶段或者是在以后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面对问题时如何进行解决等。而且,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互动,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以“举办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博览会”为主题开展活动时,为了提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表,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其中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可以对本小组所选的项目拟写科学的推荐文书、是否可以配备相应的插图、是否可以用精准的语言对项目进行解说、是否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介绍、是否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对活动提供支持、是否可以采用比较与比喻等多种方式吸引人们的关注、是否可以精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等[5]。另外,还要评价组内的分工是否明确、组员之间的沟通是否融洽、组员之间的合作是否和谐等。通过评价量表可以对学生及本小组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发挥良好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意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在单元整体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实现跨学科教学,构建语文“跨学科”新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热情,帮助其将所学的多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跨”学科之美,“融”共生之韵

韩辰凤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已不单单是单纯的技术技能培训,老师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技能的培训,更应该把它变成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传统的艺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使学生真正从艺术的学习中体会到社会发展过程中美术内容所起到的作用,帮助学生完成关于情感、思想的融会贯通。从小学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在审美、想象力、表现力等各个方面进行训练。所以,在目前的小学艺术教育中,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跨学科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让学习更加充满乐趣和好奇心的驱动。带领学生探究一张纸从制造到最终成为一张绘画作品的全过程。这就系统融合了科学、劳动、艺术、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整个教学活动贴近生活,丰富有趣,学生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更感在其中。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典型的“跨学科”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以美术为主体的跨学科融合课教学设计,并且在“跨学科”的基础上延伸到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大融合。分析了如何通过创新的、学生深度参与的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最终达到美育育人的目的。就跨学科教学的现状、怎样进行学科融合本次讲座中进行了阐述,跨学科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学案”,老师应该改变以往观念,从学生出发,用更多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多参与、融入课堂。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提升自我,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学习逐渐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课程,亟需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以提升教学效果。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元素,可以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应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和创作作品。

例如艺术中的节奏和韵律问题,音乐,建筑,绘画,舞蹈,设计以及生活陈设等都有体现。当我们以此为视角欣赏蒙德里安的抽象作品的时候,也可以一同赏析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亦可以联系到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也可以听听经典名曲蓝色多瑙河等。艺术是相通的。

在“新课标”为我们提供的更广阔的教学空间,我们应该抓住机会,探索以美术课为主的跨学科融合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有效的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做的只有更完善,更具体,更贴近学生,让学生学有所长、有所收获。

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如何从浅层走向深度

李明玉

项目式学习作为解决复杂且真实问题的载体,在实际教学中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然而,项目式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情境不够真实、任务结构过于良好等不同程度的浅层化表现。对此,如何让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从浅层走向深度?

(一)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

真实性是项目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真实项目是指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可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即使在一个虚构的情境中学生也能体验到真实,学生在其中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与真实情境相类似的。项目式学习更强调这种思维的真实。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某种或多种知识完成特定的任务,才能评估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在这个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围绕真实的任务,在解决真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科知识、进行分工合作,一步一步去实施,最终完成产品。在此情况下,学生所学的内容是与真实生活挂钩的,而不是学完后即束之高阁。自然而然,学生学习的热情由此被点燃。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应用知识,而且会大大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探究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要体现深度学习的特征。在设计具体的课堂活动时,要依据不同活动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单元为实施单位统筹规划,对学习活动及有价值的学习任务进行整体设计,同时要具有规划性和整体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要厘清学习单元间、课时间学习活动的关系,将教学内容以项目逻辑进行重整。

(三)实施与评价

这一阶段的主体为教学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活动设计。持续性评价是深度学习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要基于证据的推理和判断,在项目开展前,依据课标、教材,结合项目,设计具体的评价内容和量规,以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持续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以及小组活动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要明确让学生知道和理解评价的标准,以便学生可以随时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此外,也可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如基于学科的报告、公开的演讲等。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这既是对项目学习后的盘点和总结,又是对学生学习收获的鼓励和肯定,在师生互评、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中,学生大胆表现,兴趣高昂,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四)修改与完善

修改与完善是基于教学实践进行的。在教学实施的基础上,收集学生的表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同时收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支持等。通过及时反馈,教师也能更好地反思教学得失,并通过研讨持续地改进教学、调整教学策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形成对应的任务单和教学案例资源,这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对真实问题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开阔其视野,更能培养学生创新应用的高阶思维能力,实现深度学习,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优化学生作业设计  赋能核心素养提升

——基于课程视域下的作业重构与设计

李太详

    作业管理是折射学校教育和专业水平的名片,是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支撑点,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连接点,是影响学生兴趣和成绩的关键点。而在“双减”背景下的作业管理更成为老师与家长关注的重要话题,学校的分层作业,自主作业,创新作业和实践性作业,这些作业都必须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各个环节通力合作,借助作业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下面从随堂式、主题式、分层式、趣味式等作业形式阐述基于课程视域下的作业重构与设计。

一、随堂式作业——实现提质增效

随堂式作业,关键点在于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才能有效落实作业,要想得到高质量的作业,一定要先进行课堂变革,把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给随堂训练留出足够的时间。学习特级教师管建刚的做法,作业在堂,教练在旁,激励在旁,除了要优化作业设计之外,教师还要认真的批改作业,加强面批面改,做到反馈讲解,适时订正巩固,让学生所学更加扎实有效。在课堂上达到教学目标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不要把落实教学目标的行为延伸到家庭作业,更不要把查漏补缺的希望寄托在家庭作业上,如果课堂效率低,作业就是负担,如果课堂效率高,作业是锦上添花,作业减负,关键在于课堂提高效率。

二、主题式作业——实现融会贯通

主题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的整合,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融通学科是语文外延得到充分的展开,构建大语文,如学习《故宫博物院》一课,让学生把旅行路线图画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用精炼的文字编写导游讲解词,美术课上老师进行评价,讲解,修改路线图。语文课上老师评价,讲解,修改讲解词。实现语文与美术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解说能力。又如学习《竹节人》一课,让学生按照要求制作竹节人,在劳技课上老师评价,讲解,完善制作竹节人。语文课上老师评价,指导,修改制作指南,实现语文与劳技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分层式作业——实现各有所获

分层式作业设置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增加学生对作业的选择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层级的作业,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基础性作业(侧重字词句基础训练的知识性的习题),能力性的作业(侧重于段落篇章和习作等练习题),拓展性作业(侧重于读写结合内容),三种作业自助餐供学生选择,不同学力学生的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学有所获。

四、趣味式作业——实现学而不厌

趣味式作业着眼于游戏化学习活动,寓教于乐。单调的学习活动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并会心生厌倦,因此,作业的设置也应该贯彻愉快教学原则,增强趣味性,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之后,布置学生搜集编写环保标语,写倡议书挂在在小区橱窗上,做环保小卫士,变废为宝,制作手工作品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五、实践式作业——实现实践应用

实践性作业的设置要激发学生内化课本知识,学会把语言内化为技能,如学习了《学弈》一课,可以组织学生把它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出来,这样的作业练习,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语文学习充分挑战。在表演过程更容易感受其中的现实启示: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作业增效是一个复杂教研内容,需要我们立足课程标准,不断创新求索,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力求将核心素养根植到生动的课堂中去,减负增效,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

素养化“整零转化”:探寻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新路径

马晓宇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素养化教育理念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业设计作为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策略的选择与运用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效果与质量。本文将深入剖析素养化“整零转化”策略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其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带来的新策略与启示。

一、素养化教育理念在作业设计中的贯彻

素养化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将这一理念融入各个环节,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精心策划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作业内容。例如,通过设计深度阅读理解题,让学生在品味文章韵味的同时,提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整零转化思想在作业设计中的实践意义与探索

整零转化思想是一种将宏观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素养点,并通过作业设计将这些素养点逐一落实的策略。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整零转化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助力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细致分解,并设计相应的作业任务。例如,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背诵、默写、翻译等多元化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古诗文的精髓。

三、分年级段探讨语文素养培养需求与作业设计策略

考虑到不同年级段学生在语文素养培养上的差异化需求与特点,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充分结合各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作业策略。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作业设计应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拼音、字词、句子抄写和默写的作业任务,帮助学生们强化记忆能力;同时,借助简单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训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作业设计则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教师可以设置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等多方面的作业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广泛阅读、积极表达,进而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

四、个性化作业设计:满足不同能力、特点学生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作业方案。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作业任务,如课题研究、故事创作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其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设计更为基础且有针对性的作业任务,如基础题练习、错题集整理等,以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

五、创新作业形式与资源利用:提升作业效果新途径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作业形式,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以提升作业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如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作业、组织在线讨论等,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完成作业并进行互动交流;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作业任务,如通过观察日记、社会实践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全面评价学生的作业表现

在作业设计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指标不仅包括作业的完成度,还应当涵盖作业的质量、学习态度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价,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趋势。

除了对作业完成度的评价之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中加入对学生特色和优势的鼓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将平时成绩与作业评价相结合,形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性评价。这样既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发展趋势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也能为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有力的依据。

通过对素养化“整零转化”策略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的深入探究与实践不难发现其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显著成效在未来的教学中实践中我们应继续探索并优化这一策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课程视域下的英语作业重构与设计

贡丹

英语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评价的重要载体。而双减政策的实施,对英语作业的布置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将优化作业实践落到实处,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下面是我对英语作业重构与设计的一些思考。

一、尝试让学生“参与”英语作业的设计。

学生是完成英语作业的主体,任何作业设计都不能脱离这个 “主体” 而独立实现。因此,让学生 “被动式参与” 作业设计,往往能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设计关于 “About me” 调查表和作业统计表,包括学生照片、爱好、梦想、自我评价、期末感想等。这样千篇一律的作业本被替代,学生们自然会更乐意去完成老师布置的英语作业,有时候也是他们 “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

二、尝试分层布置英语各类作业。

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布置作业时,要基于学生的现实状况和认知去寻找,符合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权衡作业难度和学生能力之间的匹配度,设置与学生作业能力相匹配的作业。

因此,在设计英语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结合教学目标,将作业内容分成两类:A类作业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例如课文朗读、单词拼背与抄写等;B类作业注重综合能力的运用,例如故事表演、看图写话、课文复述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想要完成的作业,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英语作业的针对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三、尝试让英语作业类型多样化,多维度。

1.趣味型作业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师益友。传统作业类型单一、机械,学生容易感到单调乏味,进而丧失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多样化的作业设计灵性十足,可以寓学于乐,让学生在趣味性作业中愉悦地获得知识,也能有效提高学习和教学的效果。趣味性作业应从内容、形式和结论表述上都体现一个 “趣”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既增长英语知识,又提高学生头脑灵活度。

2.实践型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贺卡或者手抄报,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外作业之一。如元旦节、母亲节、圣诞节,让学生制作贺卡,并写下 “Happy New Year!”、“Merry Christmas!” 、“ Happy Mother’s Day” 等祝福,并利用 “This is for you、Thank you、You’re welcome” 等常用语进行实际的交流应用。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而且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凸显英语的交流性和实用性。

3.生活化作业

英语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社会学科。英语教学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设法找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我们的作业设计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鼓励他们将书本内容和课堂知识演进为生活实践,将他们的视野拓展到课外,让他们从小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总的来说,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要求教师要考虑到英语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体现人文色彩,让学生快乐学习。而科学有效的英语作业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应基于英语新课标的研读,从多角度、多维度去设计英语作业量,启发学生有效进行英语活动的练习,师生联动,从而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语文跨学科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交汇点

孟青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将语文与数学、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语文知识,还能够在跨学科的背景下,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考、创新能力等重要素养。

语文跨学科学习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跨学科学习则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在这种模式下,语文不再是孤立的学习对象,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例如,在学习古诗文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文背后的历史文化;在学习议论文写作时,可以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

创想方面,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现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方案。比如,将文学作品与戏剧表演结合,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文本;或者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利用多媒体工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性。

在实践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确保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并重,如何在跨学科学习中保持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如何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进步等问题都需要教育工作者深思熟虑。同时,跨学科学习也需要学校管理层的支持,包括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

总之,语文跨学科学习研究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积极突破。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的增长,更能够在不同学科的交汇点上,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能力。正如一粒种子需要土壤、水分和阳光才能茁壮成长,语文跨学科学习也需要教育者的智慧和努力,才能开花结果,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单一学科的深入研究虽然重要,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共同作用。跨学科学习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术趋势,它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壁垒,促进了不同领域知识的交流与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立体的视角来认识世界。

对跨学科学习研究的认识首先源于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认知。现实世界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层面。例如,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环境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要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各个学科的专家合作,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因此,跨学科学习研究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跨学科学习研究的意义还体现在创新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能够激发新的思想火花,产生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例如,生物信息学的兴起就是生物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组学的发展,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实践中,跨学科学习研究要求研究者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模式。这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叠加,更是对不同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深度融合。研究者需要学会在不同学科之间转换思考角度,运用多学科的工具和理论来分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拓宽知识边界,培养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创想在跨学科学习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创想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促使研究者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探索未知的领域。在跨学科的背景下,创想往往意味着将一个学科的理论或方法应用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中,从而产生新的见解或解决方案。例如,将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应用到科技创新中,可能会开辟出全新的产品设计思路。

为了促进跨学科学习研究的发展,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这意味着鼓励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同时,教育体系也应该适应这一变化,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为他们将来能够在多元化的学术环境中游刃有余打下基础。

总之,跨学科学习研究是应对当今世界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世界,还能够激发创新思维,推动学科的发展。在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学科学习研究将会成为学术研究的一种常态,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知识体验。

项目为引 提升教学

陈肖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指出:“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简单来说,项目化学习,就是把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完成一系列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项目,来掌握数学知识。这种方法既有趣又实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项目化学习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孩子们觉得数学不再枯燥,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个单元的知识,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很多孩子可能连真实的人民币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反而可能觉得钱是在手机里的,因此学习这个单元的知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比较抽象,鉴于这样的学习背景,我们可以开展认识人民币的项目化学习,我是小管家活动,通过这个项目让学生学习做一个小管家,认识人民币的面值,以及人民币上图案代表的意义,了解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实践活动,在购物的过程中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上次的跳蚤市场活动中,我们班学生因为利润分配不均非常苦恼,我们班四个孩子一起摆摊,四个学生出资不一样,最后分利润是一样的,导致投入多的学生心理不舒服来找我倾诉,为此,通过让全班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出金点子,有的同学去问商店的老板等方法,让学生知道了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我体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化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重视过程与体验的项目化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还能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和合作者。教学策略的调整也是项目化学习的关键。教师需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项目任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时候项目的难度和孩子们的实际能力不匹配,导致项目无法顺利完成;有时候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不够到位,导致孩子们在项目中出现迷茫和困惑。因此,我认为在实施项目化学习时,我们需要更加注重项目的选择和设计,同时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指导能力。

项目化学习是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它将学生置于实际问题和任务的背景中,综合来看,项目化学习有望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趋势之一,我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项目化学习将会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小学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个尝试

——沙包游戏的课堂实践

姚方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2022版课标的新提,对于跨学科主题的如何开展和设计,很多专家学者一直在探讨和研究,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和思考,结合本人的一点点想法,做一些介绍。通过沙包的学习,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突破学生的技能的发展和提升的壁垒,以更好促进学生的五育的全面发展。

(一)查沙包——体育+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认知领域

将体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助力小幼能力衔接。以“玩沙包”为例,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查沙包”活动,让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关于沙包的历史、玩法、技巧等信息,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查沙包”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搜集有关沙包的起源、发展、玩法等方面的信息。学生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为后续的分析与分享做好准备。在搜集到足够多的资料后,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提炼出关键内容,以便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二)讲沙包——体育+语文,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将体育与语文相结合,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旨在通过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玩沙包”活动,并将这一活动与语文课程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玩沙包”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讲沙包”比赛,要求学生讲述自己与沙包的故事、沙包的玩法等。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例如,学生可以讲述自己与沙包的初次接触,描述玩沙包时的感受和体验,分享自己通过玩沙包所获得的成长和收获。这样的讲述不仅有助于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经历,还能让他们在表达过程中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讲沙包”比赛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和认同。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学生会对沙包活动有更深的感情,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对于那些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做沙包——体育+劳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做沙包”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制作沙包,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沙包的制作过程,体验劳动的乐趣。期间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创新和实践环节,如设计独特的沙包造型、选择不同的材料制作沙包等。

1.设计沙包: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出独特的沙包。沙包的外形、颜色和材料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学生可以将自己设计的沙包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2.制作沙包:学生在家里或学校实验室利用废旧材料、填充物等制作沙包。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手工技能,如缝纫、缠绕等。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耐心和细心,同时也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这些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与劳动的结合之美。

而后在制作完沙包后,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创意沙包”评选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同时,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此外,评选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体育与劳动实践中,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收废弃的沙包材料,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回收的沙包进行整理和修补,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珍惜和节约资源。

(四)绘沙包——体育+美术,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

将体育与美术相结合,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在“玩沙包”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定一些富有创意的主题,如“我与沙包的故事”、“沙包之旅”等。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主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画作。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如水彩、素描、版画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绘画素材和参考资料,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作品。

并且在“绘沙包”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互相欣赏、学习和交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热爱体育和艺术。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作品的主题、创意和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五)分沙包——体育+数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将体育与数学相结合,旨在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将数学知识与体育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

在“玩沙包”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与沙包投掷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计算投掷沙包的距离、预测沙包的落点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沙包投掷大赛”,并要求他们在投掷沙包前,需要先准确计算出沙包的投掷距离。这样,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如比例、测量等,来计算沙包的投掷距离。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认同。此外,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还能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沙包”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教师会给学生一定数量的沙包,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这些沙包均匀地分给不同的小组或同学。这个游戏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考虑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此外,这个游戏还涉及到公平分配的问题,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公平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将体育与数学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计富有创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锻炼,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以上,仅是一个学科融合的比较基础的实践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优化儿童画教学

张宇

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小学生的儿童画教学能力建设与素养提升至关重要。能使得其在儿童画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审美思维,建立起优秀的艺术创新素养。因此,在接下来的教育领域,教师需明确新课标的战略目标导向,确定接下来的儿童画教学要求,并采取有效的手段改良儿童画教学环境,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在小学阶段的美术学科范围内,儿童画作为重要的模块组成,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思维,发展学生的艺术潜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讲,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更能激活他们的想象思维,使得其在感知和观察的过程中有效发散创作的灵感,根据自身的认知和理解进行儿童画的自主创作。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领域,教师需要全面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儿童画绘画认知基础。

首先,为了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完成儿童画自主学习和探索,作为教师的需要为学生准备更加丰富的绘画素材,使得其积累浑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并结合自己在素材中所摸索到的儿童画绘画技巧和要素,更加规范地完成自主创新与实践创作。在整个过程中能有效启迪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灵感和潜能。比如说,教师可以结合儿童画的教学要求,在确定好具体的教学主题之后,有效搜集更加丰富的绘本素材。借助绘本中所包含的图片内容和涵盖的具体故事情景,营造更加直观鲜活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在围绕绘本内容进行自主赏析并观看和赏析绘本图片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绘本主题的认识。然后根据自身的阅读理解进行儿童画的自主创作。

其次,在儿童画教学领域,为了真正实现激趣的战略目标,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本着培养其形成良好乐学意识,提高整体参与度的原则,加强儿童画游戏活动规范开展和落实。从而营造一个更加有趣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游戏的引领下,自主完成儿童画的规划设计和自主创作。在整个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使得其在游戏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儿童画的艺术魅力,并在今后的成长中更加踊跃地参与到儿童画创作当中。

最后,在儿童画教学期间,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评价和辅导服务。使得学生能对自身现有的儿童画学习与能力基础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帮助其确定接下来的学习和训练方向,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儿童画创作水平。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丰富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要关注学生在儿童画创作中所呈现的线条处理、布局和色彩搭配能力。然后,为其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辅导,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儿童画绘画技巧,以丰富学生的绘画实践经验。

总而言之,在适应新课标开展儿童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小学生当前所具备的思维能力基础,确定儿童画接下来的教学方向。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保证所搭建的儿童画教学课堂更加的规范。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儿童画领域的学习基础,构建更加鲜活的教学情境。整合丰富的绘画素材,开展趣味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儿童画赏析活动当中。并拓展儿童画实践训练空间,加强教学评价,以便学生能积累经验,并更有动能地参与到今后的儿童画创新与实践当中。

让每个孩子收获作业的成就感

赵楠

家庭作业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巩固课堂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然而,家庭作业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遭遇学生的抵触和家长的疑惑,班级里总是会有那么几个孩子不愿意做作业,而家长对于孩子不做作业也是一副不在意的态度,经过与多名这样的学生深谈,才知道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于作业不感兴趣,觉得做与不做都是一样的,试想,如果家庭作业能像游戏一般有趣,学生还会不愿意做吗?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1、差异化作业设计

首先,要使每个孩子都能从作业中获得成就感,我们需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差异化作业设计是一种能够适应不同学生需求和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提供不同难度级别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进度选择最合适的任务,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的挫败感,也能让他们在完成任务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差异化作业不仅限于难度级别,还可以包括不同的学习类型和表现形式。有的学生可能更喜欢文字表达,而另一些则可能偏好视觉或动手操作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从而增加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满足感。

2、设定明确且可达成的目标

为了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获得成就感,教师需要为作业设定明确且可达成的目标。这些目标应当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并且与课程的学习目标紧密相连。通过明确目标的设定,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业的意义,了解自己需要达到的标准和期望,从而在完成作业时更具有方向感和动力。

同时,教师应该将这些目标与评价标准一起清晰地传达给学生,确保学生知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这些要求。当学生明白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他们就更加乐于投入精力去完成作业,并在完成后感受到成就。

3、提供及时正面的反馈

及时且建设性的反馈对于学生获得成就感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在学生提交作业后提供积极的反馈,强调他们所完成工作的优点,同时以建设性的方式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反馈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此外,反馈不应仅限于成绩或等级,而应包含对学生工作的具体评论,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长处和挑战所在。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进步和努力给予认可时,他们更有可能在作业中感受到成就。

4、鼓励自我评估与反思

最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也是提高作业成就感的有效方法。通过自我评估,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识别自己的强项和弱点,并制定改进的计划。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自评表格、学习日志或其他反思工具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持续的成就感。

“让每个孩子收获作业的成就感”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追求。通过差异化作业设计、设定明确且可达成的目标、提供及时正面的反馈以及鼓励自我评估与反思,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支持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信,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跨出去,跨到真实情境;跨进来,跨入学科立场

钟时

生活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解决问题不能只用一个学科一种能力,所以跨学科教学就迫在眉睫。关于跨学科,结合我最近的学习,我想从两个方面分享一下,那就是“怎么跨”和“怎么做”。

第一个,跨学科学习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跨?

一、内容如何呈现——不在于“满目纷呈”,而在于有机组合。

如果用一个比方来描述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容呈现的话,类似于“定向众筹”,实践语文的定向,是语文的主动跨出,是语文“邀约舞伴儿”的行为。其他学科是被动地“加盟”,被“卷入”而来的,是对语文学习的补缺、延展、丰富、印证、加深……各学科起的是支撑、辅助、提升之作用。由此,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容呈现不是简单地叠加,如“语文+数学”“语文+音乐”“语文+美术”“语文+道德与法治”等,也不是“语文+数学+音乐+美术+道德与法治”式的“凑份子”,而是基于语言文字能力与经验,找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内容”或“学习方式”,发生共生效应,以实现提升语文课程供给的核心素养。如四年级下册跨学科学习“奇思妙想”话题,以习作“奇思妙想”为出发点,引入“占尽东风第一鹞”之称的南通板鹞文化,结合查阅资料、创意设计、制作放飞、记录流程、表达感受,构成了一个趣味十足的“活动链”。

二、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宗旨何在——不在于“多途”,而在于“立己”。

“立己”,就是有着语文的使命与归宿。语文跨学科学习无论怎么“跨”,依然姓“语”,它必须从语文出发,回到语文,以语文素养为中心,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2022年版课标对每个学科跨学科学习的立意了,所有学科的跨学科学习都不是漫无边际的。诚然,语文学科的“跨学科”性质天然存在,语文原本便是各学科的学习基础,也在用各学科的内容与形式实现着语文教学。由此,语文跨学科学习“学”的是语文,着力提升的是语文学科实现的核心素养,兼带着提升其他学科实现的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不是“荒了自己的园,肥了人家的地”,而是“壮了自己的园,肥了人家的地”。

三、学习如何开展——不只为结果,而在于“过程成长”。

学习过程具备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要实现每个个体成长,要看看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发展、文化认知有没有得到提高、合作品质有没有实现提升,这些是跨学科学习的根本落点。如“我们这样过中秋”分别在二年级和三年级设计实施。我们当然不能说三年级水平比二年级高,而是遵循学生的学科认知程度来评判的。明白了怎么跨,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一、坚守教学之道——“学习是王道”

所有学科的跨学科学习依然是教学的一种形态,属于教学范畴,学习是王道。语文跨学科学习是正式的“课”,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设计、有过程、有结果、有评价的课程行为,不能以活动了之,一定要落在学生学习语文上。如一年级上册“帮文具回家”话题,我们不是简简单单地组织学生把书包摊开,那只是简单的劳动技能。我们需要知晓文具为什么要放在这儿、为什么要让文具回家。比如铅笔要放在文具盒里,因为铅笔芯的“脆弱”。在帮所有文具都找到了家之后,用音乐的方式唱出来,用绘制的方式展示自己摆放文具的图片,用童话的方式来“自述”。然后指向养成整理文具的好习惯,教师设计了两个板块:一个是“文具整理小达人赛”,另一个是“我来秀书包”或“我来秀书柜”,这里有个语文细节,即教师要求大家在“秀”的时候,要说出“我是怎么整的”“为什么放这儿”等,表达要流利、自信,这是语文。如果不落点于“表达出来”,就成了劳动课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全面提升,这是语文跨学科学习之意,充分凸显了学习是王道。

二、立足语文之根——来一回语文学科的“主场邀约”

如一年级下册“过端午”话题源自教材上的内容。如何体现语文的“主场”?我们可以设计四个板块。“端午我知道”板块,让学生请教长辈或翻阅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端午风俗。“我会画端午”板块,端午景色、端午风俗、端午的想象都可以搬进画中,画完后要解说一番,说说内容和请教过程,又回到了语文。“我会包粽子”板块当然是不能缺失的,但要学会就得请教,这不是口语交际吗?“唱一唱端午”板块,学生要历经搜集歌曲、选择学唱、体会歌词、歌唱表达过程,用音乐滋养对端午节的理解,借力提升语文素养。跨向美术、劳动、音乐等学科,但不被它们“拐走”,始终立根语文,这是“语文之邀”的跨学科学习之本性。

三、织好关联之网——让语文之外均成为其“重要他人”

跨学科学习内容要实现多个学科奔着一个语文话题而来,且有逻辑地呈现,其核心点在于学科间的交叉性、渗透性与影响性。如一年级上册“小动物来比尾巴”话题,首先是“观察小尾巴”板块,涉及科学学科,科学来了;“尾巴有妙用”板块,涉及数学与科学,让学生用科学观察、数学比较的方法做好观察记录;“我来画尾巴”,涉及美术学科,各种小动物的尾巴,画得像不像?相互欣赏交流、评价的过程,就有了语文表述。走进儿童的日常生活,用语文的眼睛看生活,吸收其他学科的素养来理解欣赏生活,最终实现对自我生活的表达,这是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主要目标。

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我们整个社会也是不分科的,解决问题不可能只用一个学科一种能力,所以跨学科学习的意义就凸显了出来。尽管现在云深不知处,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依托“任务驱动”,推进单元整体关照下的单篇课文教学----以五上《忆读书》教学为例

朱秋环

现行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落实课程目标上,强调单元的勾连与融通,每个单篇课文在落实语文要素上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将要素贯穿整个单元教学,有学习,有应用,有迁移。但在实际教学中,鲜有教师从单元整体视角去考虑单篇课文的教学,未曾真正思考单元中每篇课文在语文要素中的层级关系。多数老师还是更只注重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割裂了单元内容的整体性,也忽略了语文要素指向的实践性、综合性。

明确单元统整教学的时代价值,分析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时代价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一)顺应新课程改革趋势,彰显新教材理念

新教材最大的变化在于任务群的构建,语文六大学习任务群贯穿小学六册教材,以单元整体的方式呈现和渗透。以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与传统的单元教学相比,在教学立场、目标及方式上有明显不同:由教为中心转为学位中心;由知识为中心转为素养发展为中心;由接受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在教学《忆读书》时,我通过三个大任务贯穿课堂,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解决任务完成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实施”中指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五上第八单元围绕“读书”编排了3篇课文,在《忆读书》具体教学中我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上一篇《古人谈读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梳理能力,在后一篇《我的长生果》略读课文学习中,就完全放手学生把前面2课习得的方法用到课堂中。这样一脉相承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又让学生对“梳理信息”有了系统的认识,今后在长文阅读中也会有方法可依循。

二、一线教师单元整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我根据自己与同事们日常集体备课中以及听课过程中发现,多数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整体性思维,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材解析局限于单篇,缺乏整体性、全局性

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会借助教学用书,在学生现有水平基础上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任务,然而仅是这一课,往往会忽略单元中前后文章语文要素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很少会站在单元整体的高度上去进行大单元整体把握,割裂了课与课之间的隐性关系,缺少单元大局观念。

(二)教学设计仅限于当前,缺乏系统性、综合性

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是只考虑当下的进度,从单一的课时入手,按照教材上的课文顺序,设计一课教一课,而非前瞻性地进行单元整体设计。这样支离破碎地组织教学内容何谈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三)作业布置局限于理论性,缺乏迁移实践性

  虽然新课改提倡以“素养提升”为导向,但在应试教育下教师都面临着教学压力,谁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哪怕是作业布置都得首要考虑为提升成绩服务。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进行单元主题及语文要素的渗透,但也仅是课堂上了,课余并没有并没有通过作业进行继续延伸,这怎会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策略

在梳理大单元整体教学的现存问题后,对应的解决策略也逐渐明晰。单元教学要紧扣“主题”,将具体的语文要素渗透到每一个单篇课文中,课前要合理规划单元整体目标和设计,课后要通过作业迁移运用,构建完整的实践框架。

(一)教材解析,变“局部”为“整体”

教师要学会单元教学设计,才能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在教学《忆读书》一课时,我首先利用教学用书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进而阅读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建议,厘清每一个单篇课文在目标上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以及需要教师搭的学习支架。在此基础上从单元整体角度再进行《忆读书》的教学设计,为形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体系而服务。

(二)教学设计,变“零碎”为“系统”

语文单元设计是立足于整体规划的角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单元教学全过程所做的专业设计。它旨在将碎片化的知识统整为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教学《忆读书》时我避免常规的设计,没有直接用课后习题成为课堂主线,而是让其辅助课堂主要任务的开展。我紧扣中心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通过三个任务“理 梳理读书经历”“寻 探寻读书收获”“研 研究好书标准”的开展,融入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层层递进,既总结出多种梳理信息的妙招,如:时间轴、用不同符号圈画信息、分条表述、列图表,也借任务的驱动理解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真正含义。这样一举多得的教学设计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零散拼凑,也让这一课变得更加清晰明朗,有一定的系统性。

开展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化、结构化是2022年版新课标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站在单元整体的高度上,统整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通过“任务驱动”,开展单元整体关照下的单篇课文教学,让新教材的价值确实发挥出来,也让每一位使用新教材的学生真正受益。

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探索与实践

朱爽爽

一、项目化学习的概述与特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指出:“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项目化学习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操作,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课标同时指出核心素养的精髓在于真实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用分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难以真正地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学生应该走进生活,把知识带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用合一的目的。

由此,在数学学科以及跨学科领域上要落实学生的关键品格与必备能力的培育,项目式学习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执教四年级科学《凤仙花的一生》这一单元时,设计了一个种植项目,以全班同学为实践对象,每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种植一种植物,并将植物的成长做成日记记录。在此次实践中发现项目化学习在教育中具有综合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综合性:项目化学习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合作性:项目化学习强调团队合作,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探究性:项目化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实际教学谈对项目化学习的认识

以“如何解决家长停车难的问题?”为问题驱动,设计跨单元项目式学习“学校周边停车地点分布图的设计”。其目标是通过空间观念、量感、统计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在《图形的认识测量》这一模块的教学中,学生缺乏生活中大量的方向与位置的感性认知,不容易从书本学习走向生活运用,空间观念特别是方位意识建立有困难;《测量1千米》,传统的教学比较空洞,多在单位的换算做文章,对1千米的实际感知不足,不容易建立1千米有多长的实际感知;而在《统计与调查》模块中,学生多为学习而学习,为统计而统计,因此统计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不明确,学习流于形式,统计意识难以在日常生活中扎根。

当然,目前基于这个项目化学习,并没有进行充分实践,只进行到了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就暂停了,但学生对于这一另类的方式的喜爱,还是肉眼可见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体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化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重视过程与体验的项目化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还能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和合作者。教学策略的调整也是项目化学习的关键。教师需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项目任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想要进步一大步,先要迈出一小步。重在行动,懂得坚持,方能收获。

卷尾语:

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

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更加瑰丽。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