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洋洋
创建于04-07
阅读 30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情绪管理主题下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摘要】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具有平等、参与、互动等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本文以XX小学为例,基于发展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依托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从设计构思、实践历程等方面入手,进行为期一年的校本课程实践探索。实践发现校园心理剧是一种适宜在小学阶段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有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品牌。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情绪管理
一、研究背景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逐渐觉醒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渴望展现自我。开展符合小学生兴趣和需求的特色心理活动课程,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参照《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应该具备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质、量、度,使其能在适当的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当宣泄,不过分压抑的能力。有研究发现以日常自立为主题的校园心理剧干预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日常自立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也有研究者以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应用于情绪调节主题课程,研究证明校园心理剧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校园心理剧适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校园心理剧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心理健康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入手,探寻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开发校园心理剧情绪主题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情绪烦恼编创为情绪主题的校园心理剧,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学生能够逐步学会认识和觉察情绪、理解和表达情绪、沟通和调节情绪,从而增强情绪管理能力,提升心理韧性,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二、理论依据
在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我们遵循“主体—发展”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主要依据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应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充满信任,学习的重心集中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强调自我训练,重视自我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作用,要注重开发学生自身潜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完善。
三、 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的设计构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同时为更加直观、有效地呈现学生在日常情绪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开设情绪管理主题的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课程遵循自主自愿原则,面向学校四年级学生群体发起。结合中段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情绪管理主题剧本内容的取材与学生校园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的是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的具体情绪问题。学生在编写剧本的时候,有专业的心理老师给予指导,使剧本能运用恰当的心理技术展现学生的心理冲突,也能烘托舞台效果,满足戏剧化的基本要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心理剧的活动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凸显学生活动的主体性,达到情感宣泄、反省自我、增强情绪管理能力的目的。
(二)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总目标: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情绪烦恼进行整理、记录、筛选,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在体验中,学生学会觉察情绪、理解情绪、沟通情绪和调节情绪,从而增强情绪管理能力,提升心理韧性,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剧编创、表演等校园心理剧基本技能,心理烦恼得到疏导,表演与表达的能力得到提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快乐、愤怒、悲伤、恐惧、厌恶、羞耻六种主要情绪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表现进行情境创设、故事讲述、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觉察情绪,理解情绪,沟通情绪和调节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参与自主编创和表演心理剧的过程中,能够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塑造健全人格。
(三)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的课程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共同需求的原则;关注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原则;学会他助、互助和自助相结合的原则;倾听、倾诉、尊重和信任的原则。
(四)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
本次课程包含两个主题内容,分别是:情绪管理、心理剧创编知识。
心理剧创编知识:本主题有6次课程,主要内容是介绍心理剧的相关基础知识、剧本的撰写、导演与排练、舞台的设计、拍摄与剪辑等。
情绪管理:本主题有14次课程,主要内容是认识喜、怒、哀、惧四类基本情绪和其它复合情绪的表现和意义,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学会合理表达情绪和沟通情绪,学会管理情绪的方法等。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和他人的情绪,增强对情绪的理解,从而有效的进行自我激励。(见表1)
(五)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学校心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心理微电影赏析和心理剧演绎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据每节课设定的主题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的细微处着手,积极分享情绪主题的心理故事,组织学生讨论对相应情绪的认识和理解,参照已分享的情绪故事,学生进行相应的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情绪,表达情绪,学会沟通情绪。在理解认识情绪的基础上,学生对情绪故事进行再创造,尝试将其编写成剧本。同时心理教师根据平日观察或者班主任反映,针对学生身上所存在的共性情绪烦恼,对学生编创的剧本进行补充完善,并有序组织学生进行排练,最终形成稳定的剧本和表演形式。适时进行公开演出,演出后组织讨论、分享感受。
(六)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的课程评价:
因校园心理剧课程的开展具有特殊性,主要目的是为了疏导学生的心理和情绪,所以不能简单地以普通教学常见的量化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故建议采用以下方法。
1.以“观察法”评价学生身心表现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注意直接或间接的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比如在学生分享情绪故事时,可以观察其是否敞开心扉,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可以观察其是否积极认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现状,对于表现不够积极的学生要积极进行课后沟通,以便因势利导。
2.以“自评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自评法就是在每次课程实施结束时,采用一定的量化指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积极变化,以此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以“他评法”引导学生同伴互助
教师采用一定的量化指标,在每个主题课程结束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同伴互评。同伴互评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理解、认同身边的同学;另一方面,也促进被评价者客观地认识自我,更好地悦纳自我。
四、结语
基于发展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情绪主题故事,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情绪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其情绪管理能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理念。
参考文献:
[1]胡丹妮. "剧"焦心灵舞台奠基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剧自主创作[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35):4.
[2]乔洪波. 核心素养视野下校园心理剧校本活动的实践探索[J]. 交通职业教育, 2021, 000(002):P.34-37.[3]穆肃, 王雅楠, 韩蓉.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设计的特点,方法与原则[J]. 开放教育研究, 2021, 27(5):10.
[3]叶华文. 校本特色立品牌,科研引领促发展——"主体—发展"模式下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6):5.
[4]凌辉,彭双,刘雯瑜. 校园心理剧促进小学一年级学生日常自立养成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2(1).
[5]汪海华. 心理剧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D]. 沈阳大2020.
[6]郭佳园. "情绪管理"主题教学实践探索--以六年级心理辅导活动"做情绪的小主人"为例[J]. 江苏教育, 2022(8):3.

小学心理情景剧在心理健康课堂的实践总结

——以“伤心”情绪管理主题为例

海南白驹学校 王 蕾

摘要:心理情景剧是打开学生心门的一把钥匙,形式新颖、贴近生活、体验感强的特点使得心理情景剧在校园中很受欢迎。心理情景剧能够利用小学生的情绪发展特点,利用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本文以《你好,伤心》心理课堂为例,详细阐述心理情景剧在情绪管理课堂的应用,包括:课前的剧本编写,课堂使用,课后反思。力求将心理情景剧在以情绪管理为主题的心理课堂中,使用出更好的效果,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关键字:情绪管理;心理情景剧;小学

一、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个体对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不仅只是自身的情绪,还有对他人的情绪或者周围的情境,具体而言是指对自身情绪或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情绪管理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对自我情绪认知、监控和驱动的能力以及对周围情境的识别与适度反应的能力。

    情绪管理是一个主动调节和改变情绪的过程。情绪管理不仅要求学生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更要求学生对现实情境有合理的情绪反应。

    在生活中,相对于开心、高兴等积极情绪人们对伤心、害怕等消极情绪更难接受。在课堂上学生也更喜欢开心的情绪,不喜欢、隐藏、拒绝接受自己难过的感受。学生往往不认可悲伤、生气、害怕这几类的情绪,甚至因为产生这些情绪而自责。这显然是不利学生的情绪管理的。

    有研究者基于对学生是否在小学阶段参与过情绪管理的心理课程及学习时长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参与情绪管理课程的学生其情绪管理能力显著高于未参与课程的学生,学习时间越长,其情绪管理能力越高[1]。

二、心理情景剧

    莫雷诺提出心理剧,将心理事件通过戏剧进行展示,帮助参与者自我发现和表达。心理情景剧是基于心理剧有关理论和技术的一种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方式,是一种将情境和角色扮演结合起来的心理教育形式。

    通过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扮演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并学会如何处理和管理情感,帮助学生在情感管理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扮演剧中人物感受其想法和情绪,还可通过旁观视角通过思考获得启示。形式新颖、贴近生活、体验感强的特点使得心理情景剧在校园中很受欢迎。

    心理情景剧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困惑解决的具体机会和现实环境。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身心调适,化解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此外,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媒介和资源,能够较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班级管理以及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持久而深远的心理育人作用[2]。

三、在以情绪为主题的心理课堂上融入心理情景剧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的目的是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采用校园心理情景剧的方式,可以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戏剧表演中,直观形象,演出者将心理问题的形成、发展和应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观众,观众可以“以剧为镜”发现自己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细节,从而避免同样的问题在自己的身上重现[3]。

    中小学生情绪发展具有冲动性,情绪表现比较外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绪情感逐渐丰富而热烈,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心理情景剧能够利用中小学生这一情绪发展的特点,利用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改变学生的情绪认知[4]。

(一)剧本准备

    以“伤心”情绪主题为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达到更好地效果,从心理情景剧剧本书写前就可思考,学生不愿接受伤心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的表达才是合理的,要让学生看到什么,要在课堂上谈什么。结合平时与学生交流的想法与年龄特点,编写出心理情景剧剧本《雨过天晴》,剧本主人公蓝蓝在生活中隐藏自己“伤心”的感受,随着序幕拉开,原来是蓝蓝的父母不接受蓝蓝表达伤心的方式,导致蓝蓝认为伤心是错的,所以拒绝伤心、隐藏伤心。转学生橘子的出现,让蓝蓝知道伤心是正常的情绪,就像快乐生气一样。伤心的情绪如同乌云,不表达便会越来越大,接受和表达才会让我们更加舒服。如同橘子的台词“不开心,只要不伤害别人,下雨可以,刮风也可以……”

    与学生共读剧本、调整剧本,共同谈论在剧本中的共鸣与感受。为达到更好地演出效果,可以在剧本中备注角色的简介、角色动作、表情等。

(二)课堂使用

    课堂上可以使用两种方式将心理情景剧呈现在课堂中:一种是学生当堂扮演剧中人物呈现剧情;一种是挑选出小演员,经过组织排练,录制好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两种都各有优缺点,当堂展示更直观、体验感更强;视频播放,更利于把握课堂时间。

    以《你好,伤心》这节课为例,谈一谈在伤心情绪主题心理课堂如何使用心理情景剧。

    结合情绪情感发展特点及情绪管理是对情绪的理解、标注、表达、调节。拟定课堂辅导目标为知道伤心是人类的正常情绪,是可以被允许、被表达;能够识别和标注悲伤情绪并能了解合理表达伤心的方法。

    以猜谜语的活动引出伤心这个词,引出本节课主题“伤心”。介绍剧本主人公“蓝蓝”,蓝蓝的同学说蓝蓝有伤心保护器,感受不到伤心,一起看一看吧。播放或展示情景剧《雨过天晴》一二幕:蓝蓝的同学谈论蓝蓝好像感受不到悲伤,蓝蓝面对受伤和父母责怪没有反应的画面。如果是当堂展示,要注意课堂氛围及小演员的状态。如果笑场,效果会大打折扣,可以提前与学生做好课堂约定。观看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蓝蓝真的有悲伤保护器吗?感受不到悲伤吗?为什么呢?学生分享可总结为伤心是人类的自然情绪之一,蓝蓝有伤心的情绪,只是拒绝表达。

    播放或展示情景剧《雨过天晴》第三幕:蓝蓝的父母一开始允许蓝蓝表达伤心,后面伤心被父母拒绝了。这一幕不管在彩排还是当场展示,都要引导学生看到,蓝蓝父母的不允许表达不代表对蓝蓝冷漠,是一个逐渐拒绝的过程。这对扮演蓝蓝父母的小演员是一个挑战。可以给学生一些讨论时间。可以通过桌椅的摆放、呈现符合剧情的画面,增加沉浸感。后可针对这一幕共同讨论:蓝蓝为什么没有悲伤?是因为蓝蓝的悲伤没有被父母允许。她也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可以思考如果伤心被拒绝的时间久了,不出现伤心的情绪,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想到伤心的作用,所有的情绪都是送信人,告诉我们的需求是什么。悲伤是一种超能力!伤心表明了什么对于我们是重要的。偶尔的悲伤会让我们在事后为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感到格外高兴。伤心教会我们与挫折打交道,因为它会在背后给你助力。

    使用心理情景剧为载体,以他人为例,透过蓝蓝看到自己。这时可以尝试绘制出蓝蓝的伤心样子。通过课堂问题,将伤心具体化。识别并标注悲伤。绘制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参考学案纸上的“萨提亚情绪词汇”选择自己认为最符合的情绪词写在画作下方。

    接受情绪的出现,感受情绪,是表达情绪的第一步。剧情发生转折,播放或展示情景剧《雨过天晴》四、五幕,转学生橘子的出现,让蓝蓝发生了变化,知道伤心是可以被允许被表达的。随后橘子转学离开。心理情景剧中橘子与蓝蓝的对话很关键,可以配合对话的进展出示一些画面与音效。表达才会放晴,联系橘子的台词,引导学生思考表达伤心的方法,并用三分钟时间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写或画在“蓝蓝伤心的样子”周围。最后要联系到学生自身,在自己下一次伤心出现时,自己的做法。面对伤心,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只要是对自己调整情绪有益的方法,就可以用,但有一个“三不”原则:一不伤害自己;二不伤害他人;三不破坏公物,合理表达,切勿肆意发泄[5]。

    每个人都会有伤心难过的时候。当我们感到伤心难过时,不要害怕,我们在感受伤心时,它也在拥抱我们。

(三)课后反思

不得不肯定心理情景剧是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不管是当堂表演的方式还是通过视频播放心理剧的方式。学生对此都很有兴趣,这样的课堂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课堂的效果是很不错的。但对心理情景剧使用用于小学课堂还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小学中低段的学生要编写整个剧本是有难度的,可以就着主题与学生讨论,结合学生的处境,想法由教师编写剧本;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部分创写中,就本节课来说,可以让学生往下写,橘子离开后,蓝蓝后面可能会怎样面对伤心。在表演技术、拍摄技术上,允许学生对剧本表演处理有自己的看法,也许会在课堂上碰出一些精彩的火花;拍摄时使用脚本或许会有更好地效果,学生观看时更容易看到演员的表情,动作。

    课堂立足整体,关注个体。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个别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绪反应。如果课堂上没有时间处理,可以单独与学生进行课后的个体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马静,王美璇,尹兆梦.小学中年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9):7-11.

    [2]陈振亚,刘 芳,陈红燕,刘 源,常义恒,肖 甜.心理情景剧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功能与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3):28-31.

    [3]苏斌原,林彦乔.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实践探索[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4(1):12-15.

    [4]杨洁,尚云,郭愿志,刘芳,普星维.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情景剧的创新模式研究与应用[J].心理月刊,2022(14):206-209.

[5]王敏芳.小学高年级情绪管理课的实践反思[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5):27-29.

阅读 30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