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41卷》之《父爱母爱》读书笔记

 班     级:  七年级四班

审核老师:刘康老师

参与分享者:七年级四班家庭成员

本周活动内容:不输在家庭教育上41卷——父爱母爱

    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还是一位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教育,认为儿童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重要大事。

   父母自我牺牲式的爱,无疑是伟大的,但对孩子来说,很可能是一种悲哀,甚至是沉重的负担。父母的牺牲感和付出感越多,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和束缚就越重,要么会急于逃离和解脱,就是会变得冷漠和自私。

   “顺其自然”的背后,是尊重和平等。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做自己。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来平等对待。主张趁早对孩子做进行性教育。他接纳孩子的平凡,不强行干预孩子的人生。如果孩子资质一般,就当个普通人,不必沽名钓誉去当文学家或美术家。“这一生不必光芒万丈,不必成为别人,只需按照自己的喜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即可。”他用高质量陪伴,带给孩子爱与温暖。

    鲁迅先生老年得子,对儿子海婴极其疼爱,可在美食面前,儿子都得靠边站。家里只剩一块沙琪玛了,儿子海婴看到后想吃,鲁迅先生坦然拒绝:“按理说你可以吃,但就这一块了,你吃了爸爸就没得吃了,你还是不要吃,去找你妈要花生吧。”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起父母时,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一,便是“理解”儿童就是儿童,有其天性,不同于成人。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要理解他们的特点,不能把他们当作“缩小的成人”,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大人”。

二,便是“指导”不能用同一模型要求孩子,指导者应该是协商者,而不是命令者。

三,便是“解放”我们做能做的就是尽教育义务而已,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同时,对孩子不要限制太多,不应要求过于苛刻。这和巴克利博士提到的A娃父母是“牧羊人”而非“工程师”如出一辙。伟大总归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鲁迅先生在谈如何做父亲时,我强调了“爱己”,“凡不爱你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

老一辈儿父母对孩子:“妈不爱吃,你吃吧!”我们这届父母对孩子说:“妈,先尝尝。”没想到这种超前的育儿观,与伟大先知鲁迅先生不谋而合了。

如果父母以爱之名对孩子以观念上的灌输,那么爱就会变成控制,胁迫,变得充满条件。孩子长大一些,的确需要父母教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不需要指挥选择他们的人生。

把孩子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过多的指责和命令,不破坏孩子的动力。让孩子活得自由,活得舒展。只有开明的父母,才能养出坚韧的孩子。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