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中国味 浓浓民俗情

佳儿
创建于04-07
阅读 33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闵老师寄语:

       你知道“千阳八大棍”吗?你听说过“岐山转鼓”吗?那你应该听说过“陇县社火”吧!

      家乡的风俗,是一首唱不完的歌,一幅看不尽的画,一本读不完的书。它就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品上一口,便会使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走进航天小学六年级一班,看看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从写作,配图到自己动手编辑,制作的美篇作文集,聆听他们心中的声音,感受孩子们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家乡风俗。

                       血社火

                               六一班  马沛琪 

    俗话说的好“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新年已悄然到来,家家也都张灯结彩。在我的家乡——宝鸡,过新年时会举行很多种活动如:闹花灯、踩高跷、划船比赛……但是一定会有必不可少的社火。社火的种类有很多,如,福建的游神社火、宝鸡的血社火……而我本次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来自于宝鸡市赤沙镇的血社火啦!  

     来自宝鸡的血社火,别有一番特色,表演社火的人们会先画上妆容,然后用红色的颜料在脸上画上“血”,等血干了之后,再用泡沫绵贴在脸上,看起来就像血在脸上凝固结块了的感觉。接着,表演者把刀、剑、各种农具、板凳的模型“插”在脸上,惟妙惟肖,看起来像真的被什么东西砸到脸上的样子。他们的服装也很有讲究,并不垮散,是很经典的戏曲风。经常穿着“一身黑”:黑棉帽,黑棉衣,黑棉裤,黑棉鞋。表演的人通过化妆和服装扮演着各种角色,象征着不同的妖魔鬼怪。 

       他们扮演的妖魔鬼怪通常是不良或者不吉利的象征,表演者通过这种象征性的行为来表达惩恶扬善的观念。此外,血社火还与感恩、祈愿和娱乐的民俗活动有关,血社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表演,也是当地社区在春节或者特定节日期间举行的一种活动。

              千阳八大棍 

                         六一班  李远航    

       春节来临,两岸中国人张灯结彩,庆祝春节的到来,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下我们家乡过年时的习俗。

       我来为你们讲一下八大棍吧。

       据艺人秋志贤老先生所讲,八大棍至少已要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末年,当地人在闲暇时,以鼓为乐,以棍为道具,两人对打称为双头棍,后逐渐演变成八人表演的固定形式,故称为八大棍。作为社火表演里的一个演出节目,多年来深受观众喜爱。   

      八大棍的表演讲究集体性和真事感,要求动作协调。变化统一,配合默契,表演者要精神抖擞,动作有力,对打准确,表演者不论挡顶、挡胯、挡腿,磕棍等动作都要求真棍,每个动作称一环‘‘即打一圈’’打时动作潇洒,步履稳健,激烈有力,情绪昂扬,时而两棍相击,时而挥棍扫堂,两棍相击对打发出的扦抨击声为锣鼓伴奏增加了音韵变化,舞者刚健的气质,威武的形象犹如古代士卒操练,又似民间拳师在强身练武。  

       介绍了来源和舞蹈动作、该介绍一个和八大棍息息相关的人了。

       赵崇科,今年56岁,是千阳八大棍的第6代传人。在千阳八大棍被选入传统非遗民俗后,进入红山中学教学生门学习八大棍,为八大棍操足了心。

       有一年春节,我还在睡梦中,被一阵锣鼓声吵醒了,我一听声音,就知道是八大棍表演来了。一到广场,就看见人们三五成群的围在一起观看八大棍。我挤进去一看,只见演员们舞动着棍子,气势恢宏,很壮观,动作豪放,对打很激烈,表演生动,小孩子们学着演员的动作,一蹦一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表演现场是锣鼓喧天,喜气洋洋,在锣鼓铿锵有力的伴奏下,表演者们踩着欢快的鼓点,如火如荼的表演赢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八大棍,是多么豪放,多么好看,多么喜庆的啊!

                    岐山转鼓 

                         六一班刘骏熙

       “我姓周,凤鸣岐山歼灭殷商震九州;我姓周,礼乐文明千秋万代传不休!”这是前段时间网上非常火的文旅喊麦,可这说的是哪呢?没错,这就是历史悠久、习俗丰富多彩的周文化发扬地---岐山。岐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但要说厉害的索王转鼓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鼓在岐山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秦始皇兵马俑就曾出土过战鼓,在明清时期,在民间就有了转鼓组织。   岐山转鼓根据民间鼓谱可分为二槌、三槌打法。二槌是指分两个不同段落,鼓点不同;三槌则是每个段都不一样。转鼓人数也从以前的两人转、四人转发展到现在的八人转,十六人转甚至全场皆转,在打鼓时,动作有跑、跳、打、抹、抽、马步等。表演者打出来的鼓声并不是小鼓点,而是像狮吼一样气势磅礴、声震千里,那简直是舞中有乐、乐中有舞呀!这些特点构建了岐山转鼓的独特风姿和魅力,给观者视觉、听觉上的享受与精神的震撼。   

       表演者的服装(男)在民国时期到解放初期,都是头扎毛巾,腰上系着黄色腰带,这样标志着炎黄子孙,老人们说这叫“虎抱头“。现在最具特色的服装多为模仿周代战士铠甲的样子,上面的花纹一般是青铜器纹饰。因为这种服装非常具有周秦文化内涵,所以非常受欢迎。   转鼓在以前就有了在节日期间表演的习惯,尤其为春节。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的鼓舞形式,当时就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所以转鼓的寓意就是要一直积极向前,不断奋进。   

      转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厚实的文化底蕴。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不要忘了传承民族文化,不要让这凝聚民族之心的技艺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消失。


            热闹非凡的社火

                             六一班  赵俊豪  

       社火,又称“演社火”是在传统节日里扮演的各种杂戏,属于民间的一种自娱活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项目,社火主要在西北方发展至今。  

     社火是过年后的正月十五那天扮演社火,可是要在扮演社火的那天早晨,化好妆,换上社火专门的衣服,化妆时,有的人扮演的是关羽,拿着一把大刀,穿着一副绿色的铠甲,把脸画的红通通的,有的人扮演的是观音菩萨,把脸画的雪自雪自的,有的小孩扮演的哪吒,头上戴着一个乾坤圈,头发的发型是个丸子头,哪宅手持一把武器,看起来非常威武。 

       化好装后,敲锣打鼓的,人人背着一个大鼓,都穿着红色的大衣,看起来非常喜庆,举旗们的小孩站在摆好的大炮车子的后面,举旗的后面就是跟车的,车上坐着各种各样的社火人物,有的车上是八位仙人,有的车上是汉钟、何仙姑、关羽,有的车上是五候四将等等,看起来个个都很威武霸气。   

    一发车候,就可以听见一声,捅塌塌,捅塌塌的响声,之后车就会出发向村子里走去,社火刚一进村,村子里的人听见声音,立马就出来观看社火,体验社火的热闹,当社火在村子里转完,就会调头向镇上走去,镇上本身就有很多人居住,社火一来,更加热闹了,大家围团在一起,商量着这个人物叫什么名字,那些妆是怎么化的,镇上转完后就会来到村子里的大队上。 

     之后,人们进行卸妆,恋恋不舍的脱下服装,为社火告别,期盼着下一次社火会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我家乡一年一度的社火节日。

              我们的节日-春节

                          六一班   田博阳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但是,"春节"几乎是全球华人都在过的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了。而且各个地方过节的风俗习惯还不一样:北京过年买杂拌儿、四川过年放灯、辽宁看二人转......

       大多数人家一进入腊月,就开始忙起来了,人们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着吉凶福祸的"灶王爷",以求生活富足。

       小年过后,人们便又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便正式开始过年。

       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口都会贴上鲜红的对联,门上还会贴一个大大的“福”字,也有的人家会贴年画,营造出喜庆的氛围,这也是    对新年的祝福和期许。

        到了晚上,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又一起围在一起吃些零食,聊聊家常,欢看春晚。晚辈们会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们。       

        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叫"压岁钱",妈妈说:“传说有一只怪物叫崇,它经常抓小孩子,但它非常害怕红色,所以用红包来压崇同音压岁。”原来发个红包也有这么多的讲究.

       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接下来就是守岁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而且“通宵守岁”带着人们想把一切病疫都驱散掉,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吉祥如意的情感。

       春节,一个盛大而不失礼节的节日,尽管各个地方的过法不同,但是,它饱含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和憧憬。

                  家乡的风俗         

                              六一班  宁浩宇

       我的姥姥家在陇县,从小在姥姥家长大的我,更是对我们陇县的风俗——社火情有独钟。每年的腊月底,村里经常有人将牛皮鼓敲得咚咚作响,这是在练习敲鼓,准备大年初三闹社火。

       大年初三凌晨三点,村口的大喇叭就开始广播了:“大家注意了,演社火的,尽快到大队集合,开始化妆。”这个通知要播放几遍,在宁静的村子里传得很远,它唤醒不少人离开温暖的被窝,迎着寒风奔向那个即将喧闹的地方。

        我常常是七点多,才赶到大队看热闹。这个时候,大队院子里许多孩子穿着新衣服,三五个一堆,开始比较谁的压岁钱多,或者看谁有了新玩具。沿着院子墙根,栓着一溜高头大马。一会儿,化好妆穿着戏服的演员陆续出来,站到马匹旁边熟悉今天的伙伴。忽然有人拿着扩音器喊:“大家注意了,社火按照顺序排好队,锣鼓家什队的也排队。”于是又是一阵喧哗,马蹄声、马嘶声、呵斥声,声声入耳。

       一切就绪,噼里啪啦,在院子里响起一串长鞭炮,鼓声响起,伴着镲撞击的金石之音,敲出秦人的英武豪迈。社火巡游(俗称“踏庄”)之前,照例要在大队院子里绕场三圈,多半是“黑虎灵官”开道,赐福的“天官”紧随其后,然后是“三英战吕布”、“赵云保皇嫂”等节目。我对关公印象深刻,面如红枣,一副美髯,手持青龙偃月刀,骑在高头大马上,甚是威风。一面铜锣开道,身背大鼓的锣鼓队雄赳赳走在前面,社火紧跟其后,人流尾随着,闹哄哄的组成一支长龙,涌出大队,一场盛大的踏庄活动就此拉开了帷幕。

        社火走到哪个巷子,那个巷子的人早就打开了院门,放起鞭炮,迎接社火的到来。男主人要散烟,热情地招呼,女人会给孩子们散发瓜子和糖果。社火会绕院子转一圈,驱邪祈福,寓意给这家人带来一年的好运。这个时候,主家将一条五尺长的红布系到某个社火手中的道具上,有家里富裕的会系一匹绸缎。这是彩头,用以感谢社火对自家的祝福。

      社火要转一天半,才能将村子完整地转一圈。转完本村,还要去相邻的村子踏庄。社火踏庄只是个小场面,正月十五在县城的巡游才是大场面。当日,十里八乡的社火队,会齐聚县城,来一出全城嘉年华。马社火、背社火、车社火、高芯社火、高跷、跑旱船……二十多种类型的社火齐聚县城,同闹元宵佳节,难怪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社”,为土地之神,“火”为传说中的火神。家乡人民对古老土地和火的崇拜,产生了社火表演的风俗,每每让我如痴如醉。家乡的社火啊,你不仅承载着故乡亲人对国泰民安的祈愿,也承载着许多游子浓浓的乡情!如果可以,我希望社火能一代接一代传承发展下去。

                         丧礼

                              六一班   张子萱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老家在江苏,而在江苏不同的市和县都有着的不同的习俗甚至连方言都是不同的。而邳州的丧礼,也是有不同的特点。   

     在老人生命重危的时候,儿子是要请理发匠到家中来的。是专门给老人理发、光脸,清除去老人脸上的污尘。在去梳理好脸上的胡须和头发的,这个叫做”初丧揩光”.或是在老人还末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就要在沐浴和更衣时就要把灵床准备好。灵床必需是单人床,还要去铺好席片,被褥、枕头。这个是叫做”条灵床”。                               

        在老人咽气后还有一种习俗是喊路”.这个”喊路”并不是在街上大喊大叫,边哭边说家中的苦难。它是要孝子中的长子,带上着剪好的火纸钱,在长者的带领下,要去村头的"+",字路中,燃烧纸钱,并要向西北方向确磕一个头。听爸爸说,磕一个头时,口中要喊着:"俺爷(或爹或娘,赴西天大路。“这是要连喊三声。而这个是在路中央喊的,所以就俗称”喊路”了。 

      除了这三项,还有灵床头等其它五项。我希望这种习俗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这不仅是保护老辈人的习俗,还有对独特文化习俗的骄傲。

                    元宵节           

                           六一班   张嘉莉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通常会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挑灯笼等。

       在元宵那一天,我最期待的事就是晚上看花灯。因此,我总觉得那天的白天过得异常的慢,真恨不得立刻到夜晚。好不容易熬到了傍晚,我们一家围着饭桌吃汤圆。尽管我很想快点去看花灯,但还是端了一大碗的汤圆吃了起来。小小的汤圆滚滚圆,样子十分可爱,一口咬下去,黑芝麻和糯米的味道融合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

       吃完汤圆,我们一家四口兴致勃勃地去看花灯。一进去,我就被那各式各样的花灯吸引了,一眼望去,让人眼花缭乱。有的是可爱的小白兔花灯,有的是威武的大老虎花灯,有的是长长的小蛇花灯……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可以折叠的花灯,我和妹妹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变形花灯”。

       我们左看看,右瞧瞧,越看越好看。妹妹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些灯笼好漂亮,我也想      要!”“好!”妈妈爽快地答应了。不一会儿,我和妹妹手里就多了两个灯笼。我们高兴地拿着灯笼跑来跑去,一会儿举过头顶,一会儿让灯笼跳舞,不一会儿便玩得满头大汗。

       玩累了,闹累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了家。到家后,我想:今天的花灯真好看,但仔细想想,如果没有那些工作人员提前将一盏盏灯笼挂在绳子上,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快乐了!

               宝鸡的元宵节

                        六一班   董益畅

      元宵节一个充满喜庆与团圆的日子,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在正月十五晚上家家都要吃汤圆,代表一家人团团圆圆。

       元宵节最主要的传统习俗是做汤圆和吃汤圆,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作成的圆形美食,洁白的糯米里面包着又香又甜的馅,有芝麻的,有草莓的,有花生的等等。  

      它的做法很简单,先用糯米粉和成面里面放上又香又甜的馅,然后用手把口捏在一起,用手团圆就好了。  

       元宵节的第二件事就是猜灯谜了,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着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上彩灯供人猜,后来就慢慢发展成元宵节的一个习俗。 

       在我看来元宵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他也是我们宝鸡文化饮食文化的展现,今年的元宵节,快来宝鸡一起感受这欢乐的气氛,独特的文化吧!

               平舆的春节

                            六一班   杨硕

      河南省因为地处黄河以南,故名曰:河南。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源远长流,因此传统习俗也是丰富多彩。                     

      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平舆县,我是一名河南人。说到河南的风俗最特别的是炸小酥肉和带鱼,吃饺子等。在河南,进入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之后,人们会去集市上买灶糖,晚上祭灶。之后,过年的气息就越来越浓重了。人们一边清理灶台桌子,打扫屋子积灰。这些活动被称为“去秽”,是既清洁屋子,又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每逢春节前,城镇和农村都会在大铁门上贴门神,门小的可以贴年画,在门框上贴对联和横幅,有的会在车上贴“人走平安,人财两归”等字样,庆祝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结束。初一又称“欢庆日”,迎新、祀神、拜年是今天的三个重要活动,初一人们早早起床,吃完饺子,人人穿着新衣服,堂前上香,祭上祭品,依辈分,先拜天地,长者口中说平话语,再拜祖先,幼者再向老人叩头拜年,称“辞岁”长辈发的钱叫“压岁钱”,祝贺他们又长一岁。下午再去亲戚家拜年,说吉祥话。

        以上便是平舆过年的习俗了,还有许多有趣的风俗需要你们一一探索吧,我们代表平舆欢迎你们的到来。

                         庙会

                                六一班   何子轩

        每年的正月初七,我老家都有一个庙会。打我记事起,奶奶已经带我去过很多次了。关于这个庙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很久很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和她的丫鬟下凡来到人间没走多远,一条很宽的河挡住了她们的去路,而且附近也没有近路可走,正当她们犯愁苦恼时,王母娘娘看到旁边有一位老伯正在砍糜杆,一下就有了办法,急忙走过去问老伯借了一根糜杆,向老伯说明她们的用意后,老伯非常迷惑,心想一根糜杆能渡河?正当老伯还在范迷糊时,只见王母娘娘把糜杆向河的正上方扔了过去,糜杆竟然横搭在两岸之上,王母娘娘便拉着丫鬟稳稳当当的走了过去,更厉害的是那根糜杆竟然变成了横跨两岸的石桥。老伯回去便把他看到的说给了同村人,大家都认为是神仙下凡。后来人们就修了这座寺庙来供奉王母娘娘。

       当时我听了也感觉不可置信,但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过石桥和寺庙是真正存在的,这也许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方式吧!当然每逢庙会,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来这里祈福,会场也是相当热闹!

      今年我也和奶奶一起去逛了庙会,还没到会场就听见了来庙会助兴的大秦腔,这也是我们大美陕西庙会必有的特色吧!在庙会上我不停的环顾四周的美食,油糕、擀面皮、粽子、饸烙、甑糕…通通都有,真的让人应接不暇!路上堵的是水泄不通,半天都挪不了几步。虽然挤来挤去很不痛快,但这根本影响不了我逛庙会的心情。路上来来往往的人手上都拿着红布带,我好奇的问奶奶。奶奶说,人们都来到寺庙拜佛祈福,希望家人生活工作顺利,健康平安,学生学习更上一层楼。听完后,我赶紧拽着奶奶的衣角往寺庙挤去。

       终于来到了寺庙门口,喧闹的周边瞬间安静了许多。放眼望去,看到三四个奶奶坐在庙内嘴里念着经诗,听起来似懂非懂。庙内正堂就坐着王母娘娘的塑身,她看起来是那么的慈眉善目又不失庄严,她的左右侧还有几位神仙塑身,他们的神态也是庄重威严大气,像一位位智者,为人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进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在几位奶奶指点和喃喃自语后,我也跪拜了各位神仙,为自己和家人祈福。最后一位老奶奶走过来给我也系上了红布带,不得不说庙会是既热闹又神秘的!

       我想,庙会真正存在的意义大概是一方面体现了国泰民安,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吧!

                    元宵节

                          六一班     李嘉文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元宵节,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在这一天,人们会看挂灯,猜灯谜,吃元宵。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我们一家人早早就起来了,吃完早饭,我们便忙了起来,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菜,奶奶收拾房间,而我在房间写作业,不一会儿,我就把作业写完了.爸爸妈妈也刚买完菜回来了,吃完中午饭,我们全家人便出发去看花灯,猜灯谜。

     到了活动地点,我好奇的看向四周,街上到处都悬灯挂彩,五颜六色的灯笼挂满了整条街,迫不及待的我来到猜灯谜的地方。这些灯谜有的简单,有的却很难,有一个灯谜是"弟兄五六个,围着圆柱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我想了想,立刻知道了答案,回答到:"是大蒜",管理员便拿出了一个奖品给我并对我说:"恭喜你,答对了!"我顿时高兴极了,一口气猜了好几个灯谜。猜完灯谜,我们便去看花灯,这些花灯有的是兔子,有的是一条龙,还有的是一朵莲花,好看极了,我觉的最好看的是那朵莲花,粉色的花瓣,绿色的叶子,灯一开,好像真的一样。

    到了晚上,妈妈给我们做了美味的元宵,元宵外面白色,里面是黑色的芝麻馅,咬一口特别甜,好吃极了,我一口气吃了一碗,吃完元宵,我们一家人在电视前看电视,直到月亮都睡下了,我才躺在床上睡觉。元宵节充满了笑声,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家乡民俗风情浓浓的味道。

     元宵节是我过过最快乐的节日。

                    中秋的风俗

          六一班    邱琛曦                 

      “离家三万里,别是一乡风”每个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就让我来介绍我家乡的中秋节吧!  

      在我的家乡,清晨一家人迎着晨曦在院子里做月饼。月饼,由面粉和水揉成团,取一小块,在其里面包上馅料。馅料一般有豆沙、红豆、五仁、板栗、白糖等,数不胜数。包好后捏成好看的样子就可以放入烤箱,烤上个三四十分钟就可以出锅了。一家人围在圆桌前,有说有笑,伴着鸣啼,一早上便过去。 

       吃完像一轮明月,寓意团圆的月饼,我们会去赏花,走走路,锻炼身体。

       一转眼便到了四点,爸爸妈妈带着我来到公园,映入眼帘的,便是挂满枝头的谜语,有一个谜语是这样的“表里如一”这句谜看似简单,实则难如登天,周围没一个人解出来的。再往里走,便是灯会,让我想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各式各样的都有,有锦鲤一样的胖乎乎,有醒狮样的又凶又可爱,有小兔样的看见叫人欢喜,花花绿绿看都看不过来,里面的更是人山人海,前胸贴后背,就只能看见头发了。  

       逛了一会儿后,我们便去妓院了,祭桌上摆果盘,酒杯蜡烛,祈求保佑平安。今晚月,我们将小桌摆到露台,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开开心心,团团圆圆。  

     中秋这个难忘又深刻的节日,也让我学了很多知识,游入知识的海洋,你让我懂得多陪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中秋这个节日,我觉得应该一直被传承下去。

                    春节庙会

                            六一班  王姿然

       家乡的风俗丰富多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每逢春节,各地都会举办的盛大庙会。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十登。这次春节,我有幸参加了庙会,亲身体验了家乡的风俗。

       庙会当天,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地来到了会场。只见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年画的、卖泥人的、卖糖葫芦的……我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眼花缭乱。爸爸妈妈带着我穿梭在人群中,品尝着各种美食,欣赏着各种表演。我看到了舞龙舞狮、杂技表演,还有民间艺人的精彩演出。庙会上的气氛热烈,让人陶醉其中。

       在庙会上,我最喜欢的是猜灯谜活动。每个灯笼上都挂着一个谜语,让人们猜猜看。我仔细观察着每个灯笼,思考着谜底。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猜对了几个灯谜,得到了一个小奖品。我高兴地拿着奖品,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

      庙会的最后,是一场盛大的烟花表演。夜幕降临,烟花绽放在天空中,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仰望着烟花,感受着新年的喜庆氛围。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家乡风俗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热爱我的家乡。

       参加庙会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风俗的魅力。庙会不仅是一种庆祝新年的方式,更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方式。通过庙会,我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传统,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根源。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传承和弘扬家乡的风俗,让这份美好代代相传下去。

              桂林的端午节

                         六一班  党伟超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童谣讲述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但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节日习俗。我今天要讲的就是桂林的端午节。

      端午节这天清晨,家家户户都把菖蒲、艾叶插在门上,听说这有驱魔祛鬼的效果。很多人家还会拿艾叶烧水给小孩子洗澡,说是这样就能少生病。一些村里的人还会在房子周围洒上雄黄酒,防蛇进家。

       端午节这天吃的也很特别。瞧,市场上人人都买“五子”,它们分别是:粽子、桃子、李子、蒜子和蛋子。因为桂林流传这么一个说法:端午吃咸蛋,石头踩得烂。更别说吃“五子”了,所以家家都要在端午这天买“五子”回家吃。然而喜欢自己包粽子的人家还是很多的,包的粽子也是各种各样的。根据形状,有三角粽、四角粽、枕头粽等;根据包的馅,那种类就更多了,可以放芝麻、绿豆、红豆、板栗、花生、红枣、五花肉、香肠、火腿等。吃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吃,可以直接剥开吃,也可以剥开淋上蜂蜜吃,还可以剥开淋上油放在锅里煎炸着吃。当剥开一层一层的粽叶时,就闻到浓浓的糯米和着粽叶的清香,雪白的糯米中夹杂着粉红的火腿,光看着就能认人垂涎三尺了,别提是大口大口地咬着吃了。

       “五年一小划,十年一大划”,这是桂林端午节寒龙舟的传统。参赛的是各个县的代表队,分男队和女队。五月漓江水缓缓东流,十几条龙舟一字排开,从象鼻山逆水划向终点解放桥,那不绝于耳的锣鼓声,那振奋人心的号子声,那此起彼伏的加油声,震天动地,气势非凡,相传这样是为了吓唬漓江河底的龙王,要不然就要发大水。冠军的奖品是什么呢?竟然是一整头香 喷喷的烤猪。                      

        桂林的端午节神秘而有趣!

                 家乡的端午节 

  六一班邓李馨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了,家家户户都兴高采烈。但是每个地方过端午节的习俗都不一样,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个我们风县是怎样过端午的吧。

       这一大早,我就早早起床,为晚上的端午晚会做准备。妈妈却总是说:“哎呀这还早呢,你先别急吗”我怎么可能不急啊?这可是我一年中最期待的晚会呢。在晚会上,不仅可以看节目,还能品尝到各种小吃,万一再抢到“平安粽”了呢,想想就兴奋。    

       终于到了下午,我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凤县廊桥边,俯着身子向下看。我不禁感叹到“想不到今天晚上的风凰湖会这么美?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心情好。这崔璨的繁星,这皎洁的月光,全部倒映在碧波如镜的湖面上。周围还有许多村庄为其点坠,给人一种只身童话世界的感觉一般。咚咚咚隆隆的响声,端午晚会终于开始了。人人心情舒畅,个个笑逐颜开。第一个节目是四个舞者正在跳霹雳舞,舞蹈节奏非常带感,周围的人们都忍不住跟着跳了起来。下一个节目是我最期待的,也是最有挑战性的。一个个来自羌寨的小姐姐,脸上挂着甜蜜的笑容,穿着美丽的服装,跳着只属于我们自己的舞蹈,这画面可真和谐呀。  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每个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站在边上的小姐姐会每人手持一个粽子礼盒,我们把里面的粽子叫做“平安粽”。音乐一停时,他们就会把粽子扔向人群里,让人们抢,其寓意是:在以后开开心心,平安喜乐。我一直都想要这个粽子,所以用力向人群里挤。就在粽子要掉落时,我感到有人在后面把我推了一把,我身子往前一倾,粽子不歪,不斜,正好落在了我的手上。原来,是妈妈看好了,推了一把,我这才接到。  

        我小心翼翼的把盒子打开,拿出粽子,米白的粽子上裹着一层金黄的蜂蜜,香甜的味道勾引着我的味蕾 ,轻轻的咬一下,甜甜糯糯的感觉,瞬间充斥着整个口腔。

       家乡的端午节一直如此,我也一如既往的喜欢它!

                 二月二,龙抬头 

                                六一班 雪仝睿

        二月二,也叫龙头节,就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是继元宵节之后的第二个传统节日,我的家乡就有一些有关它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是陕西,我居住的地方流行面食,就有这个节日的传统美食--炸或炒面豆;来到现代,就有了一个人人熟知的--剃头了。

      但在这之前,我先为大家讲个传说吧!相传在古时,人们农种时,都要祭天,以保丰收,可人们常常因为农忙而忘记,所以玉帝发怒,命龙王三年不准下雨,人间闹了旱灾,生灵不得安息,龙王子-青龙不忍,偷下了雨,被玉帝得知,把青龙压入山体,说:"待金豆开花之时,青龙方可得救."百姓想各种方法,在晒玉米时,发现王米金黄,放在油锅里开了花.青龙从山体就一跃而起,抬起雄大的龙头,冲上了云霄。

        我就再来介绍炒面豆吧。上文的金豆,应是演变成面豆了。我们做面豆时,把一道道白面条改刀切成面丁,在上面撒上小茴香,面豆原料就准备好了.做法就简单了,我们家就直接在锅中炒了,炒好的面豆,表色金黄,自然而然地发出面的甜香了,吃起来就酥松美味。

       至于理发,它是有象征意义的。二月二这天,家中的长辈都让晚辈去剃头,因为这天剃头,呼应了"龙抬头",这一年就有了精神气,有了一年的生活活力,有了一年的奋斗劲头,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了。

        老家家乡都是睡土炕,在这时人人去扫炕头,扫炕角,一年就有新气象。

       现在也快要到二月二了,在这里祝大家龙行大运,有个好开始,这就是我家乡二月二的习俗,大家都知道这些风俗吗?

              家乡春节喜洋洋

                               六一班   吕嘉袁

      家乡春节喜洋洋,要说春节,我还是更加喜欢在农村里过,那里的春节习俗会让年味更加浓厚。

       整个春节期间,我最重视的就是除夕这一天了,从初二开始到初六基本都是在走亲戚,但除夕可就不一样了。那晚,我们不仅会守岁,还会放鞭炮,看春晚,别提多有意思了,这些也是春节的传统特色之一。

       除夕这天我早早就起床了。今天要干的事情可太多了。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菜,而我和姐姐就在家里打扫卫生,贴窗花,挂灯笼。姐姐拿出提早买好的小灯笼,一个个撑开粘好,而我就负责把那些红彤彤的小灯笼挂在树枝上,一个个撑开,一个个挂好,这些小灯笼给已经凋零的树木增添了许多喜庆。窗花贴好,对联粘好,再将房子打扫干净,做完这些我们俩已经满头大汗,四仰八叉累倒在床上,逗闹间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再次醒来时,妈妈正好来叫我起床,准备去串门了。在我们那里一般是去本家里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老人的家里去串门。一路上欢声笑语,有放烟火的,有向路人展示新衣的。年夜饭我们都是在串门时和主人一起做,一起吃,小小的屋子里满是笑声。吃完饭,我们小朋友最期待的环节就是领压岁钱了。领压岁钱时小朋友们排成长长的一队向长辈贺年,可壮观了!

        八点整,春晚开始了,那些歌舞类的,我们都不咋感兴趣。可一到小品节目,我们可就来劲了,争着抢着往前坐,但小品一结束就都散伙了。春晚几乎没几个人坚持看到最后,但一到12点的钟声敲响时,屋里瞬间就沸腾了。小孩们蹦跳着冲出门放鞭炮,大人们都抽出手机在朋友圈发新年祝福。

       过完零点各自回到家后,我倒头就睡,叫也叫不醒。新年就这样在我的睡梦中悄悄开始了!  

       春节,这个对全中国人民来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图/文提供:闵维佳  美篇学生编辑:宁浩宇 杨硕 王晨钰  审核:韩小明

阅读 332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