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附属学校✌飘~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聚焦“生·动”课堂,研学共促成长——贵溪市第一中学附属学校小数组研课活动

创建于04-07 阅读455

      春风有信,花开满径,教研有期,润物无声。为了不断提高我校数学学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给教师们一个互相交流、探讨、展示教师自我风采的平台,丰富并践行“生·动”课堂的内涵。2024年2月至3月底,数学教研组展开了以“圆柱的体积”为主题的研课活动,分别由杨少银老师和张金老师两位老师执教。

         

        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使教学设计更好地落实课堂,我校小数工作室前期就《圆柱的体积》这一课题进行了教参研读、素材收集、集体备课等。杨少银和张金两位老师更是潜心钻研、乐此不疲。我校毕洁校长及校工作室学员多次对教学设计进行整合、对教学语言进行完善。

        杨少银老师的两次磨课让我们小数组教师对于本节课探究活动的操作学具有了新的尝试,也让我们对于环节的取舍有了新的思考。

       基于杨老师的基础,张金老师的两次磨课让我们了解到,想要突破创新理念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把控课堂也值得大家一起探讨。

      两位老师磨课经历以及小数组教师的集思广益为研课的展示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杨少银老师在展示课时,学生表现出彩,教师引导出色。尤其是探究环节,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切一切、拼一拼、比一比等活动,把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让他们通过观察对比切、拼前后的立体图形并完成学习单,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汇报学习单!这样水到渠成,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张金老师的展示课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课堂上,张老师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她从复习旧知入手,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先让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通过同学之间交流、动手操作学具等活动,放手让学生探索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快乐学习,轻松掌握知识

        这一主题的研课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小数组从这次的活动中也更加意识到:

       1.模式应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程我们这种研课的模式是可行的,以后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此类课,以求一节课通一类课。

        2.加强对比: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加强对比意识,对比时要注意层次。比如在探究活动一中,先对比转化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在对比中找到差异与不同。让孩子去说,例如孩子们说到了“这样切、拼转化不成学过的立体图形解决不了问题”“这样只算中间的部分体积就发生了变化”,再思辨明确怎样能正确转化。再对比转化成功的几组作品,找到它们的共性“怎么想的?怎么切的?又是怎么拼的?”这里要渗透的是转化思想,即份数虽然不同但都调动了化圆为方的旧经验,从而转化成长方体而求出体积。 最后横向对比几组作品形态上的变化,渗透极限思想,从造型上观察,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先用语言引导他们说,再让他们在脑海里想象,最后再用多媒体辅助,看看不断细分的真实效果。

        本次研课活动结束之际,毕洁校长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总结:“生·动”课堂中的“动”有两层含义——活动、主动,生动课堂就是学习活动➕学生主动,都是指向学生!因此我们老师要转变观念,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我怎么教?而是要去思考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创设什么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两堂课做了很好的示范,值得大家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研没有终点,教师们的学习也没有止境,我们一直在路上。撷一束光阴,抚过心间,也记录着我们的蜕变与成长!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在探索中共同进步,提升教学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阅读 45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