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只是想做一个用爱教育人的平常人。
—题记
时光静好,与君语
学校推行新教育理论的学习,其实,2018年就读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给教师的建议》,至今无法忘却第一次翻阅《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充盈在脑海中的惊奇,对,就是惊奇!时隔四年,再次手捧一本本新教育系列的书本,鲜活的血液依旧汹涌奔腾,在无数个平静如水的日子里,自己与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渐行渐远,甚至南辕北辙。沉浸在如春风拂面的文字里,我的思绪难以平静。
朱老师在书中说一个教师用心的前提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猛然想起自己成为老师时父亲的叮咛:“老师这个行业好着呢,能帮到穷人……”那天的场景早已模糊,只有这句话穿骨入髓,父亲已离世十多年,惊鸿一念,低落的情绪散漫开来。
“帮穷人”?我无法理解父亲口中的富,父亲的祖辈们代代贫下中农,且父亲娣妹众多,父亲帮工时四肢晒得焦黑流油,他挣得不多的血汗钱又很公允地为这家刨掉几个,给那家少收几个,轮到教育我时竟然还说教师能帮到穷人,这算不算是帮人成瘾啊?
不管在意不在意,年幼时期一个家魂灵里的东西,如魔咒般烂在了每一个日子里。不知是父亲的气息过于浓厚,还是自己的顽冥不灵,老实成为我的锁链,过多地为别人考虑,朋友,家庭,生活,为学生考虑,不甘不怨时,最终又心甘情愿地说服自己,毕竟我流着父亲的血液。
我一边愤意难平,一边又奋力为孩子操心尽力,其实这是一直烙在骨子里的付出与爱,何其庆幸,无论是怎样的境遇,我一直与爱同行!
但往往“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美好,却并非付出努力就可以实现,哪怕我们已经全力以赴”,看到学生写作业不认真、不积极的时候,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不由得会紧张,会焦虑,会烦燥,会惩戒,甚至因为暴力高效,说教便捷,我们便选择说教与暴力成为教育教学的手段。
还记得上完《落花生》一课时,我延伸性地提问:“孩子们,许地山把父亲的教导印在了心里,那么你们是否还能记起自己父亲曾经的教导?”教室里秒静,几分钟过去依旧鸦雀无声。
“怎么会,你们的父亲没教导你们?好好想想!”
我继续微笑着,孩子们盯着我,我在等待着。“打,打!”不知谁嘟囔了一句。“不可能,无缘无故,不问青红皂白,你父亲会噼哩啪啦左右开弓吗?”我有点夸张地嚷叫着。
“嗯嗯……”,教室里一阵附和的嚷叫声一浪高过一浪,毕竟是小孩子,修行还差点。
“哈哈,没良心,这么黑自己的老爸,路边捡的。”我是正能量的化身吧!这个问题在下课的铃声中便被搁浅!
细细思量,自己确实会时不时接到家长的来电︰“不好好听话,你打去……”是无语?是悲哀?是愤怒?是,亦或不是。身边的原始教育生态被暴力破坏殆尽,小神兽们也是被惩戒教育喂养的一代!尽管他们是10后!
细水流年,与君同
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张校长三番五次下发《教鞭下的思考》,告诫我们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以顺应时代的要求,甚至收缴教鞭,没有教鞭的教育者便有了失去权力手段的茫然无措。
一边是教育暴力,一边是时代的呼声,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时代的车轮裹挟着我们每一个社会的人在改变与适应中前行。
一页一页地翻书,一句一句的良言,直击心底:教师爱自己的岗位。而爱不是以爱的名义恐吓、威胁、惩戒。 不曾忘记自己常常把“如果你不写,看我怎么教训你?”的威胁挂在嘴边,我很讨厌这样无能的自己!
“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孩子们非常正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因此,我觉得我们很多教师扮演的就是一个 ‘刽子手’的角色。在我们教师的手上,不知道失去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知道失去多少鲁迅、郭沫若,不知道失去多少非常优秀的人才。……”一句句掷地有声地控诉,让自己汗颜!
《走,我们去找好教育》里的内容,字字如珠玑:“好在,思考总是走在行动之前,发现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我们教师自己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在学生面前体面一点,智慧一点呢?记得于丹曾说:“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人生坐标上的那个点,其实是不确定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起点。”何不让学习新教育,践行新教育成为自己优雅的起点?
作为一个中年教师,我早已过了年轻气盛的年龄,这群特殊时期的小家伙耗费了我极大的耐心和体力,让我尝尽了苦乐酸甜,体味了惊慌失措,感受了柔弱无力,甚至痛苦哀伤,快乐与忧愁,充实与迷茫,但在持续的学习中,我思考着,不管是哪一种,我都接受,在接受中去改变,在新起点上寻找幸福教育。
《新教育》提出四大改变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变了,学生自然会变,而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首先在于情绪的改变,遇到事情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在建设性的情绪下,才能用心关爱善待每一个孩子。“帮穷人”与时俱进地变成“让老师来帮帮你”。
我努力改变巫婆的形象,我努力在每节课上用夸张变形充满热情的腔调赞美孩子们:读得多动听流畅;字写得多漂亮;小眼睛真亮;你真细心;你练习的态度真让老师自叹不如……真正的爱孩子,就用爱的声音浸泡那棵幼芽吧!孩子在赞扬声中更专心了!自己在赞扬声中有了愉悦感了!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所说:无论大人孩童,谁都不会拒绝糖果政策,每个孩子每天信心满满地学习,信心满满地生活那该多美妙啊!耐心地陪伴孩子,温柔地鼓励,科学地引领,严格地督促,努力塑造一个有担当,有能量,有未来的孩子!那是不是每个教师的初心吗?
可往往我们的目光聚焦在分数上而失去耐心与公正,心灵上的“穷娃娃”成了我们口中的问题学生!“我们当老师的最忌讳的是因为40几个娃娃而毁了一两个娃娃……”想起和一位心理老师聊天时听到这句话时,我的沉默。这难道不是爱心滋润童心,用恒心践行初心最朴素的表达吗?把爱与光照进和我们一起挣扎在徘徊不前的孩子的土壤里吧!难道不是初心吗?我们最大的错误也许只是用无差别的教育去对待有差别的教育。
李镇西说:“对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其教育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经验不足啊,工作粗心啊,方法简单啊,褒贬失当啊等等。但是,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当然,我们最容易伤害的是学习成绩掉了队或者调皮捣蛋的孩子。
记得《窗边的小痘痘》中的小林校长说:“无论哪个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当然,我们最容易伤害的也有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培养的孩子。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学习成绩掉了队、调皮捣蛋的、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培养的孩子也享受爱心光照,而不是坐拥黑暗。
繁华落尽,与君老
接到新班,组织了两节课,心如气化的液氮被冻凉了,书写差,说话支支吾吾,上课安静不下来,卫生习惯极差,是绝望?是不甘?是愤怒?是自卑?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绝望就是生机,难道我天生就是被用来打败的?我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同时翻阅新教育书籍,寻找成功案例。
我发现,学生们入学恰逢“双减”政策的落实,难免两极分化严重,本身就处于学业弱势的学生加之家长散养,行为表现就散漫自由,书写能力基本没有形成,跟不上课程进度,而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似乎更沉默,我该如何更科学地前行?
“既然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我是不是要制定一个习惯养成月计划,9月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10月份养成倾听习惯,11月份养成观察习惯,12月份提高预习能力……
这一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且更是考验我的恒心的的过程。接受能力低的学生,知识简单化,分层次进行练习,先抓基础再逐步加深。能学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不能过于勉强,但上课要求他们一定要看,一定要听;自控能力有问题的则要多检查,指令明确;接受能力差的鼓励大声讲题,耐心指导,领读国学,教会提前准备,勤用字典!使其集中注意力,接受班级小任务,在任务中帮助提高自信!
我告诉孩子,上课你举手,是用肢体语言告诉老师你在思考,你发言,是用声音告诉老师你思考过了,学习就是思考,思考的孩子最帅,思考的孩子最美,尽管他们的问题或答案,都显然偏离了教学目标,但我依然不愠不燥,笑脸温柔以待。
故事分享发言,他们越发胆大开朗了,由以前的不敢说,不愿说渐渐变地敢说了,我站在讲台下告诉孩子们“能说会道展示你的才能,学会倾听彰显素养。”
我在书本中汲取力量,在内心里告诫自己:温柔地说,不要气馁,要坚持!在不断地摒弃中坚守爱心!
让我们每个老师带上温柔的爱去工作,让每个孩子公平地享受我们的爱,让每一个生命在每一天享受教育的幸福和完美,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呀!这一切大概就是新教育带给我们真正的教育!
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让我们用尽全力,持之以恒,守住教师的爱心和初心!
编辑:李瑞娟
监制:王崇广
审核:张新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