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 践行课标 探索大单元结构化教学——太航学校数学组教学研讨活动纪实

阅读 3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春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为深入推进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大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聚焦核心素养,引导教师从单元整体上把握教材,促使大单元教学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2024年4月2日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在教研室的带领下共同探寻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之道。

       李娇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这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思政教育。本节课从学生生活经验中常见的草坪情境图入手,让学生面对实问题,真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明白要为我们太原创建文明城市贡献自己小小的力量。       

       二、 注重体验算法多样并感受优化。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850乘15,学生从已有旧知出发,独立计算,交流各自算法,并通过比较,实现算法最优化,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新知意义和形成认知结构。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出现问题,能正确对待学生真实的困惑,巧妙处理学生的问题,真正让学生立场落地生根,让学生对数学实现更富有生命力的理解。

        三、注重算法与算理的理解。华罗庚说:“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其实每个数都是计数单位度量的结果,是计数单位的累积。对于整数乘法其算理是一致的,都要紧扣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本节课在建构算法的过程中,突出对算理的理解。借助点子图,通过数形结合及积的变化规律理解85个十乘2个十得到是170个百,让学生更深次理解为什么积的末尾添上2个0,进而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这一目标的提出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计算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运算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算理与算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节课是由蔺慧娇老师执教的《认识毫米》。蔺老师利用前测判断学情,并作为教学时进一步讨论的素材。学生首先明确“1毫米”这一研究对象,先后寻找并感知直尺上的1毫米、物体中的1毫米、物体中的几毫米,从“1毫米”到“几毫米”,由短到长,循序渐进,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到了长度的测量就是长度单位叠加的本质。最终挖掘出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前后关联,逐层铺开,从具体到抽象,得出结论的同时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精心准备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促进思维的发展,实现课程的新理念。

       在大单元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挖掘数学本质,整体建构知识结构,渗透数学价值。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弄明白最关键、最核心的概念、原理、方法,将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让学生真正做到:一是“看得见”,二是“说得清”,三是“悟得透”,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阅读 3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