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学子这样过清明】——了解大美清明  忻州师范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初382班张家宁清明社会实践活动小记——班主任   指导老师  张云丹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气在冬至后第105天,春分后第15日,一般为公历4月5日前后。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同时也是一个自然节气点,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节日习俗

活动

扫墓:旧时的扫墓祭祀比较讲究风水和礼节,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依次按照整修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别的顺序进行。扫墓的习俗延续至今,其形式和内容已逐渐简化,这一天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首先要整修坟墓,给坟墓培土、清除杂草,将墓园或墓地打扫干净,折几枝嫩绿的树枝插在坟上。然后为死者烧香三炷,将食物供祭在亲人的墓前。最后将纸钱焚化、鸣鞭炮、晚辈行跪拜大礼;而随着遗体火化的普及,人们只需前往骨灰放置处拜祭先人就算代替扫墓了,仪式内容也结合当地的风俗或增或减,恰当地表达出我们对祖先、先辈们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同时和家人相聚,在春日里祭奠、踏青,共同回顾旧人往事,便已算完成相应礼俗。

踏青:清明时节,气温回升,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开始萌芽。早在上巳节时,人们会到郊外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这时候青年男女聚集郊外水边嬉戏,也是男女相会求偶的时刻。人们在这一天野外相聚,互相对歌、跳舞, 彼此沟通感情,于是郊外成为了热闹浪漫的地方,是古人对野外郊游的一种典雅表达方式。虽然上巳节在民国十九年已改为三月三,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不过踏青的习俗依然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春游踏青的活动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他们在春日里祭奠祖先的同时,也在大自然的环境下放松自己,转换心情。

庙会:传统的庙会不仅祭祀神灵,也是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展演形式。庙会的安排与各地的农业生产有关,清明前后人们借助庙会做备耕准备,助长了清明庙会的声势 ; 各地的庙会也都有系列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内容,这让庙会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商贸集市。庙会期间,人们放松身心、探亲访友、甚至成为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最佳时机。

荡秋千:古时清明节期间就有荡秋千取乐的活动,唐代时较为盛行,是年轻女性喜爱玩的一项活动。期初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放风筝:风筝古时称为“木鸢”“竹鹊”或“纸鸢”,兴盛于唐朝,古人认为在清明节时适合放风筝,是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人们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不过,到了现在,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线的习俗也逐渐淡化,并无确切的文字来记录中国哪些地区还保留下这一习俗。

植树:清明节期间植树与插柳的习俗有关,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因为清明节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自古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也有人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在清明节期间,大家争先恐后地忙碌起各种农业生产,在这方面还留下了很多有关清明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这一习俗也一直沿袭至今。

其他:很多地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来祭祖扫墓,怀念先辈,除了家喻户晓的传统习俗外,还有诸如禁烟火、插柳、蹴鞠、斗鸡、赏花、咏诗、发黑豆芽、采柳芽、蒸面塑、戴柳圈、扫房顶、挂红兰纸、唱大戏、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