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学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共沐书香 悦见智慧——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学青年教师《有效教学》读书分享

创建于04-06 阅读1076

做一名有效教师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

化学教师 张启元

    《有效教学》这本书的组织架构是按学习单元的方式来呈现的: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这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诠释了什么是有效教学,给予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指导。书中引入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案例真实,读起来轻松易懂,可模仿操作性强。

    一、所谓“有效”

    在教学中,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指标。“有效”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有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其主体对象是学生。教学没有效益,并不是说明教师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获得发展,学得不好。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二、怎样教的有效

    教学准备的核心就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并做出各种决定,进而形成相应的方案。回想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教学的进度还是学生的学习效益呢?也许我们都明白是后者,但是在课堂上我们有多少这样类似的话语:“因为时间关系,我要讲快点了。”“这些内容不考,时间紧,我们就不讲了”。其实在备课时应该要考虑到我这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我如何才能让他掌握的更好,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教得更好,教得有效。

    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体会而言,理科的学习离不开思维与方法,这也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理科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在学习习惯和细节上进行严格要求。比如从高一开始要求定期改错,每周收一次改错本;要求所有的同学每周的课堂上至少举手发言一次,并根据课堂积极情况进行奖惩;再比如要求学生定期到办公室进行提问打卡等等。这些要求不光能够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也能帮助老师及时掌握学情,对于教学目标和计划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起初这些要求实施起来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一旦学生养成了习惯,对于后期的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而在学习方法方面,对于基础比较扎实、学习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而对于基础薄弱、能力一般的学生,我们不如换种方式,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用这个方法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学会应用。

    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课堂要与学科素养和高考对接,课堂要向学生需要的方向发展。目前高三年级的复习已经进入了二轮和三轮复习阶段,主要工作就是对一轮进行查漏补缺。此时课堂容量需要适当的少而精,不要贪多,反而是要上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效果。在我的复习课上我经常会让学生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让自认为已经听懂掌握的同学通过给别人讲判断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另一方面给还没有理解掌握的同学一个再次学习的机会。学生们偶尔也会给我带来惊喜,有时候讨论结束后,他们会提出讨论得到的新的、自己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才算是真的“有效”。

    三、如何教得更好

    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路径,首先是自我反思。书中明确提出,自我反思是提升经验的桥梁、是锤炼思维的工具、是追求卓越的动力。经验+反思=成长,日常教学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只有通过不断思考和记录、实践,才能更好地改进自身的教学能力。其次是同伴互导,借助其他同事的经验和力量,跟各专业类型教师取经。最后是专家引领。专家给予的启发和点拨,是我们破解问题和消除困难的关键,专家的指引有助于我们开展规范的、有效的教学研究,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经验进行概念化加工。

关于“抛锚式教学”的思考

——读《有效教学》第二章有感

历史教师 李莹

    本书的特点:本书的组织架构按学习单元的方式呈现。集中讨论教学领域的三个问题,组成了三个单元。什么是教学?怎样教的有效?怎样教的更好?更有意思。作者从这几个方面清晰而有序地诠释了什么样的行为是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怎样才能教的更好?我的理解就是,先认识真正的本真的教学行为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再思考平时用什么样的方法路径实施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最后再反思如何做会更好,更加有效。这样思路清晰易懂。另外,书中引入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

    在本书的第一单元第二章中崔允漷教授对“抛锚式教学”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认为,所谓抛锚式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问题或者事件的情境,并在教学情境中确立一个问题或者事件,一旦这个问题或者事件被确定,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其中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设出的事件或者问题被称为“锚”,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分析,将“锚”抛入到学生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引和自身对该问题或情境的解读,有秩序地展开学习,这个过程即“抛锚”。

    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听了几节公开课,结合这段时间的读书情况以及撰写教学设计,有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听课体会。这几节公开课分属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四个学段,涵盖统编版和人教版两种教材,涉及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种类型。

    几位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可能没有主动将“抛锚式教学”这一教学法运用到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但是从每个人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流程来看,均与“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和环节相契合。

    “抛锚式教学”有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一是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案或问题情境;二是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以其中一位老师执教的《向春天出发》为例。本节课以“怎样让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发挥作用”为主议题,以《龙年春晚-陕西分会场“山河诗长安”》为议题情境,分设三个子议题:“走进春晚,自信来自何方(自信)”“沐浴春风,如何传承创新(传承部分)”“走向春天,如何奋进新征程”。从创设情境的内容选择来看,该老师以《山河诗长安》相关片段作为课堂的引入资源并以此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创设的情境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要让学生从“生活”走向“政治理论”、走进“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从整节课的情境设计逻辑来看,遵循从共性到个性的方法论原则,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国家到个体的分析,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指向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从议题情境的设计视角来看,主议题与子议题之间是宏观与微观、由远及近的关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情境问题的设问类型来看,从易到难,既有一定梯度又有一定密度,有助于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完整认识和整体把握。

    崔教授认为,抛锚式教学应围绕“创设情境-抛锚-主动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情景创设和教学设计时,要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来创设情境,并从情境中选择出与本节课学习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搭建脚手架,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读书与实践,应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能主动将“抛锚式教学”等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可能会对自己的课堂和教学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更全面的把握,让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走向深入。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

数学教师 卜娇

    基于我所带班级的基本学情,以及我的任教学科是数学,因此随着所学知识容量的增大和难度的加深,学生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在带2023级的时候,在我脑海里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我的课堂怎么样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有所进益?二是如何让教学理论指导教学?

    首先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第一个问题。在探讨前先和大家分享《有效教学》书中的一段“从一场教师间的对话说起”……我想刚才和大家分享的这四个元素,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重点考虑,比如创设怎样的情境,提出什么问题,设计哪些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学习意向;重难点的教学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能够更加清晰且印象深刻;以哪种方式、哪些问题来检验是否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使是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情况也是参差不齐的,而我们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当然这是比较理想且难以实现的,但不妨碍我们朝着这个愿景去努力,那就需要在设计上起点再低一点(情境的起点、问题的起点、练习的起点),与此同时又不能让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所以应设计一些变式问题、综合问题、应用型问题,学习方式上也可以转换为程度好的学生讲、其他学生评、老师总结。总之就是,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个人教学风格,想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

    再和大家探讨第二个问题“如何让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我想和大家分享《有效教学》书中的一段“认知心理学教学理论下的布鲁纳的发现法”……我认为布鲁纳发现法的特征对于设计探究活动很有指导性,比如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在说一节课的核心知识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和思考获得;强调直觉思维,就是说在探究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观察、对比和领悟,等到学生悟出其中规则后,便可尝试依据规律得出结果,学生能准确得出结果后,再将该规则提炼为文字语言形式的知识点,再进一步抽象成数学符号语言;强调内在动机,为推动探究活动的进程,可以设计一连串有梯度的问题,将此作为通关任务,完成所有问题,则闯关成功,以此激起学生的胜任动机;强调信息获取,则提示我们要指导学生梳理好知识框架,会运用线索提取信息,比如,数学中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需要记忆的概念、性质、公理较多,那么就应该带着学生绘制这一章节的思维导图,理清此章节是在直线的基础上研究两条及以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再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和平行,最后再学习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进一步强化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几何语言的转换。在复习的时候给出知识间的联系,学生便可以依据线索梳理知识,再结合习题教会学生如何在自己的知识框架中提取知识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阅读《有效教学》的一点点心得体会,还须今后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摸索和改进,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编辑:折媛

审核:刘贤 马瑞香

阅读 107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