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夏时光,绿意染心。时间就像是一缕青烟般悄无声息地从指间划过,让人后知后觉。为期一个月的共读之旅今天就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回首一个月忙碌且充实的日子,我在时光的缝隙里竟兼顾着把《新课程关键词》阅读思考反思……忙碌并快乐着。在感慨之余,更多的是庆幸自己能锲而不舍地坚持下来。
写整本书的心得体会就是给这次共读活动画上完美的句号。我边敲打着文字边在思考寻觅着《新课程关键词》一书“让我触动最大的地方”,因为今早刚好在读书群里学习了山东邱言贵老师分享的《读书,需要关注让自己触动的地方》“无论读什么书都要思考此书本中的理论或案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提升是否有借鉴与帮助?”与我同频共振。于是我在想,从师范学校毕业从教二十多年的我,亲身经历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我的课堂是否也在变化呢?答案显而易见。借此阅读《新课程关键词》好好地反思自己的课堂到底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基于自己以往的相关经验,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
此时想起前两周跟学生一起学习《匆匆》这一课的情景。《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细腻的文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虽感伤却并不颓废,虽苦闷却并不消沉。如果只基于“双基”目标,我会用几个简单的问题“打发”,告诉学生作者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无影无踪、无声无息的抽象的时光的流逝形象、具体地描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让人印象深刻。学生也从中学到了一些写散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然而通过这次共读带给我的思考,怎样向核心素养迈进?怎样用好《匆匆》这一篇课文,让学生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都在我的思考范围内。于是引导学生围绕“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展开交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时光流逝饱含真情,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因此真切感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八千多日子”和“针尖上一滴水”,感受时光流逝的无声无息;抓住“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体会作者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让人切身感受时间的流逝,再结合描写洗手、吃饭、默思时,时间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等情形,在品读中感受作者把时间的流逝变成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感悟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在这些景物中表达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感受了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写第3自然段,学着提取关键语句,如,()时,日子();( )时,日子()。引导学生思考:朱自清先生的日子是这样过的,你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学生会基于自己以往的相关经验,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这些都体现在学生能仿写的句子中。如学生仿写出“玩耍时,日子从笑声里过去。”“写作业时,日子从笔尖下划过去。”……
这样学生持续投入时间与精力展开合作,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真实问题解决中,进行构建与创造指向的是深度理解与学习。固比“填鸭式”地向学生传递,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又很快地抛之脑后的所谓知识要强得多。
2.教师不是把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探究与合作,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新课程关键词》里有这样的一句话:如何培养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学会学习、获得个人成功、促进社会进步的新人。这句话旨在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培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新时代教师不能只把提前准备好的内容生搬硬套地教给学生,要改变课堂,我们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让自己跟上新时代-——“核心素养”时代,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而阅读,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于漪老师也说:用锲而不舍的精神走这条丰富自己智力生活、用书中琼浆与醍醐滋养自己精神成长的、光荣的荆棘路。
独行快,众行远。携手共读,能一起寻找每一本书里的触动点,提高阅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读书更有效率、更有收获。读书,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和研究成果,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不仅要阅读教育类的书籍和文章,还应该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同时,也要关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了解当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坚持阅读还能够让心灵得到滋养和启迪。在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些都将有助于我们在课堂中更加自如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因此,让我们一起用阅读点亮教育之路,让我们的专业化成长更加精彩,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课堂也会因阅读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