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踏青日,思怀古人时。
春暖花开,桃红柳绿。清明前后不仅是追思逝者、祭扫活动、缅怀先烈的日子,更是踏青赏花、享受暖阳、饱览春光的好时节。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踏青寻春,学校特别开展“清明节祭祖踏青”活动。
节日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传说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各国期间,一次断了粮食,他的随从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重耳复位以后对于跟随自己的有功之人大肆封赏。
但是介子推不愿意接受封赏,就领着老母亲躲进了深山里,重耳采纳了手下的馊主意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没出山。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义,就在这天大家都不烧火做饭只吃凉食,因此这天也被称为“寒食节”,后来寒食节跟清明一起合并为“清明节”。
清明习俗
1.扫墓•习俗
扫墓是清明节古已有之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会为故去的亲人扫墓烧纸,有些地方还会给土坟填土加固。也有的地方不烧纸不烧香,这和现在的环保要求有关,但也有寒食节禁火的原因,在这些地方大家采取的是在坟头的树枝上挂上冥钱、纸帛。
英雄烈士们,2316班的同学想对您们说:
2.踏青•习俗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正值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踏青赏花,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这是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的清明习惯。
3.品青团•习俗
清明节期间,人们还会品尝青团等传统食品。青团是用糯米粉和艾草等原料制成的,口感软糯香甜,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4.放风筝•习俗
风筝又称“纸鸢”,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5.荡秋千•习俗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后来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人们通过荡秋千来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精神,同时也寓意着生活轻松愉快,充满乐趣。
6.植树•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收获
通过此次祭祖活动,同学们表达了感恩和孝心,家族成员团结在一起,共同缅怀祖先,传承了家族文化和优良传统;踏青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走出课堂、感受大自然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