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学子这样过清明】——走进清明诗词活动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忻州师范附属中学初一24班 周业恒
班主任、指导教师:郭靖

周业恒
阅读 54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年年寒食,念念清明。宜折柳春祭,踏春祁新;愿慎终追远,不忘故人;愿所有思念,都能如愿,万水千山,总会相见。”又是一年清明时,又是一个追思季,人们敬献鲜花,缅怀先烈,追忆祖辈,感恩先烈。让我们一起领略前人清明诗词的魅力,感悟清明节独有的那份文化!

     杜牧的《清明》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雨中问路图。诗人孤身漂泊在外,而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雨纷纷”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接下来诗人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消愁的意思。后两句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将意境由忧愁苦闷转为喜悦开怀。这首诗语言平淡,没有引经据典,但诗人妙笔独运,化平常为神奇,给人以美的感受。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写的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习俗。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但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俱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次清明诗词活动,首先让我感受到了诗歌中的那份意境和情感。比如我在学习杜牧的《清明》中,理解了诗人表达的那份孤独、思念和哀伤。其次我也了解了古人如何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祝福,也了解了古人在清明节用放置鲜花、烧纸钱等这些习俗,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祝福。最后让我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目标,为做一个懂礼仪、知感恩的孩子,为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人而不懈奋斗!

                               初一24班 周业恒

阅读 54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