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课本里的千秋  触摸齐风中的记忆

—高青县花沟学区唐口小学研学纪实

走进中国课本博物馆

金星
创建于2024-04-05
阅读 295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眼界更加开阔,4月5日--6日,高青县花沟学区唐口小学二至五年级88名同学分两批来到中国课本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第二大组4月6日

出发

    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外出研学,孩子们难掩激动,怀揣着好奇和满满的期待,兴致勃勃地出发了,开启了一场文化游览体验之旅。


4月5日,第一大组出发前  隔着屏幕就能感觉到的兴奋

第二大组依次上车

   

00:14

4月5日,第一组出发

00:15

4月6日,第二组出发

观看课本剧《丰碑》

这是语文课文《丰碑》中的片段

    孩子们认真观看课本剧,感受革命前辈不怕艰苦、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并进行庄严宣誓:“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国防意识”

随讲解员入馆

00:09

    同学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二楼东侧,一起追寻百年课本的变迁。 同学们了解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知道了活字印刷的发展,也看到了从蒙童开智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现代课本的变化。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毕昇活字印刷的展台。看着巨大的展台里一个个复杂的反体字模,同学们想象着一千多年前毕昇在简陋的草棚里研究的场景,得经过多少次反复实验才创造出这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啊!我们不得不敬佩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蒙童开智,“三百千”

洋务师夷办学堂

  从书塾学院到西学东渐的教育发展,这里陌生又熟悉的场景,让我们领略先辈从“武训办学”到“南洋公学”的奋发图强,深入了解中国西式教育的源头与发展。

武训办学,从私塾到公学

南洋公学,奋发图强,西式教育进入中国

       

青石为路,光影流动的上海街头,书商们灯下絮语,行走在福州路上,书香气和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走进中华书局里去,去翻看民国时期格调不同的众多教科书。课本的变化是我国百年教育路的写照,教科书中浓缩了中国近代教育过程中的汗水和沧桑。

抗战时期

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文化学习

妇女识字班

边劳动边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

教科书要由国家办

各类教科书

人民公社时期

改革开放后

坐在父辈们曾经学习过的地方

       现代科学技术下的教育

教育随国力发展而突飞猛进

    我们的课本经历了,刻版印、油印、铅印、胶印到声光视频电子书,从黑白到封面彩色到插图彩色到正文彩色,材质从竹简、木简、到丝绸、到纸张,而纸张从草纸到有光纸、木浆纸等经历了历史,也见证我们祖国教育一路走来的逐渐强大到突飞猛进的飞跃发展。

     一不小心就看到了自己的、父辈、祖辈的课本的封面。

      不同版本的课本封面,风格和内容大不相同

但它们又有共同之处

    文物是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记忆脉搏

    剪纸是流传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粹之一

    山川湖海是祖国的皮肤

    嬉闹的少年是祖国的希望

    过去、现在、未来

    这都是“中国”

        齐风记忆馆

进入三楼的齐风记忆馆,就没有讲解员了。我们的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接触了齐国的文明变迁。从历史演变大事记到具体的体育蹴鞠、丝绸、扎染、手工业、商业到军事、民间传说等。

体验与见证

      

体验西学东渐

       

      

春秋时期最好的大学“稷下学宫”

       

改革开放后的课堂,孩子们父辈学习过的教室

     研学精彩瞬间抓拍

深入研究

       

坐坐大上海的“洋车”

     小合影

     

      这次研学之旅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纷纷表示,此次参观活动,让他们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受益匪浅。

阅读 295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