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看老了.....”这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主人公的开篇。本书以这位鄂温克族九十岁老人守着营地讲故事的方式展开。这本书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讲述了中国东北部一个少数民族——鄂温克族。
《额尔古纳河右岸》之前在单独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故事情节带给我的是心跳的异常。文字是细腻的苍凉,对生灵万物的纯爱,对生命真相的洞察,让我对迟子建老师有了很多的好奇,我在网上翻阅了她很多的信息,比较完整的有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看完之后再去结合她的作品,我觉得她真的很美,她有两个浅浅的,明媚的笑容,还有优雅的穿搭,呈现的是一个女性独有的温柔。第二则是她就像是上天赐予人间的文学宠儿。
无论是她笔下的世界,还是他寄居的住所,处处都是对故乡,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她保留着和爱人吃的最后一罐榨菜的瓶子,保留着和爱人喝的最后一瓶酒的瓶子,把它们都涂上了鲜艳的色彩,用以留住生命中曾经获得过的美好。她说,一个人获得过美好的感情,就不惧怕未会是寂寞的生活,就像一个人拥有了写作,就不惧怕这个世界的黑暗时光,赐予了他皱纹。但是正如她所说,她需要作品多一些皱纹。
额尔古纳河右岸其实是带着一条伤痕记忆的河流,原来是中国的内陆河,不是界河。古老而平静的它默默的流淌了千年,以母亲般的富饶和温润养育着两岸的人们。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有一个数百年前从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的游猎民族,他们把驯鹿视为神赐予的动物。为了追逐驯鹿的食物,蘑菇和苔藓,而一次次的迁徙,他们住在画皮做的西楞柱里,每个夜晚都被漫天繁星相拥入眠。
生命之叹
书中的人物,借助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夫人之口道,道尽了无常的生命,也写尽了死亡的苍凉。不知死焉知生,我也还在不断的成长当中。在额尔古纳河的世界,生命是公平的,生与死是互换的,这交换的媒介,就是萨满,他们跳神,他们敬神,他们更深知,为了拯救一个生命,需要放弃另一个生命,从而完成轮回的最后一步。尼都萨满跳神,用一头小驯鹿的死亡换回主人公姐姐列娜的生命,当主人公看到冰冷的小驯鹿的瞬间,打了一个寒战,这是一次对死的触碰。当列娜化作天空飞鸟之后,那死去的小驯鹿的妈妈,又重新有了奶水;主人公对姐姐的离去,也终究被春光治愈,这是一次对生的感悟。妮浩萨满跳神拯救他人,而残忍的是,每次的代价是她自己的孩子。果格力、交库托坎、耶尔尼斯涅,甚至自己肚中的婴孩,都成为生的顶替,而走向死的深渊。妮浩凄凉地想用麝香结束这离别之痛,但她是萨满,有明知不可为而必须为之的使命。
书中还有主人公的父亲,母亲,丈夫未出世的女儿,以及身边的邻里,相继因各种无常而离世,在迟子建老师的笔下,她并不吝惜去为死亡做铺垫,让人提前就会开始心里一紧。比如说主人公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之前,他就写道拉基达那天晚上说了好几个永远,这很像誓言,而誓言很少有永远的,这大概也是迟子建老师想表达的生的结局,死是所有人都需要提前做好的心理准备。
最后,终于明白了开篇的那一句,“我把雨雪看老了,雨雪也把我看老了”。我、雨和雪,都是生命,是人的生命,也是自然地生命,生与死的交错,有的人草草地迎来生命的结束,却在自然的天空与大地获得了永恒。
鹿铃渐远
“驯鹿逐苔藓而栖,萨满在月光下起舞,将心事诉说给山峰,将愁苦诉说给流水,人们在森林中相遇,也在森林中分离,人们在自然中获得,也在自然中失去。”是的,看到这段文字时有种很强烈的画面感浮现在脑海中,驯鹿是神鹿,它们吃的是最新鲜的苔藓,踩的是露珠,他们吃东西的时候身边有花朵和蝴蝶香板,喝水的时候能看见水中的鱿鱼,冬天他们扒开积雪池苔藓的时候还能看到埋藏在雪下的红豆,听到小鸟的叫声。书中的文字,似乎有种很强大的能力,理解生活中的不完美,宽裕生命中的不容易,生活有剥削也有赠予。最好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
书中写到:“我不愿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我”说“我的身体属于神灵,我要呆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我”守在这山间,守着妈妈曾传给我与我一般老的火种,守着我这颗归于自然跳动的心脏,守着额尔古纳河,守着我这一生所见过的所有河流。而渐渐的,鹿铃我快听不见了,火也渐渐弱了,河流声渐渐沉重了起来,我的心却仍炽热地跳动着,我闭上眼,是萨满舍己为人的场景,我屏住气,是我与父亲狩猎的紧张,我握紧手,是我与他所遇见的羞涩....…一切在我放松的那刻,匆匆过也……唯有幽幽鹿鸣与清清鹿铃与我对歌,追忆着九十年来的旧尘往事。
心之所向
在一次次迁徙中,这个古老的民族也最终走向了自己狩猎生活的终结。只有这静静流淌的额尔古纳河,依然无声的奔涌向前,默默的看着人类繁衍兴盛,民族的冲突衰亡,国界的变更,交叠额尔古纳是蒙语意味着奉献。是啊,他只默默地给予付出,但从不评论哀怨,合上这本书的一瞬间,我心中有万千种思绪和情愫。他们盘旋发酵,但却找不到任何出口,我找不到能匹敌我内心情感的文字来描述这本书,他绚丽奇幻像史诗般宏大,但又像神话般令人着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强悍,既有时代的镜头感,又有人生的纵横感,他的文字平静而直接,却在我心里掀起了万里巨浪,我会毫无征兆的掩面流泪,甚至是痛哭。我哀叹命运的我无常,人生百年,为何要经历这么多的苦楚和离别?为什么越是珍惜的越要早早离开?为什么这般纯净而朴素的民族却终将要走向消亡?但这一行行文字犹如一位立即千帆的老人,他幽幽的告诉我,命运就像自然一样,只能敬畏无法掌控平静的接受吧,有如接受了春夏的温热,就要接受秋冬的苦寒。人生或短暂,或悠长,或绚丽,或平淡,我们只能接纳谈笑向前。
“故事总有结束,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生命总是脆弱但富有坚强、韧性,生命在世间也是稀松平常。一代代人,有人在老去,也有人正年轻,只是一切都在更替,这是生命,大自然的一种循环罢了。鄂温克人的勤劳,善良,孤独,以及爱恨情仇都自然真诚的表现出来,尊重每一份自然的馈赠,最终走向心底的善良,然后干干净净离开,人的一生本身就什么都带不走。看完这本书,对生命,对森林,对河流,对落叶,对日月,对清风,对起舞的萨满,对夜里的月光,对一切,由衷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