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电校的前世今生之五(改革崛起)

山峰
创建于04-05
阅读 3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湘潭电校的全称为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原隶属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管辖。

一、重新核定教职工编制   恢复中专招生

    1、教职工重新核编

    1977年4月,上级党委委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成员进入学校党委。11月,工人宣传队撤离学校。同年,国家恢复高考实行统一计划招生,学校逐渐恢复正常办学秩序,各项工作走向正轨。但由于多年办学停顿,加之校改工厂又“厂校”分家,以及隶属关系的变更,造成一系列遗留问题。尤其学校的人员结构变得比较复杂,问题更为突出。一些老教师相继调离(人才流失);一些年轻人被招进来当工人;一些“工农兵”学生毕业留校;还有一些职工家属被招进“五七”队做勤杂工等,造成学校教职工队伍的学历结构、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等整体水平下降。师资队伍当时的状况主要表现为:1.基础理论方面,有一部分非大学本科毕业的教师尚未达到大学本科同等学历,“文革”中进高校和高校毕业的一批青年教师一般没有达到学历应有水平,所具备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一般没有达到中专教师应有的要求,需要补课和提高;2.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与中专教学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学校现有教师中大多是从学校直接走向学校,虽然有较多的中、老年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经受了生产实践的锻炼,具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知识,但还有一部分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知识,尤其一些青年教师,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差;3.中年教师的学识水平因受“文革”的影响,外语水平普遍偏低,语种单一,知识面不广,对新技术,新理论比较生疏;4.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一是专业结构不配套,虽然教师的总数已不少,但有些新办专业(如管理专业等)和基础课教师(如外语等)严重不足;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30-40岁的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科学文化素质也不高。

                      部分教师与职工照片

      1978年5月2日,湖南省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湘潭电机制造学校人员编制核定的通知》(湘编[78]2号文)指出:根据学校制定的未来(1980年在校学生达到1200人)规划,经研究,同意学校师生比按1:6.5的比例配备,校办工厂除按学生数的5%配备人员外,另按生产规模增配必需的生产人员,总计定编425人,其中校本部为185人。

    学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重新审订教师人数的合理编制。1.对教师编制控制过紧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长期以来,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少从事生产实践、科研活动和进修提高的机会,致使师资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受到严重影响。今后,将师资队伍的师生比例控制在1:7.5左右,并确保每个教师每隔五年左右得到一次进修轮训的机会;每年有10%左右的教师轮流从事科研或对外技术服务等实践活动。2.认真做好现有师资队伍的调整、整顿工作。由于在“文革”中师资散失较严重,师资队伍建设满足不了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致使一部分不适合做教师的人员进入了教师以伍。为了保证师资队伍的基本素质和合理结构,对教师队伍进行一次整顿,在整顿中,对那些实践已经证明不适合做教师的人员,调离了教师队伍,妥善安排好其他工作。通过整顿,逐步建立了合理的专业结构,做好某些缺门课程的师资不足的配备工作,使专业课与技术基础课、基础课的教师合理配套,并要逐步建立起教师合理的年龄结构。

                      部分教师与职工照片

    1978年5月22日,一机部下达《关于改变湘潭电机制造学校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函》([78]一机部教字701号),要求学校在调整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参照《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的有关部分,一机部负责学校的教育事业具体方针、政策的贯彻,协助制定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毕业生分配、人员编制、劳动工资计划、科学研究、生产、教材、经费、基本建设、统配部管物资和进口仪器设备等;湖南省和湘潭市负责学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人事工作、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基本建设设计、施工、地方基建材料和地方物资供应等的落实。同年6月,湖南省机械工业局下达《转发第一机械工业部关于改变湘潭电机制造学校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函的通知》([78]湘革机政字第042号),进一步明确学校审核人员编制等有关事项。

    1978年10月,一机部致函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学校改由部与省、市共同领导,以部领导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逐步得到重视,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党委认真落实知识分子的各项政策,教师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的人事核编工作和恢复重建进展顺利。

          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

      2、专业调整和招生工作

    1978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下发《关于进行高等学校专业调查和调整工作的通知》([78]教高一字850号),并指出:为了贯彻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迅速改变因“文革”办学停顿造成的教育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做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新中国建立28年来,学校的专业是随着国民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设置的。近年来的高等教育乱象,加之过去缺乏办学经验,不少专业的设置、布局、专业方向和课程等,同新时期国家总任务的要求很不适应,专业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理工、农科某些专业面过窄、分工过细、基础理论薄弱,培养的学生适应性差;二是有的专业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一些与新兴和边缘学科相关的专业还是空白,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三是有些专业存在不必要的重复,有些配套专业之间比例不协调,使人才浪费。因此,必须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进行一次调整,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

    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积极应对和处理好需要与可能、普及与提高、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理论与应用、学科与工艺等的关系,深入企业、厂矿调研,努力体现专业的先进性和适应性。重点抓了电机制造、工业企业电气化、分析化学、机械制造、机械工业企业物资管理等专业的调整与改革,并将调整的专业情况报告和招生计划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1978年,学校根据《湖南省一九七八年中等学校招生计划》安排,面向湖南招生,并遵循中专招生计划数按1:1.5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政审、体检名单原则,在湖南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衡阳、常德、邵阳、涟源、郴州、黔阳等地区共计录取招收204人。其中机械制造专业69人,电机制造专业40人,自动化专业40人,分析化学专业40人,铸造专业15人。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管理职能

    1978年1月,学校受一机部教育局委托,承办了一机部系统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电气类专业会议,研讨并制订中专电气类专业教育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编审计划等,会议决定由学校教师负责主编《可控硅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机械基础》三门部属中专学校统编教材,参与协编《电机原理》等八门部属中专学校统编教材。同年,学校分析化学专业教师也自编了多种教材讲义,以满足该专业的教学之需。

    1979年12月,学校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学校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学校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拨乱反正,清除“左”倾错误的影响,平反冤假错案,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继而开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导。同时,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贯彻学校工作条例,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改革管理体制,整顿教学秩序,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教学上来。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自力更生,集中力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部分教师与职工照片

      学校在恢复办学整顿教学秩序和加强教学管理中,遵循教学规律,一方面建立健全各级教学组织,明确管理职能,确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使教学秩序常态化,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修订完善各类教学文件,使之教学有计划,课程有大纲,讲课有教案,成绩有考核,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后制订了各专业科工作职责范围、各教研究室职责范围、教师实验员岗位责任制、各实验室管理制度及建立仪器设备技术档案;建立了教师业务档案和教师工作量制度、填写《教学日志》制度和教学检查制度;严格执行部颁的《中等专业学校学籍管理暂行条例》,先后编订学校五个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

    为加强学生工作和政治思想教育,完善学生工作管理职能,自1979年起,校党委安排党委副书记重点分管学生工作,并在各个专业科配备一名副主任负责分管学生工作;同时,还建立了学生科(含团委)--专业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工作三级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学校还制订了《学生守则》等一系列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修订了人民助学金评定条例等。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学雷锋、创三好”“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具有知识性、兴趣性的文体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部分教师与职工照片

    1981年4月,学校增设了工业管理专业科;同年6月,增设了教育科学研究室;1982年,增设了图书馆(之前由教务科兼管)和卫生科。

1982年2月,根据全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关于设立机械工业部的决议,原第一机械工业部更名为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部根据学校上报的1981至1990年十年规划,下发《关于湘潭电机制造学校基本建设设计任务书的批复》通知并明确指出:学校规模为2000人,设置电机制造、工业企业电气化、分析化学、机械制造、机械工业企业物资管理等专业,学制为三年;基本建设的总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总投资200万元;近期投资首先保证实验室的设备,其次是运动场、教工宿舍、生活配套设施项目。同年11月,机械工业部下发《关于统一部属中等专业学校名称的通知》,将学校恢复为“湘潭电机制造学校”。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办学实力

      学校刚恢复办学时,只有教师50余人。经过几年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校外引进、毕业生留校培养及落实政策返回等系列措施来扩充师资队伍数量。到1979年底,教师数量扩编到103人,其中讲师64人。教师的数量虽增加了,但业务水平和教学经验相对偏低,且参差不齐。更棘手的问题是师资队伍老龄化现象趋于严重,大多为中老年教师,随着老教师陆续逐渐退出教学一线,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日趋严重,且整个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也会下降。为破解这一难题,学校领导班子广泛开展调研,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并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

      1.严把教师引进质量关

      对引进教师要求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思想政治觉悟高。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能够作为学生表率的高尚品德和情操,热爱中专教育工作,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二是业务能力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在本专业领域内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广阔的知识面,不仅能胜任所任教的课程,而且熟悉各相关课程的知识,熟悉近代科学领域内的新成就、新动态和新进展;三是对引进的专业课教师,要求具备较丰富的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实际动手技能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四是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熟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埋,具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最好能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

                    部分教师与职工照片

      2.努力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自身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行为作风建设,热爱教育事业,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为搞好教育工作而终生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和业务水平。

      2)努力提高师资业务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要求各专业科的教研组指派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采用传、帮、带的形式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当时一个教学科确定师徒关系的就有12对)。具体办法是,首先熟悉教学内容,吃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把握关键点;其次,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课程教学大纲,拟定授课计划和讲课教案,并通过指导老师的审核和认定合格后才算完成任务(有的青年教师要通过几轮反复撰写才算通过);在此基础上,开始在教研组试讲,要求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对新教师的试讲进行评价,不合格者不能上讲台,继续自身练习(包括仪表、课堂组织、表述、板书、教学内容熟悉程度等)。如果试讲2-3次不合格者,要求离开教师岗位。例如,当时学校机械科制图教研组来了4位新教师报到,有2位分配给教研组组长指导,2位分配给教研组副组长指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有2位教师的试讲过关了,还有2位过不了关,后来1位安排到图书馆上班,另1位安排到学校宣传科当职员。

               部分教师与职工照片

      3.安排中、青年教师在职培训或脱产进修

      学校一方面在校内举办高等数学和外语等师资培训班,来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1981年-1982年,参加校内培训的教师达60人;另一方面外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或参加部举办的师资培训班学习,1981年-1986年,学校共委派44人去全国各类本科院校进修和培训;再就是鼓励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积极参加国家指定的同等学力教育考试、国家统一高考或成人教育考试等,参加学历教育,截止1986年底,共计有40多人拿到了本科文凭。

       此外,学校还与校外工厂和科研机构实行长期挂钩,安排教师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和从事科研工作。并可与工厂、科研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交流,聘请部分有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以提高学识水平和教学质量。并强调科研方向着重放在应用技术方面,可结合校内工厂生产、实验室建设或对外技术服务等方式进行。

                    部分教师与职工照片

四、改善办学设施条件   美化校园环境

      1、改善教学和生活设施

    1975年12月,“厂校”分家后,学校在一机部和省、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大力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努力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学习和生活环境。

    1)整顿、规划教学用地。学校积极向省、市政府反映,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并与学校周边有关单位协商,尽早收回被占用的校舍及征收土地等,扩大校区。很快,一机部第八设计院就从原借用的学校校舍搬迁至长沙,腾出了被占用多年的校舍。学校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对这些校舍包括教学楼等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了二十八间教室、两间合班教室、三间制图教室、两间电化教室、一间会议室、一间教员休息室和一间体操室。1976年7月,湘潭市政府根据中央和湖南省有关指示精神,为补偿“厂校”分开时学校损失的部分土地,批准学校征用土地30.79亩,8月15通知用地。学校将征得的用地修建了学生体育运动亟需的田径运动场地,面积为2690平方米,包括一个400米跑道,一个标准足球场和各类田径运动设施等。

    2)改造实验楼。实验教学的电机实验楼、化工楼在学校停办时期挪作他用,部分结构发生了改变或遭受损坏,必须重新修缮改造,修缮面积达5500余平方米。通过几个月的努力,不但完成了实验楼的修缮任务,同时也完成了机械楼的调整和搬迁工作,使学校20个实验室全部按时搬入电机、化工、机械三栋实验楼。

    3)新建学生宿舍、洗澡堂、锅炉房等生活设施。改建的学生宿舍焕然一新,使学生更加安心学习;新建的学生洗澡堂定时供应热水,方便学生沐浴;新建的食堂,设计新颖,宽敞明亮,可一次性容纳师生员工2000人就餐。

    4)自筹资金新增建筑面积8300余平方米,用于改善教职工住房;投入46万元用于教学用房的维修改造,并添置课桌课椅4000余件。

    5)加强图书馆藏资料建设。截止1982年底,图书馆藏书达10万余册,内容包括各类教科书、专业技术书、马列经典著作及各类文艺书籍等。图书情报资料室备有国内外各种书刊和资料,供教学、科研查阅;期刊阅览室宽敞明亮,各类报刊杂志基本齐全。

      2、恢复和新建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一直被学校看重,因为它是工科类学生消化吸收技术理论知识和培养技能和动手能力等的重要场所。当然,要建设尤其要建好实验室,学校的资金投入也是巨大的。1978年以来,学校除恢复电机、电工、力学、物理、分析等 12个实验室外,还新建了数控、电力拖动、公差、液压等10个新的实验室。并投资44万元(不包括建筑用地用房投入)添置实验仪器设备,很大的改善了实验教学设施。其中有为电机、工业自动化专业开设的电工、电工测量、电子技术、数控、可控硅、电力拖动自动控制实验室等;有为机械制造专业开设的材料力学、金相热处理、公差测量、液压传动、机床等实验室;有为分析化学专业开设的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分析、仪器分析、玻璃细工等实验室;此外,还筹建有电子计算机、数字电路、非金属材料、化学制备等实验室。随着后续不断地经费投入,各实验室拥有大、中型设备和仪器达1700多台套,价值在百万元以上;还添置了现代化的高、精密设备数台套,包括光学万能工具显微镜、原子吸收光谱仪、气垫导轨仪等,每台价值均在数万元以上。学校拥有的实验设备和设施能开设的实验达230项,基本上能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全校24门课程,按大纲要求应开出339个实验,实际开出实验285个,开出率为84%。   

          老师在进行学生的实验指导

        3、建立电化教育中心和程控电话系统

    1982年,学校遵照上级指示精神,紧跟教育发展步伐,着手研究如何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决定建立电化教育中心,即“电教中心”。学校首先从校内各实验室中挑选和选拔了几位业务熟练、动手能力强的实验骨干,通过委派外出培训、进修提高,搭建起“电教中心”的人才队伍;然后,通过广泛调研、考察和专家评判,购进近10万元的电化教学设备,包括教学摄像、录制、照洗、播放、投影、制片等各类电教手段用设备。同年10月,学校“电教中心”宣告成立,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和支持,为使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奠定基础。1986年,学校在教学主楼和电教中心(图书馆报告厅)各建立一套教学用闭路电视系统,可一次性容纳600多学生收看电教片。同时,为在校职工住宅提供电视信号转播服务等。在当时,学校的电化教育设施和多媒体教学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

    1989年,学校决定建立校内程控电话交换机站,以改善办公通讯和教职工住家通讯条件。在当时要在本单位建立程控电话交换机站谈何容易,一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二是程控电话交换机很难买到(因当时国内属紧俏专控设备,需上级审批)。资金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学校出一部分(解决学校机关各部门、系部及教研室通讯问题),教职工想在家属宿舍安装电话的出一部分(每部电话3000元)。1992年,学校终于购买到程控电话设备,通过安装调试,于1993年正式开通。

             湘潭电校的鸟瞰概貌

    4、完善校办工厂建设

    “厂校”分开后,“风动机械厂”原来五车间生产的混凝土振动器产品划归学校校办工厂(当时称“校机械厂”),同时移交过来的还有160多名工人、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

    学校非常重视校办工厂的重组和建设,迅速建立了实习教学、产品生产和管理模式新体系。1983年,学校升为专科后,校办工厂也更名为“湘潭机电专科学校机械厂”。期间,学校一方面,加强校办工厂的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除生产车间生产电机、振动器等产品流程的人员和设施按企业规范架构管理外,在全厂各车间、科室按照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全过程严格要求,照章办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使该厂生产的国家银质奖主导产品——“金龙牌”ZN50插入式振动器等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中东及南美等10多个国家。

    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实习教学质量。金工实习教学管理则专门配备一名实习教学副厂长主抓,并下设金工实习教学教研室和各工种小组机构,负责开展实习教学工作。并加强校办工厂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自筹资金改造和修缮了工厂的生产和实习教学场地,使厂房面积由3800平方米拓展到6000平方米;在原有65台套机床设备的基础上,新购进机器设备38台套,价值54万元;并自己动手,自制设备58台(套)。1976年至1980年,校办工厂在完成实习教学任务的同时,共完成产值717.2万元,实现利润104.66万元,为学校的恢复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学生正在校办工厂金工实习

      5、扩建露天电影院

    学校为丰富师生员工的校园生活,满足大家看电影的需求(因当时既没有家庭电视,也没有电脑,电影是师生员工最受欢迎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决定在原简易露天电影放映场(1969年校园内西北面的体育运动场内临时性搭建的)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使原有可容纳约1000观众座位的场地,扩充至有3300观众座位的露天电影院。据学校当年兼职电影放映员的陈耀光同志回忆:学校在1964年就有了电影放映资质许可、放映设备和放映场地,电影放映开始是设在学校大礼堂里(每个周末使用),设备是一套解放103型移动式提包机,提包式电影机是一种简易移动式35毫米电影放映机,在放映工作的几十年里,学校没有专职的电影放映员,放映员都是自愿报名参加考核拿到放映资格证的合格兼职教职工。他们不但兼职放电影,还能对放映机进行维修工作。学校扩充改建露天电影院后,建了围墙和坐凳,每个周末,放映1-2部电影故事片,并加播新闻纪录片或学校新闻广播(了解国家和学校大事)。观众凭票入场,场内秩序井然,场场观众爆满。那时想看电影的师生员工必须早早地到售票窗口排队,遇到好看的电影一票难求。

         学校兼职放映员正在维护放映机

五、跻身全国重点中专   追求更高办学目标

    1、凸显办学特色   跻身全国重点中专

    1979年4月,学校参加一机部教育局在南京召开的中等教育工作座谈会,参与研究中等教育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任务。会议明确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员为目标,把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上,打好知识基础,培养能力,提到很重要的教育地位。会议决定:将招生对象由初中毕业生改为参加全国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

    根据南京会议精神,学校选派教师参与了一机部教育局组织的对电类、机类等五个专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依据用人单位、往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研讨并撰写的研究报告。依据这份报告,学校重新制订了各专业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出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并对各专业教学时间调整为150周左右,增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第一机械工业部关于调整时期对部属中专学校工作的十项考核要求》,把工作着重点转到教学研究和改革上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保证教学需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年办学过程中,发展迅速,中专教育特色明显,校园呈现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除了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外,有三条主要经验一直作为学校的办学法宝,并奉为座右铭。一是始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做到立德树人;二是办学严谨,规章制度健全,照章办事,教学秩序稳定,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度高;三是遵循教学规律,理论联系实际,重视专业技术和动手能力培养。尤其第三条更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所在。即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时间里,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从事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的学习,坚持“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使之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运算、实验、工程制图等必要的技术技能;实践教学安排16--20周的时间让学生去校办工厂金工实习和校外工厂生产实习,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践的锻炼;最后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答辩考核,使学生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训练。学生通过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健康的体魄,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地又红又专的中级工程技术人才。

    1980年10月,国家教委确定湘潭电机制造学校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81年4月,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发文报道《湘潭电机学校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建设人才》,6000多名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地,有些已成长为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为此,湖南日报社专发短评《办好中专,快出人才》,赞扬学校的办学成就。

      2、以校庆为契机    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

    (1)举办建校三十周年校庆

    1981年10月15日,学校举行30周年校庆活动,来自中央、湖南省、湘潭地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厂矿企业、兄弟院校领导或代表、返校校友及在校师生员工近3000人出席校庆纪念大会。

曾任学校校长(时任上海交通大学顾问)的王耐辛同志专程从上海返校参加校庆;学校第二任校长,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赵荫华于1981年9月从北京发来了贺信和题词。大会收到了一机部等领导机关及个人的贺电、贺信近1000余封(件),贺电、贺信及与会领导代表对学校建校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建校30年来,经历了光辉的战斗历程,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校教职员工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奔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同的岗位,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部分校友因工作业绩突出,获得了国家荣誉和奖励。同时,希望学校再接再厉,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积极工作、努力为机械工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1981年,学校对30年来分布在7个省市55个单位的529名毕业生进行调查,并撰写《湘潭电机制造学校毕业生调查报告》。同年12月,教育部《教育通讯》48期以《中专毕业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题摘录刊登了调查报告,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绩,初步形成了以电机制造为龙头的工程教育办学特色。

    (2)探索专科办学路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在办好中专教育的同时,开始寻求探索发展大专教育的路径。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1978年,学校审时度势,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关于湘潭电机制造学校举办大专班的请示报告》,上级立即答复同意,并批准学校当年招收大专生80人。1978年10月,学校实际招收机械专业大专学生78人,分为两个班开课。自此,学校办大专的第一步意愿已经实现。1979年8月-1983年5月期间,学校还为一机部教育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生产管理部先后举办了专修科、大专班等达300多人的学历培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大专教育的办学经验。

      1983年3月,学校进一步明确要以新的起点,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更高的要求,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核心地位和一切服务于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快学校的发展步伐,全面启动向大专办学层次迈进的工作程序。对行政组织机构进行了重新调整,调整后的机构设置有:校办公室、人事科、教务科、电机科、机械科、化工科、工管科、基础科、学生科、培训科、图书馆、教育研究室、财务科、总务科、膳食科、保卫科、卫生科、劳动服务公司、机械厂,并增设了德育教研室。

      截止1983年6月,学校升格专科学校时,中专仍保持600人的办学规模,保留机械专业、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学校自1990年至1995年,对中专专业设置进行了部分调整。1990年9月,增设电机与电器专业;1991年6月,增设机电专业;1993年9月,增设电器制造专业;1994年9月,增设财务会计专业,撤销机电专业和电器制造专业;1995年9月,撤销财务会计专业。从1984年至2000年,学校为国家建设发展共培养和输送中专毕业生达2081人。

阅读 3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