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以供贵族祭祖、宴饮等,战国时,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谱也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
发展:
①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②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都说到"诗言志","志"便指教化而言。③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诗序:
《诗序》有《大序》和《小序》。《大序》是总论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赋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兴是"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小序》是毛氏两人所作。及至郑玄,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搜集的诸多诗歌体现了古代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感追求,自然景观。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古人的浪漫与生活艰难,为我们研究古代人民的生活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以独特的韵律和典雅质朴的语言,体现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文化。
《史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著有《史记》《悲士不遇赋》《太史公自序》等。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 ,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时有著者牢骚之辞,却增加了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记》。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在《史记》中,我最被打动的一点是它所描绘的人性。这些历史人物形象各异,他们或是英雄,或是暴君,或是智者,或是勇者,他们用他们的行动和决定,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项羽这个角色,他虽然有勇有谋,但却因其骄傲和野心而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使我深感人性的弱点,也更加理解了“骄兵必败”的道理。
《说文解字》
作者 东汉和帝时期许慎
内容: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箱文"古文"。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
感受: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