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话”的力量——记怀念恩师何寻梦

美好的回忆
创建于04-05
阅读 28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作者:沿河县思渠镇中心小学  毛江)

 我叫毛江,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娃,由于家乡是喀斯特地貌,群山环绕,地势险峻。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我的祖先们世世代代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靠着刀耕火种的方式维持生计,人们都称“三不通”,即电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那时候想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父母灌输的都是农耕文化,或者有“早栽秧早打谷,早生儿子早享福”的传统。另外家距离学校有五千米之遥,这条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每天早晨,我都要背着书包,踏过崇山峻岭,徒步去上学,路途遥远,地势险峻,求学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学校设施简陋,教学质量不高。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尤其在数学和语文这两门课上,我深感力不从心,在毕业考试中仅仅双科总分65分进入初中,成绩很不理想,教学内容基本跟不上,朗读还是像小学时候一样唱着读书。

 班主任老师名叫何寻梦,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他个子不高,却长得英俊潇洒,精神十足。他的眼神锐利而富有热情,仿佛能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他的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还引导学生探索人生的真谛。

何老师的衣着总是整洁大方,西装革履,领带搭配得恰到好处。他讲话的语气亲切温和,但又透露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威严。在学生们的眼中,何寻梦老师既是朋友,又是导师,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何老师对待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用心为孩子们排忧解难。他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用心培育,就能茁壮成长。

在课堂上,何寻梦老师总是富有激情,生动有趣,尤其面对我这种学生,他可谓是无可赖何,但他又从来没有放弃。还清楚的记得,每天上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被何老师抽起来朗读。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首先是一句话,然后是一段话,最后是一篇文章。那时候的我,连一句话都读不通顺,何况一段话,一篇文章呢?

我清晰地记得,每当何老师点到我的名字,让我站起来朗读时,我的心跳都会加速,脸上火辣辣的,感觉全班的目光都聚焦在我的身上。我努力地张开嘴唇,试图将文字转化为声音,但往往结结巴巴,无法流畅地读完一句话。

那时候,我最羡慕的就是何老师的普通话,他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节奏,字正腔圆地朗读,让文字充满了生命力。我梦想着有一天,我也能像他一样,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将文字的美传递给每一个人。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面对一篇篇冗长的文章,我不得不逼迫自己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练习。在课余时间,我反复地读,一遍又一遍,直到喉咙沙哑,嘴唇干燥。那时候的我,仿佛置身于一座孤独的城堡,为了攻克朗读这座高峰,不断努力。

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我逐渐进步,终于能够较为流畅地朗读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我得到了何老师的表扬,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唯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战胜困难,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一名语文老师,但是,那段艰难的朗读岁月,却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每当我想起那段时光,心中都充满了感激之情,是他引导我走入正轨,是他耐心地纠正我一句一句的错误,是他改变了我一生,是他让我走出了大山。而今我也成为了省级名师,县级骨干教师,县专家库成员,县十佳教育人物,县优秀通讯员五次,县十佳教育人物,撰写新闻通讯500余篇40万字,论文10余篇,研究1个省级课题,8个市级课题,11个县级课题。没有何老师正确引导,没有何老师的陪伴,没有何老师激发我的内生动力,就没有我今天。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我站在教育的讲台上,薪火相传,传承着何老师的教学理念。尽管不知道何老师如今身在何方,但我深知,他的精神始终陪伴着我,激励着我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

站在讲台上的我,肩负着何老师的寄托,秉持着他的教育信仰,那就是“读懂一句话,读通一段话,读懂一篇文章。”这一理念,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求知之路。我想,即使二十年过去,这个理念依然不会过时,因为它凝聚了何老师一生的教育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秉持着何老师的教诲,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领悟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用心。我坚信,只有让学生真正读懂一句话,他们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因此,我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文字的海洋中畅游,汲取知识的养分。

读通一段话,是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关键。我鼓励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梳理思路,捕捉关键信息,从而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知。这一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我相信,掌握了这一技能,他们将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而读懂一篇文章,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我坚信,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作品的内涵,他们才能在不断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内心世界。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欣赏文章之美的同时,也能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

我相信,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学子将会走出大山,“我不想走出大山,是希望更多的贫困学生走出大山”,我从教了十六年,培养学生无数,何老师就是是一面镜子,他永远都是我一生的追求。

阅读 28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