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学子】2024年清明假期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23班卢警荣

创建于2024-04-05
阅读 320

一、插柳的由来

       插柳枝的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主要源于以下几种说法:

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其教导人们耕种、治病、鉴草、炼丹等技术,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为了纪念神农氏,在其墓前或家中插上柳枝,以此表达敬仰和感恩。

  1. 驱除邪气和疫病。清明节被视为中国三大冥节之,也是百鬼出没之时。柳树在道教和佛教中都被认为有驱鬼的功效,被称为“鬼怖木”。古人用柳枝作为辟邪之物,以保护家人免受邪灵侵扰。
  2. 表达惜别、挽留和祝愿之情。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常以柳枝作为送别的礼物,表达不舍和留恋。
  3. 预示天气。古人认为柳枝的颜色可以预测天气,如“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4. 纪念历史人物。如介子推,其焚身于大柳树下的故事成为插柳枝习俗的另一来源。据《滦州志》记载,介子推的故事与清明节插柳习俗有关。

这些说法反映了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对自然的崇拜。

二、插柳至今的发展

        阳春三月, 杨柳依依,是人们踏青赏春的好时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都折一些柳枝,插在自家的房梁、床头、窗头、门头等地方,这叫插柳。人们认为柳枝能避邪气,迎吉祥,顺阳气。汉代时期,插柳又被人们演变成“折柳赠别”的习俗。人们在长安灞桥上送别远行的游子,就以折柳赠别。

         “柳”的谐音“留”,用赠柳表示挽留之情。柳树的生命力很强,插到哪里,生长在哪里。“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对它的生命力强的真实写照。以赠柳惜别,祝愿远离故土的亲人,在他乡也如柳树一样,随遇而安,生根发芽,蓬勃发展。这就是我国民间,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演变。

三、相关著作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是说柳条发芽时节,人们插柳戴柳以辟邪。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风土记》记载,清明人们去踏青回家,都折一些柳枝编成柳圈,戴在头上。用柳条编织成精美的柳圈,戴在鬓头上做衬托,以展示自己美丽的容颜。

       “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 ,更好地诠释了过去人们对插柳习俗的讲究和重视。仲春的柳树,欣欣向荣,是春天到来的标志之一。

阅读 32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