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
1.起源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起源于唐代。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起源于唐代。踏青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2.发展
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会在祭祀春神以求农业丰收后,进行男女互相选择伴侣、歌舞欢会等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清明节融合了寒食和上巳节的精华,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辅以春游踏青的传统节日。到了宋朝,踏青之风尤为盛行,《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踏青盛况。
3.著作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画卷全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绢本设色,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牲畜、车轿、船只等,房屋、桥梁、城楼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整篇画卷刻画细致入微,笔法精妙,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对客观外界的尊重。此外,《清明上河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是研究北宋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