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匠心古桥,寻梨园芬芳——石家庄市弘石湾小学三(5)中队研学活动
没有围墙的教室是最好的课堂!今天,石家庄市弘石湾小学三(5)中队的队员,跟随常青藤书院的老师开启了行走的课堂——访匠心古桥,寻梨园芬芳!
第一站,赵州桥!
赵州桥建于隋开皇至大业初年(公元595——605年),由工匠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科学水平极高、艺术形象极美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桥”。
赵州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拱脚宽9.6米,跨径37.02米,拱矢7.23米,是当年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桥。在大桥洞顶的左右两边拱肩里,各砌两个圆弧形小拱,既可在洪水到来时减少水流的阻力,加速排洪,又可减轻桥身重量,并节省石料,这在桥梁建筑史上是一个创举。唐代中书令张嘉贞在《赵州大石桥铭》中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桥面两侧有42块栏板和望柱,雕刻有各种蛟龙、兽面、竹节、花卉等。蟠龙汪洋戏水、苍龙意欲腾空,双龙各种缠绕、互推、嬉戏…活灵活现,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矫健、俊逸的石雕风貌。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关于赵州桥的建造,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昔日蟤河水泛滥,百姓只靠木船摆渡。木匠祖师鲁班一夜之间把羊群化成石头建起大桥。张果老和柴王爷一同来试桥。张果老倒骑毛驴,驴背褡裢里装着日和月;柴王爷推小车,运载着五岳名山。行于桥中心,将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见势不妙,纵身跳入水中,用手将桥托住,石桥安然无恙。至今桥上面还留下了清晰的驴蹄印、车道沟和膝盖印,桥底保留着鲁班的手印。正如民歌《小放牛》所唱的:“赵州石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来到古桥科技馆,同学们认真聆听着老师的介绍:从赵州桥的历史起源到结构特点,再到传说故事……大家都沉浸在赵州桥的千年文化之中。
从书中所写的《赵州桥》,到真实场景中感知赵州桥,行走的意义就在于:真听,真看,真感受。
同学们十几分钟书写的文字浅浅的呈现了他们对李春的敬仰,对赵州桥的赞叹。而赵州桥所承载的更为厚重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随着同学们们的行走、发现、思考、感悟,将内化成孩子的精神内核,助力他们的成长。
第二站,走进美丽的梨园!
站在梨花之下,品读历代梨花名篇,这一堂美轮美奂的文学鉴赏课,同学们受益匪浅!
这次沉浸式课堂里,同学们在白色梨花开满枝头的美丽梨园中,赏析名篇!在赵州桥的桥畔更深层次了解这座匠心古桥!
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同学们将把我国的文化精髓和工匠精神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