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惠蒂尔港口必须经过安东.安德森隧道,导游说要在整点前赶到隧道口,错过时间要等半个小时。
长4.2公里的隧道是铁路公路两用隧道,狭窄仅容大巴擦身而过。每到半小时,只允许这一端汽车单向通过,再过半小时,另一端汽车通过,运货的火车也会抽空隆隆驾过。
真是一条奇葩的隧道。
惠蒂尔港口在二战期间为美国重要的军事基地、军港,现在是游艇、帆船的港湾。
深秋的惠蒂尔一片寂静,整个港口只看到一个收垃圾的工人,所有的商店都关门闭户,干脆用木条把门钉上,要等夏天游客来游玩才开门。
在惠蒂尔港口,有一幢奇葩的居民楼。这幢楼曾是阿拉斯加最高楼,经历过1962年阿拉斯加大地震而安然无恙。
奇特的是全镇217个居民都住在这幢14层的楼里,楼里有镇长办公室,有警察局、消防站、邮局、理发室、超市……更多的是居民的住家,镇长的家也在这里。
成了阿拉斯加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楼里行政机构变更就在钉上一块木牌。
在阿拉斯加野生动物救助站,看到北美驯鹿、狼、棕熊、驼鹿等野生动物。
重达一吨重的驼鹿。
驯鹿最好辨认,头上长着分枝繁复的鹿角,是因纽特人吸取营养赖以生存和运输的动物,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就是坐着驯鹿雪橇给小朋友送新年礼物的。
今晚10:00,我们要去极光观测小木屋看极光,愿天公作美!
神龙见首不见尾
晚上10点带上相机、三脚架、自拍线等装备,穿上御寒的羽绒服,蹬上雪地靴,兴冲冲乘极光大巴去看北极光。
一路从车窗看去,天边已经能看到影影绰绰的北极光了。
北极光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一路上导游安娜娓娓道来。她是从湖北嫁到美国的导游,在大学上的是中文系,给我们讲解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丰富文学素养的解说,她给我们补充了不少科普知识。
由于太阳的激烈活动,放射出无数的带电微粒,当带电微粒流射向地球进入地球磁场的作用范围时,受地球磁场的影响,便沿着地球磁力线高速进入到南北磁极附近的高层大气中,与氧原子、氮分子等质点碰撞,因而产生了“电磁风暴”和“可见光”的现象,就成了众所瞩目的“极光”。南极也能看到极光,叫南极光,只是南极常年没有人居住(除了少数科考站的人),所有很少有人看到南极光。
当人类第一次仰望天际惊见北极光的那一刻开始,光就一直是个“谜”。长久以来,人们都各自发展出自己的极光传说
古时的芬兰人相信,因为一只狐狸在白雪覆盖的山坡奔跑时,尾巴扫起晶莹闪烁的雪花一路伸展到天空中,从而形成了北极光。而爱斯基摩人认为“极光”,是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的火炬。
安娜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世界上关于极光的最古老神话传说,相传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随着夕阳西沉,夜来临了,一个名叫附宝的年轻女子独自坐在旷野上,凝视着安详而又神秘夜空。天幕上,群星闪闪烁烁,突然,在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时动时静,像行云流水,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周围。附宝见此情景,心中不禁为之一动。由此便身怀六甲,生下了个儿子。这男孩就是黄帝轩辕氏。
在我国的古书《山海经》中也有极光的记载。书中谈到北方有个神仙,形貌如一条红色的蛇,在夜空中闪闪发光,它的名字叫触龙。关于触龙有如下一段描述:“人面蛇身,赤色,身长千里,钟山之神也。”这里所指的触龙,实际上就是极光。
大巴行驶1个半小时,到了离费尔班克斯约30公里温馨的小木屋,这里远离费尔班克斯的光污染,在海拨1000米的高地上。
小木屋不知来过多少观测极光的游客,他们在一美元钞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感言,层层叠叠订满小屋墙壁屋顶。
捧上一杯热呼呼的热咖啡、热可可,在寒冷零下4度的旷野仰望天空,心里热呼呼的。
看北极光不是距离北极点越近越好,费尔班克斯大学有专门研究北极光的机构,像天气预报那样显现北纬63度到67度北极光光环带的移动、强弱(分1-10级)。费尔班克斯刚好在北纬65度线上,处于北极光光环带上最佳位置。
尽管导游说,这里是肉眼能看极光时间最长的地方一从9月至次年3月,每年约200多天都能看到极光,我们还是有些忐忑,云层厚、天阴下雨、太阳黑子活动不激烈,就难得一见。
经验丰富的北极光班车导游小顾是旅行社专门领客人看极光的专家,也是拍极光的高手。他耐心地教我们怎么设置,相机置放在三角架上,手动M档模式,最大光圈,广角端,Iso800一1600,快门根据极光大小控制在5秒到20秒之间,对焦无穷远,关闭长时间曝光自动消除噪点。
他逐一帮我们检查手机、相机的设置。
我是用尼康850拍的,还带着便携摄像机,根本拍不出,屏里一片漆黑,大巴司机是个极光谜,他用5千多美元的摄像机拍的,才叫漂亮。
北极光,北极光!
黑色的穹顶之下,繁星点点,凝望天空,真不敢相信,期盼己久的极光就在眼前!
满眼星光和浓厚的亱幕中像精灵般舞动的绿色、红色的光带。
我们的运气不知怎么那么好!
迎来一次次极光的大曝发,漫天舞动的极光在穹顶之下,瞬间万变,魔幻诡异,宛如皓月悬挂当空,向大地泻下一片淡银色的光华,映亮了整个原野,四下里万物都清晰分明,形影可见,一切都成为活生生的了。
令人目不暇接,来不及感叹赞美,只能发出阵阵尖叫!
北极光浩瀚、神秘,令人望而生叹,顿感人生渺小,宇宙无限。
极光之舞,留在心中最美的风景,旅途再累也值了!
拥抱这片惊心动魄的壮丽!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看到北极光会幸福一辈子!
凌晨1点半离开,返回酒店快3点了。
导游小顾说,他天天都带团看极光,在他带领客人观看极光的一千多天里,今晚是极光大曝发程度最激烈的一夜,可以排名第二,极光预报4级,实际到达6级。
天助我也!让我看到绚丽多彩的北极光!
北方极地博物馆
北方极地博物馆博物馆通体白色,线条简单利落,是模仿北极地区常年积雪覆盖的场景,是探知神秘北极世界和早期当地人真实生活的绝佳去处。
在博物馆,导游安娜当讲解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北极地区地理环境变化及历史变迁。
一件件因纽特人用来捕猎的弓箭、长矛、渔网,海豹皮缝制的衣服、靴子,鱼肠做成的防水衣,海豹皮蒙的皮划艇……向我们讲述着北极原住民在北极严酷寒冷的环境下生活的聪明才智。
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北极熊、海豹、野牛、土狼、狐狸、灰熊、驼鹿、驯鹿标本,将这个冰雪覆盖下的神秘世界装扮得生机盎然。
北极圈 世界尽头的孤独秘境
今天的行程从这里开始。
阿拉斯加北部群山中,詹姆斯.道尔顿公路,以其世界上最艰险的公路著称,被称为”世界十大死亡公路”。
这条路穿过北方的森林,穿过育空河和北极圈,越过布鲁克斯山脉,最后穿过北坡苔原,到了北冰洋附近的死马镇和普拉德霍湾油田。
公路上,大气磅礴和山高路险并存。
行驶中下起雪,车窗外白茫茫一片,5米外就看不清。公路是一条经过极地、冻原、永冻层的砾石路。下坡路看不到底,前边上坡的路就己经几乎直立在眼前了!
山岭的秋色中,阔叶林的白桦树、槐洋树,针叶林的冷杉、黑冷杉密密匝匝,装扮着阿拉斯加的荒野,使我们看到的景像沒有想像中的蒼茫寂寥。
黑冷杉树干是黑色的,能在零下4、50度酷寒中生存,生长极其缓慢,30年树龄的黑冷杉,瘦瘦小小,仅有一米多高,又叫小老树。
导游安娜极有爱国心,她说能将这些树引进到祖国川西、新疆栽种,那些光秃秃的山会是一片绿荫!
美丽而干练的女司机苏珊谨慎地驾驶着托马斯极地巴士,这家公司以生产优质的校车闻名。仅有几家特殊的租车公司的车辆能够驾驶在这条公路。
离开费尔班克斯,一路向北,向北!就没有通讯网络了,车上备了卫星电话,还备了急救箱、备胎、睡袋……冬天还换上雪地胎。
发源于加拿大落基山脉的育空河浩浩荡荡,漂着大块浮冰,从东南向西北流去,最后注入白令海峽。
这条大河是北美洲第三大河流,在长达3180公里的流域,以前只有北美印弟安人居住,直到19世纪才有欧洲裔的人迁入。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称育空河为"母亲河”。
站在育空河岸边,我回想起,在我读过他的《野性的呼唤》、《热爱生命》等小说中,就是在育空河流域,多少白人和印弟安人曾在淘金热的大背景下共同谱写生命的高歌。多少年过去,小说中主要情节仍令人难忘。
育空河营地虽然供电靠柴油发电机,但仍有整洁的酒店住房,洁净的卫生间有热水,餐厅供应大碗的三文鱼、牛肉、鸡肉面,让过往的游客感到温馨。
与道顿公路相伴的是阿拉斯加原油管道, 当初修道顿公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修建和维护这条管道。
1867年,美国以720万美元从俄国人手中购买阿拉斯加,每英亩合2美分,当时的经办人美国国务卿西华德被民众斥之为“败家子”,花纳税人巨款买回一个"冰匣子"。但西华德说: 多少年后,美国人民会感谢我的,果然没有隔多少年,相继在阿拉斯发现黄金富矿和储存量巨大的石油,俄国人一定捶胸顿足后悔莫及。
怎样把石油输送到美国本土? 最经济办法一当然是用输油管道。
当地原住民,听到这消息,闻风而动,戴着防毒面罩上街游行抗议,北极是地球的金丝鸟,要保护阿拉斯这块地球上最后的净土不受污染毒害。
几番周折,尼克松政府以补偿10亿美元,划拨2千万公倾土地(阿拉斯加差不多有新疆那么大)为代价,取得了和解。
修建这条全长1300公里的输油管道,是极其艰难的。要穿越三座山脉、活跃的断层、一年三千多次频繁的地震、广袤的冻土层和定时迁徙的驯鹿和驼鹿。
十万工程师和工人湧到这里,修建7800架空支架,圆柱支架中注入液氨,加了散热叶片,避免原油的热力传到土地把永冻层融化,不但会导致管道出现沉降,还会损伤管道。
将管道置放在支架横梁而不固定,避免了频繁发生地震横向的地震波损坏。圆柱支架采用汽车避震器原理,可避免地震时纵向地震波损坏……
丰厚的薪酬,周薪1600美元,(这可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吸引了许多能工巧匠趋之若鹜,连大学教授也辞职来当电焊工。
阿拉斯加原油管道是世界上第一条从北极地区外输的原油管道。,令人震撼,真是一个奇迹!真是人类又一项伟大而艰难的创举!
走呀走,经过300多公里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阿拉斯加北极圈北纬66度33分的地标。
大家兴奋拿出手机打开指南针,截图见证旅行生涯中难忘的时刻!
端起相机,在北极圈公园的标牌下拍照留念。
证书
兹证明XXⅩ邂逅北极圈
经历冒险的生活,穿过阿拉斯加的荒野。
2018年10年10日
这是我们多年追逐的梦想!
就算走到世界的尽头,我们也要在一起!
在南极牵手的朋友,又聚在北极。
返回途中,我们虽然一直没有见到行程中介绍的可能会见到的驯鹿、驼鹿、北极狐、狼、熊、麝香牛等野生动物,但大巴还是开着四盏明亮的驼鹿灯照亮道路,以防撞到突然从树丛中冲出来的动物。阿拉斯加地广人稀,公路上车撞车、车撞人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而去年一年发生300多起车撞驼鹿的事件,驼鹿可是有一吨重的庞然大物,撞上去可是车毁鹿亡!
阿拉斯加雪撬犬拉雪撬
在前往阿拉斯加狗拉雪撬训练营的途中,导游安娜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阿拉斯加雪撬犬感人的故事,令人潸然泪下。
1925年1月,美国阿拉斯加州白令海岸的一座城市诺姆突然爆发传染病白喉,为了急需的抗白喉血清,这座只有约1400人的小城向另一座城市安克雷奇求救。
然而,当时的诺姆正面临着连日暴风雪的恶劣天气,安克雷奇的小飞机无法起飞与巡航。面对如此艰难的情况,阿拉斯加州州长决定用20个狗拉雪橇队伍运送血清。
于是,20位勇敢的雪橇夫带领着自己的队伍踏上这条挽救生命的重要征程。
由于运输线路在北纬64度附近,正值每年的极夜时间,因此大部分路程都是在黑夜中前行。在平均温度零下35度,最低温度只有零下50度的极寒天气下,有的撬夫冻掉了手指,有的撬夫到宿营地双手被冻在雪撬杆上,用温水才慢慢解冻……
第一只雪橇队伍奔跑了1125公里,只用了5天时间将宝贵的第一批救命血清送到了诺姆,其它雪撬队相继陆续到达,挽救了几百人的生命。
在雪撬犬训练营,雪撬犬兴奋地围在我们身边,不停地摇尾、狂叫,双目炯炯地注视着,好像遇到多年没有见面的好朋友一样亲热。
狗狗见到老朋友,后足站立,一双前足搭在主人前胸,嗅闻主人的脸,你怎么才来看我啊?!
阿拉斯雪撬犬是本土雪撬犬和哈士奇交配培育的优良犬。有着高雅、安静气质,对主人非常忠诚。
雪撬犬警惕、兴奋、充满活力,它们以能被选上参加奔跑为乐!
费尔班克斯的第一场雪还末下,为了体验,也为了给雪撬犬得到训练,改为旱地狗拉雪撬,撬夫用软绳连着雪撬犬的肩带,让犬队拖拽一辆带有刹车和转向功能的机车来替代雪撬。
终于,十只雪撬犬被选中,被选中的雪撬犬们很兴奋跃跃欲试,我们帮忙给狗套上肩带,落选的狗狗闷闷不乐很郁闷。
在撬夫陪伴下,我们四人一组,前面雪撬犬在林间道路上飞奔,在草地上飞奔……
要体验真正的狗拉雪撬,那就在冬天来吧,冰雪皑皑中,雪花飞溅,惊险刺激,乐趣横生,你将对抗寒能力强,适于长途奔驰吃苦耐劳的阿拉斯加雪撬犬有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