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张彦龙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踏青活动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在西周,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为礼制。据《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东郊。”先秦时,齐国有“放春三月观于野”之俗;鲁、楚也有春日出游之习。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踏青的起源,也与上巳节的出现有关。上巳节,日期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而得名。其源头可追溯到远古,即夏代之前的仍处于母系氏族的男女择偶制度,当时未有婚娶,实行的是一个氏族和另一个氏族的季节性的群婚制度。后来发展到对偶婚,进入父系社会又有了婚娶之礼,出现了父系家庭。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之后,被寒风禁锢在屋内的青年男女们迎来春天,迎来繁忙的耕种、生产生恬,同时也有了择偶相配、生育的需求。这样人们便在祭祀地神(社神)、春神求农业丰收之后,又祭祀女性的生育神兼媒神以祈求子嗣繁衍,同时男女互相择偶,歌舞欢会,然后相配。当时,踏青的古俗是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的:迎来春天、迎祭生育神、沐浴祓禊,以求多育;男女青年则求偶,要春嬉、欢会、歌舞、放纵。另外还有跳傩驱疫、求雨雩礼等活动。
故宫博物院藏有不少描绘踏青时节的画作,从这些作品中更可直观感受到古时踏青的趣味。
其中,展子虔绘《游春图》卷描绘的是郊外山水之间人们踏青赏玩的远景画面,画中春风吹起水波粼粼,湖中舟船缓行,两岸碧山桃杏,人们或相逐前进,或骑马流连,风光绝妙,令人不觉心游神往。
另清代陈枚绘《月曼清游图》册描绘了宫廷嫔妃们于十二个月中的游乐场景,其中第二幅为二月行乐之景,聚焦于春游一角—高架秋千。
一女子立于秋千之上,自在摆荡,仿佛在掠空而过之时荡起了身旁盛开的绿杨红杏所带之清香,其他女子衣着明丽,聚于不远处,或立或坐,赏景谈笑,春意融融。
清明诗词会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许多与清明节相关的诗句。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清明夜》
白居易〔唐代〕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
清明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青石的台阶,红色的栏杆这里是刺史的府宅。
独自在回旋的走廊走走停停,听着远处弦管乐声默默欣赏着院中盛开的花。
节气探索
清明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真正的春季.但此期间的天气,南方与北方好似两重天,北方干燥少雨,南方湿润多雨.什么清明时节,我国南方常会出现“雨纷纷”的天气呢?
原因有三:清明期间太阳直射点将由北纬5度57分移到11度32分,北半球的日照明显增强.此时位于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也加强西伸,西南风开始增大,把海洋上的暖湿空气输送到我国江南一带.清明时节,北方的冷空气还有一定的残余势力,随着冷空气的南下,与长江流域的暖湿气流发生交汇,产生降水,势力相当时,形成的锋区在这一地带来回摆动,雨区也随之就地徘徊.清明时期,因暖湿气流还没有达到强盛期,雨带中即便出现的强对流天气系统也没有夏季那么强烈,故雨区中的暴雨中心相对少,短时间的雨量不很集中,多以连续性降水为主,因而“清明时节雨纷纷”,细雨蒙蒙,也就成了南方4月特有的天气现象.
清明三候
清明三候分别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一候,桐始华;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或许,在古人心中,白桐花开的日子稍微迟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时,所以才以此作为清明节到来的标志。
二候,田鼠化为鹌;鹌,是指鹌鹑类的小鸟。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此语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可见,春日里的草长莺飞之景象,是顺应了大自然的变化。
三候,虹始见;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节令植物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时节,多种植物展现出勃勃生机,其中一些重要的节令植物包括。
鼠曲草
又名清明草、棉絮头草、佛耳草等,是清明时节盛产的一种常见野菜,也是制作传统节日食品——清明粿的主要原料之一。此草多见于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在春天清明前后,田野、路边、山坡处处可见其身影。鼠曲草的嫩苗和新叶呈灰绿色,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细绒毛,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气。
而在饮食文化上,民间习惯于采集清明时节新鲜的鼠曲草,经过清洗、焯水、揉搓等一系列工序后,将其打成糊状,然后与其他食材混合制作成青翠欲滴的清明粿或其他糕点,口感柔软,清香宜人,是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时令美食。
荠菜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田野间的荠菜迎来了最佳的采食期。此时的荠菜经历了冬日严寒的洗礼,春季蓬勃生长,叶片鲜嫩且营养含量极高。
荠菜作为一种季节限定的野生蔬菜,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在这个时段,荠菜的口感细腻滑嫩,略带一丝淡淡的甜味,既没有苦涩,也没有过于浓烈的土腥气,因此非常适合做成各式各样的美食。
在食用方式上,荠菜的灵活性极高,既可以洗净切碎后直接凉拌,充分展现其天然的清新口感;又可以将其剁碎混入肉馅,制成美味可口的荠菜饺子或包子;此外,荠菜还可以加入鸡汤或排骨汤中熬煮,增添汤品的醇厚滋味。
蕨菜
清明前后是蕨菜最鲜嫩的时候,尤其在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更为普遍。蕨菜嫩茎叶在早春时分破土而出,色泽鲜绿,质地脆嫩,具有独特的口感和清香,营养价值较高。
清明时节正是蕨菜的最佳采食期,人们常常在此时采摘新鲜的蕨菜尖部进行烹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鲜蕨菜含有一定量的原蕨苷,生食或加工不当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食用前必须经过彻底的热水焯烫,以去除大部分有害物质,随后方可进行凉拌、炒食或炖汤等各种烹饪方式,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许多地方,蕨菜甚至被视为“山珍”,深受人们喜爱。
文明祭扫
清明节人们通过扫墓、献花、烧香等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同时,这也是家族成员之间感情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让自己与祖先保持联系,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和力量。此外,清明节祭扫还涵盖了尊重祖先、传承孝道、历史渊源、墓地管理与环境保护等深层次文化意义。
清明节主要的祭祀方式包括:
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到祖坟前扫除杂草,献上鲜花果品,烧香拜祭,表达对亡者的怀念和敬仰。
踏青:清明时节,春色正浓,万物复苏,人们喜欢结伴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
插柳:人们折下柳条,可以拿在手中把玩,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认为柳枝能辟邪保平安。
荡秋千:清明节的一种娱乐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培养勇气。
蹴鞠: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
植树祭扫:通过植树寄托哀思,在树上挂上追思卡缅怀故人。培一锹黄土,扫一扫尘埃,栽种下的是浓浓的思念之情。
网上祭祀:作为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网上祭祀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祀方式,这种形式也在被许多人接受和采纳。
以上方式体现了清明节祭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传统的扫墓、踏青等习俗,也有现代的创新方式如网上祭祀和植树祭扫等,共同构成了清明节的独特文化内涵。
清明节祭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传统祭祀方式落后。许多人仍坚持老旧的祭祀思想,比如“大家族式”扫墓和燃烧冥币、燃放烟花爆竹等不健康的祭祀方式。这些做法不仅对环境保护造成压力,还可能引发山火。
食品安全问题。清明节期间,一些副食品店、水果店销售清明果等食品,但可能缺乏必要的制作和销售资质,且线上销售监管困难。
组团踏青人员聚集。随着天气转暖和疫情得到控制,一些旅游景点恢复开放,但境外输入性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大规模出游存在传播风险。
交通安全风险。清明节期间,人们在祭扫和春游过程中的交通安全风险增加,特别是在雨天或恶劣天气条件下。
火灾风险。清明节期间扫墓容易引发火灾,尤其是农村地区,每年都有因扫墓而引发的火灾案例。
迷信观念根深蒂固。一些老人坚持传统观念,认为不烧纸钱、不在墓前祭拜就是不敬仰祖先、不孝顺祖宗。
出行困难。假期集中出行可能导致交通拥堵,特别是对于回乡探亲的安排来说,时间安排紧张。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推广文明祭祀方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合理安排假期和交通组织等。
文明祭祀 安全祭扫
倡导文明祭祀树立和谐健康,文明时尚社会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