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勋强
碧云天,黄叶地。
天地间,秋色绮丽如画,弥漫着温和飒爽之气。豫北大地,历春夏滋养,沐秋日暖阳,绚烂而悠然,丰腴且饱满,温润苍遒,浸透着生命的厚重与仪式感。
秋阳高照,和风送爽,在清丰漫步而行,悦赏孝乡秋色。恰遇簇簇菊花盛开,或红艳似火,或莹白如玉,或灿若黄金,傲霜吐蕊,竞相绽放,宛如天地间晕染出的一片五彩霞光,俨然一幅烂漫明艳的瑰丽画卷。
观菊来瑞鹤,绕膝戏玄孙。
几位老人在花池前休憩观赏,目光出神,怡然自得。一群孩童在花草树丛间穿梭、嬉戏,引来笑声朗朗。此番良景,极尽温馨祥和之美,驻足片刻,心定神静,忽醒重阳节已悄然而至。
多年前,遥登高处,方知山河远阔。
待归来,时光未老,更觉岁月如歌。
又遇重阳,最忆重阳!
(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我生于中原腹地,长于仓颉故里,风土吉壤之地,古谓昌乐,现称南乐。
萃五千年璀璨文明,汇新时代人文风骨。南乐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昔字圣仓颉故里,唐高僧一行故乡,历史文化厚重,人文情怀浓郁,名胜古迹遍布,可谓沃野平壤,茫茫乐土。
少时家庭贫困,然求学上进之心未敢懈怠,尤爱读书、访古。有暇,常拜谒南乐文庙,瞻仰仓颉陵园,受先人思想洗礼,得厚重文脉熏陶,家乡风土人情,熟稔于心。工作后,辗转濮阳南乐两地,亲朋好友,乡音相闻,可谓生于斯长于斯,适逢重阳,感怀于斯。
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
重阳节,系农历九月初九,“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亦有万象更新之意。从历史长河一路走来,重阳节习俗经历沧海桑田,承载着世事变迁,积淀了宏大的思想内涵,延续了百代千秋虔诚的生命正道。
经考证,重阳习俗起始于上古,文字记录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先人在秋季举行丰收祭天、祭祖活动,以谢天帝、祖先恩德,便是重阳节原始形式。
及至汉代,《西京杂记》中有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最早记录。而“重阳节”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魏晋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此后,宫廷、民间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一起庆祝重阳节。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的记载。明朝皇室对重阳节十分重视,重阳当日,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至清朝,重阳风俗盛行,人们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有“解除凶秽,以招吉祥”的寓意。
厚重的历史文脉需要挖掘和颂扬,方能彰显风采;瑰丽的传统文化需要积淀与传承,才能源远流长。
两千余年传承演变,重阳节被赋予了多元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注入了深沉的情感寄托、承载着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当今,国家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登高赏秋、饮宴团聚、游子怀乡、感恩敬老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主题。
(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人生,总在不停地行走、攀登、追寻,这场坚毅而笃定的跋涉之旅,让我们的生命之峰,时而绵延万里、时而湍流低谷、时而巍峨高耸。终有秋高气爽,风轻云淡,待举目回望,来路山花烂漫,耳畔总会想起熟悉的乡音,那是故乡与亲人,在远方最亲切的呼唤。
三十余年前,我独自离开家乡,到相邻的安阳市求学。时交通不便,安阳南乐相距近一百公里,每学期来回奔波一次,期间鲜少回家。或学习之余,或夜深人静,思乡念亲之情常漫上心头。师长的教诲,父母的期盼,萦绕成故土的羁绊,惟有奋笔疾书,勤学苦读,方不负那份沉甸甸的厚望。
唯慎思可以静心,唯登高可以远志。
自幼生活在中原腹地,田畈沃野一马平川,故乡的一脉风土,有人、有水、有文、有情,却单单少山,也少了那份“一览众山小”的体验,却多了一份“会当凌绝顶”的执念。
彼年,同是重阳前夕,与几位同窗好友相约,拂晓从学校出发,辗转前往林州,同登太行山,共游大峡谷,在寥廓秋风中,登山临水,观长天秋色、大好山川。
犹记,吾众自山麓登攀,于茫茫群山之中,踏山间小道,涉山溪乱石,蜿蜒而上,沿途虽荆棘丛生,却能见重峦叠嶂,偶遇鸟啼花香,不时有阵阵泉水叮咚之声入耳。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天地苍茫,弥漫着一丝岁月沧桑之气。一路纵古论今,畅谈人生,不觉疲惫。
于群山之中小憩,语及重阳将至,众人皆感念家乡故旧,忧虑时光如梭、前途未卜,不禁触景生情,不约而同诵读起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谈笑间,激起竞攀之心,待疾步登至山巅,俯瞰众山,不觉豪情陡起、壮志满怀。
时光倏忽而过,数年后,再临太行山,曾经的意气风发,早已消失于茫茫山涧,信步而登,却多了几份平和、沉着、稳重,唯有那份最初的激情执念,有始无终,自是难忘。
而后,又过许久,才幡然所悟,吾辈童年、青年、中年,乃至一生一世,都在故乡原野中奔跑,在跋山涉水中求索,或沉思中感悟,或磨砺中笃行,而时光如梭,三十余年俱往矣,唯有淡淡乡愁与年少初心,是抚慰灵魂最好的滋养。
(三)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多年前,往来南乐老家,每途径清丰县城,至老汽车站,目光总被清丰亭攫住,透过晃动的车窗,凝望张清丰石像,顷刻间,时光仿佛跨越了一千四百余年,一个体型消瘦,布衣褴褛,但目光澄澈、神情坚定的身影,浮现眼前。一介布衣,名传千载,不由地,一股崇敬之情从心底泛起,久久无法平静。
岁月如梭,韶华易逝,蓦然回首间,生命的年轮已然在知命之年的路途上踽踽前行,但那份厚植心头的情愫,无时无刻不在告诫自己,要知感恩、懂敬老、奉孝亲、行孝道。然,物是人非,父母仙逝多年,虽寒泉之思重如山,望云之情深似海,奉养双亲已成惘然,只可追远慎终,每每至于此,心头陡然一紧,不禁潸然泪下,掩面而泣。
山川冉冉,岁月骎骎,一年又一年,人生路,时时处处,总也放不下,从此,生命中有了缺失感,需要一种温暖的慰藉,时刻填补内心的缺憾。这些年,每遇嘈杂烦恼,每至夜阑人静,便会听到母亲呼我乳名的声音,想起父亲骑车送我上学的画面……偶有闲暇,便随心漫步,才能稍抒郁郁。
趁着宜人秋色,来到中华孝道文化园,放眼望去,两千余亩的文化园落英缤纷,层林尽染,宛如一幅色彩绚丽的锦绣画卷缓缓铺展,似缎似锦,又如绣如绸。当我驻足在张清丰雕像前,当我仰首在舜帝铜像旁,当我徜徉在孝道文化博物馆,当我漫步在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间,或感怀或激动,或向往或憧憬,思接千载,不由心潮澎湃。
恰逢尊崇孝道的时代,正值奉行敬老的年华。
许是机缘巧合,更是命中注定,三年前的初冬,我幸迁清丰县工作,与这神交已久的孝道之乡结下了不解之缘。
千余年前,张清丰头炉烧饼敬娘亲的故事声名远播,口吮脓血解母痛的深情感动乡里,累召不仕孝道情怀惊动朝野。唐大历七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以县境有隋张清丰孝子门阙,表奏朝廷钦定以“清丰”之名为县名,延续至今。
清光绪年间,清丰刘怀仁替兄孝敬双亲,抚养侄子刘永之成家立业;刘永之成年后,远赴新疆寻父,后携父尸骨回归故乡,演绎了“万里归亲”壮举;叔侄二人至情至孝,一时传为美谈,北京中南海“仪銮殿”更名“怀仁堂”以资褒奖。
追古抚今,我突然醒悟,清丰的孝道传承与重阳节文化习俗,悄然间完美契合,这是一种休戚与共的深度关联,是一次萃取升华,更是一次赓续传承。也让我懂得,用孝道书写的历史,最能触动世人的心弦,最能涤荡世人的心灵,同样,用感恩铸就的情怀,最能启迪世人的思想,最能培养世人的品格。
(四)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岁往月来,又复九月九。时过境迁,唯那份经年感念,常驻心间,像一团火光,不动声色,却从春天到秋天,从童年到中年,从故乡到他乡,一次次温暖了原本苍凉的岁月,也温暖了种种过往。那些故土旧情、前尘往事交织在一起,让我更加懂得人生的真谛,有了前行的动力。
清丰,秋意正浓,秋韵正长。当孝道文化与敬老传统不期而遇,重阳佳节,更能激荡起内心的涟漪浪花,感恩敬老的美德,也将在人文长河中延绵不断,奔流不息。
人生漫漫,一次次纪念、缅怀、祈愿,寄予重阳,而一生中最美好的光景与回忆,仍停留在被秋色丰盈的故乡。
这,是一种生命的印记,镌刻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2023年重阳前夕,于清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