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时光深处的眷恋

创建于02-09
阅读 3665

文/赵勋强


新春来兮,一元复始;旧岁去矣,万象更新。

腊八节过后,春意悄然萌发,年味愈浓,欢乐的气息亦氤氲而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气洋洋,老老少少眉笑颜开,处处洋溢着祥和幸福的景象。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古往今来,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和憧憬愿望,蕴含着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与修为涵养。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豫北大地上的新年,热闹而喜庆,温暖且隆重,年味里弥漫亲情,追忆中充满向往,宛如一场声势浩大的年关大戏,在烟火缭绕的气息中,演绎着人间温情故事。

在故乡,春节,是一场冬去春来的盛会,是一次合家团圆的欢聚,更是一回举首戴目的期许。

回念往昔岁月,经年旧事归于尽;而今辞旧迎新,天地乾坤气象和。

(一)

龙翱华夏贺新年,春满人间展笑颜。 

年,谷熟也。一千九百余年前,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道。

引古证今,古人过年,最早是庆祝丰收,表达年景好、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后加入祭天祭祖、驱除鬼神等活动,成为民间特有的文化习俗。

在漶漫的岁月中,春节的演变,繁绪而复杂,漫长且珍贵。

两千余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里写道: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段描写周朝习俗的文字,记录了丰收欢庆的情景——九月霜降,天气开始转冷,十月就要打扫谷场,人们准备好美酒与羔羊,一起到庙堂上举杯欢庆,祝福主人万寿无疆。

经考证,周朝时期,古人过年的习俗,约为农历十一月初。时光如梭,又经历了数百年,至秦朝时,采用《颛顼历》,将农历十月定为正月,过年时间更早了。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把正月初一作为“年日”,年节自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每逢这天,举国上下,天南海北,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此后,人们就把每年正月初一,看做一岁之首、一年之始,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球华人最盛大的节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唤醒了新文化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思潮,此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即农历新年,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

自此,春节正式登上中国文化舞台,成为合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日子,其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积淀了厚重的人文情怀,后经世事变迁,在传承发展中,时间范畴定为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这段举国欢庆的节日,是中华儿女植入血脉的情结,是民族文化积淀的精髓,还是厚重历史的情感表达,更是璀璨文化的理性展示,蕴含着道不尽的风情,诠释着讲不完的故事。

而关于年的故事,儿时在老家,就时常听祖辈讲起。传说,古时候有种怪兽叫做年,长相狰狞,性情凶猛,每到大年三十都会肆虐人间,罪恶滔天,无恶不作。每到这一天,老百姓胆颤心惊,大门紧锁,谁也不敢出门。直到有天,一位老神仙降临,传授人民驱赶年的本领,用穿戴红色、点燃火光和燃放鞭炮等方法,驱赶年兽。直到现在,家家户户每到春节,都会穿红新衣、贴大红年画、贴红纸、放爆竹……

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在我国各地还有其它年的传说,一直传承至今。无论内容如何,都传递一个朴素的认知:过年,过的是习俗,品的是年味,而年味的核心则是家的味道。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时代不断变幻,不变的是对“年”的感情,对阖家团圆的希冀,对幸福美好的企盼,对家国情怀的凝聚……

(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九百余年前,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辞旧迎新的新春之际,写下这首传承近千年的诗篇《元日》。伴着阵阵爆竹声中,旧年悄然离去。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新年,人们畅饮着屠苏酒。旭日缓缓升起,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忙着更换新桃符。

春节的文化习俗根深蒂固,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延续了几千年,时至今日,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受地域限制或文化背景影响,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大同小异,相去无几。

沧桑的文化底蕴,厚重而灵动。璀璨的文化习俗,古朴且秀美。

吾乡,豫北南乐,位中原腹地,西衔黄河故道,东望中岳泰山,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文化习俗源远流长,人文情怀博大精深。既富岁月的倥偬与漫长,又具时光的沉淀与变迁。或许是耳濡目染,或许是根深蒂固,近些年,对春节过年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源自儿时父辈的言传身教,来自故乡年味的魂牵梦绕。

温粥迎年味,时光暖人间。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记忆中,天寒地冻或者漫天飞雪的时候,手里捧着一碗母亲熬制的热气腾腾的米粥,而后细嚼慢咽,忽感一谷一粟,一粥一餐,浓缩着父辈爱的味道,展望着春节新春的期盼。

从腊八开始,故乡的年味一天比一天浓了,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序幕正式拉开。父老乡亲开始准备年货,乡镇的集市也热闹起来。儿时,家境虽不富裕,却喜欢和父母赶集,尽管集市的物质相对比较匮乏,却处处弥漫着乡土气息。那时候,父母有时省下些钱,从集市上带点好吃的,像水煎包、炸糖糕什么的,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他们脸上洋溢满足的笑容。长大后,回忆往事,方知时光不在,而那些温暖的画面,时常在脑海盘旋,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一代人的精神追溯,一代人的情感回归,在春节得到最好的诠释,而那些具有仪式感的传统习俗,在我们心中承载着太多的美好。犹如,蒸馒头、办年货、贴春联、团圆饭、压岁钱、拜年、拜神祭祖、燃放烟花爆竹等等,这些习俗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后,成为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今时今日,春节习俗秉承的责任与使命,不仅是对历史习俗的发掘、萃取和提炼,也是对新时代文化的传承、集成和张扬。

如今,春节热像一团火,早已点亮了全球中国红。随着海外华人的增多,以及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国春节也在世界越来越“流行”。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有力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三)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

新年的气象,是中华民族厚重而深邃的文化记忆。这文化记忆历史悠久赓续千年,关乎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让后人恭敬不已。

吾自幼在豫北乡间长大,对故乡的风物民俗熟稔于心,年末隆冬时节,常翘首期待新年的到来。而随着年龄增长,这份久违的期盼愈发强烈,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那些消失在时光里的日子。记忆中,吃过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一家人相对而坐,围在煤火台前,诉说着一年的种种经历,听着窗外零星的鞭炮声,守候着一年悄然流逝的时光。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在一次次回望中,离开故乡,外出求学,春节回家过年成为生命的渴求。每至年关,与身居他乡的游子一样,无论回家的路有多远,回家的路有多长,都阻挡不了回家的脚步。

亘古以来,家,始终是我们生命的起源和灵魂的归宿,回家不仅是跨越山河的归途,更像是一次与往事的一次重逢,在故乡,终究有份沉甸甸的牵挂,时刻引领我们回家,我们的初心和根脉,都在那里。

家,是生命启程的车站,家,是人生出发的驿站,家,是家人停靠的港湾;家,凝聚了一生最浓厚情感,积攒了一生的匆匆的光阴,家,没有孤独在外的轰轰烈烈,却有闹市久违的平淡幸福。

万家团圆,天伦共叙。近些年,每至春节前后,常回南乐老家,寒风冷冽的日子,推开尘封许久的大门,望着荒芜的院落,在空旷冷清的房屋前静默,不由想起多年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年月,一家人开开心心过年的日子。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虽不殷实,全家人欢聚在一起,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走亲戚,高高兴兴,欢欢喜喜,每天过得充实且满足。昔时,源自内心真切的幸福感,如一坛深藏经年的老酒,历经时光发酵,愈发醇美甘冽,久久无法忘却。

然,树欲静而风不止,父母驾鹤西去多年,老屋灶台犹在,院落犹在,春节的欢笑依稀耳闻,只是时过境迁,已物是人非,偌大的院子寂寥冷清,之前的温馨和睦,曾经的其乐融融,往昔的绕膝之欢,早已消逝地无影无踪。

千里归家,世代同堂。我想,人生之所以圆满美好,在于生命的血脉里流动着世代延续的亲情,在于过往的时光中留存着父辈无私的馈赠,这些平凡且伟大的诠释,让我懂的生命的恩泽与亲情的厚重,无以言表,却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余年少时,受父辈耳濡目染,经忠孝文化熏陶,又扎根孝道之乡清丰工作多年,常以孝老爱亲省吾身,不仅铭记懂孝传孝,而且践行弘孝行孝。而今,孝思不匮,子欲孝而亲不待,无法奉扇席温枕之情,无力献冬温夏清之意,每至于此,阵阵酸楚涌上心头,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顺着脸颊悄然滑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逢春节临近,常追思慎远,缅怀双亲,感念如此迫近,却又何等遥远,这怅然若失的精神寄托,时刻提醒着我,曾经的温暖与情感从未消逝,只是封存在记忆深处,等待我们一次次回望追忆。

(四)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

今日正是除夕,明晨就是甲辰龙年。人间烟火,一岁将尽。感叹岁月静好的同时,又迎来一年的四季更迭。过往的种种已消失在岁月长河中,崭新的未来正一步步靠近。

忽而顿悟,生命也许在流离失所的百转千回中,伴着时间的流逝不断蜕变成长,面对时光的漶漫,我们束手无策,无法挽回逝去的时光,只能一次次背井离乡之后,一次次辗转重回原乡,试图寻找那些时过境迁的经历,追忆故乡草木田畈,缅怀亲人的音容笑貌。

春节,无非是时光深处的眷恋。而过年回家,其实就是回到故乡的怀抱,做一个奔跑的孩子,不断地寻找,不停地回忆,不休地呼唤。人潮汹涌,归心似箭,无论走多远,回家团圆都是最深的执念,都是奔向团圆的驰骋。

窗外,冬雪尚融,爆竹声正此起彼伏。不由地,耳畔响起那首熟悉的旋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农历癸卯年,除夕夜(2024.2.9)

阅读 366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