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人的焦虑已经渐渐传递到了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化身成为虎妈狼爸,要么采取棍棒教育,要么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大量关于熊孩子写作业的段子,比如“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等等。一时间,陪孩子写作业甚至成了一道可怕的“送命题”。
其实,这些问题有个专业术语,叫做“踹饮料自动售货机效应”。也就是当我们把钱塞进自动售货机里,却不出来饮料的时候,我们就会又踢又打,指望机器能够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把饮料送出来,但往往只是想想!
那么有没有一种好方法,可以让孩子听话、家长省心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面管教》文章中,就会告诉你,怎样培养懂得自律、合作、有责任感的孩子。
这种方法与书同名叫做“正面管教”。所谓的“正面管教”,就是让孩子自愿自觉地遵守他们自己提出的建议,学会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为自己的想法负责,还能让孩子学会尊重和关心别人,遇到问题主动思考如何解决,等等。
具体怎么做呢?从今天开始,我就从惩罚、纠错、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和鼓励这四个方面来为你进行详细的解读。
这一节,我们先来聊一聊,怎样从后果出发,对孩子实施惩罚。
01
你的惩罚方式可能已经违背初衷了
通常来说,管教孩子的时候,大多就是孩子已经造成了一些让家长头疼不已的后果,比如不按时吃饭结果为了避免上学迟到就饿着肚子,写作业的时候总是写的歪歪扭扭,还磨磨蹭蹭的,等等。这是孩子不当行为造成的后果,也是家长们暴跳如雷的起点。因此,我们首先从后果出发,从孩子的心理、惩罚的方法以及惩罚的效果三个方面,来看看怎样正确地“惩罚”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会说:“你要是不吃饭,饿了可别怪我。”“你要是不好好写作业,考试考不好可别怪我。”“你现在还不上床睡觉,明天一大早起不来可别怪我。”这里的饿了、考不好、起不来,都是后果。一般来说,父母如果这样说了,孩子照样不听话,那么父母可能就会通过各种惩罚来让孩子长记性。比如不给孩子饭吃,揍他一顿,或者第二天早晨故意不叫醒他,叫他尝尝犯错的后果。很多人认为,孩子之所以屡教不改,是因为惩罚没有严厉到使孩子想从中吸取教训的程度。所以他们会更加严厉地惩罚孩子。而孩子也总会找到更聪明的方法来和家长周旋。直到孩子长到十几岁以后,以离家出走、怀孕、吸毒或者其它极端伤害的行为来彻底反叛时,家长这才如梦方醒。
一般来说,孩子在接受惩罚时,大多会产生两种心理。
第一种就是害怕心理。这些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坏孩子或者没用,更多的时候是出于恐惧和害怕,而不是因为有了对与错的概念,才决定不再做那些让自己受到惩罚的事情。于是,这些孩子会成为“讨好者”,虽然内心深处认定自己不够好,但还是总想要证明自己还有可取之处。
另一种心理就是报复心理。这些孩子受到惩罚的时候,不会把心思集中在导致自己受到惩罚的行为上,而会觉得不公平,你那是在以大欺小,感到自己很屈辱,甚至对你产生怨恨,并且琢磨着,下次怎么做才能不会被你抓住把柄。当你发现孩子欺骗你的时候,你会变本加厉地惩罚孩子,而孩子呢,又会找到更聪明的方法来扯平,这样循环往复,你们之间就永远在斗智斗勇——这就违背了你惩罚的初衷。
任何一个与孩子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惩罚会暂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因此,大人们可能认为自己赢得了管教孩子的多场战斗,其实孩子们内心对惩罚怀有敌意,不但拒绝配合,还会找机会扯平、挖空心思不被抓到或者由于恐惧俯首帖耳。而这些行为并不是我们家长所想要的。因此,我们在采取惩罚措施之前,必须明白对孩子来说是什么会起作用。如果一味地志在必赢,那就会迫使孩子成为输家,走向教育的反面。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孩子犯错,难道就不能惩罚了吗?当然不是。我们惩罚孩子,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能避免这种错误行为,养成一个长期的良好习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答案就是从后果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惩罚措施。
02
让孩子自己承担“自然后果”
作者认为,孩子行为的后果有两种,分别是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不同的结果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教育引导。
我们先来看自然后果。所谓的自然后果,就是指自然而然发生的事儿,比如到点儿了不吃饭就会饿肚子,下雨不打伞会被淋感冒等等,都属于自然后果。应该怎样针对自然后果采取措施呢?方法就是“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
举个例子。你家孩子记性不好,对你特别依赖,每天上学之前,你都要一遍遍提醒他,作业都带了吗?红领巾系好了吗?带水壶了吗?如果哪一天你没提醒他,他就会丢三落四,不是忘了带作业,就是忘了带水。忘记带这些东西,会出现什么样的自然后果?很简单,如果他忘记带作业,老师会罚他抄课文;如果他没系红领巾,被查到会给班级扣分,也会让他很丢脸;如果他忘记带水壶,那么他一整天都会口渴没水喝。
这时,你要做的不是在孩子丢三落四的时候,立刻去补救,而是应该告诉孩子,你自己想办法解决,爸爸妈妈不会给你送。这样在经历了被惩罚或口渴之后,他自己就会明白丢三落四的后果,那么以后上学之前他都会提醒自己,并且学习自己处理问题了。
让自然后果惩罚孩子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家长往往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根据自然后果来借题发挥,比如说“早就告诉你不能吃太多冰棍儿,你看拉肚子了吧?活该!”“让你多穿衣服你不听,果然感冒了吧,自找的!”
殊不知,这种做法反而起到了反作用。你想啊,孩子在经历了自然后果之后,本来已经得到了教训,他会在心里琢磨着“下次不能再这样了。”可是这个时候,你突然来了一句讽刺的话,让孩子觉非常丢脸,结果他就只顾着让自己避免尴尬了,反而忘了如何从自然后果中进行反思。
当自然后果出现后,你最好不要去介入,让孩子自己学习和思考就足够了。如果一定要介入,那么也只是和孩子建立共情,比如你可以这样说:“我敢打赌,拉肚子的滋味儿肯定特别不好受,我们下次不要再吃这么多冰棍了。好不好?”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你理解了他,而不是在看他的笑话,他就不会对你有所抵触。
03
因势利导的“逻辑后果”
用自然后果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用那些后果不是很严重的问题来教育孩子。否则,如果孩子在马路上乱跑,你直接把他扔在马路中间不管,那么就有可能被车撞到;如果孩子爱跟别人打架,如果你不去劝阻,有可能惹出更大的麻烦。当这些情况出现时,肯定不能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这时候就需要用逻辑后果来惩罚孩子。
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需要他人的参与,来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所谓的逻辑后果,是指当规则被打破时,你对孩子施加的一种纪律措施。打个比方,孩子明知道在家里不能踢足球,可还是踢了,结果打碎了窗户玻璃,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逻辑后果的方法来惩罚他,比如从他的零用钱里扣除安装玻璃的费用,或者让他做一个月的家务来作为交换,等等。简单来说,逻辑后果就是要给孩子提供选择,并且把各种选择的后果告诉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应该接受哪种惩罚。
从图库选择图片
那么,用逻辑后果惩罚孩子,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作者曾经一直唠叨孩子们,要在早上穿好衣服,但是没啥效果。于是他组织召开了家庭会议,一致决定早饭时间定在八点到八点半,任何人如果到时候没有穿好衣服、没有做好吃早饭的准备,就必须顶到午饭时间才可以吃。由于孩子们参与了规则的制定,他们在头几个星期也都很热切地积极配合。7岁的孩子甚至睡觉以前把衣服摆好,以便于早晨可以很快穿起衣服。后来,虽然有孩子想要打破这个规则,但在作者的坚持下,孩子还是坚持了原则,接受了不吃早饭的惩罚。
由此可见,虽然逻辑后果包含惩罚的内容,但是这种方法和单纯的惩罚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在于逻辑后果的四个特征,分别是相关、尊重、合理和预先告知。相关的意思就是后果必须是和孩子的行为密切关联的;尊重是说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者痛苦,必须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和善而坚定地来做;合理就是说家长不能借题发挥,无论从孩子还是大人的角度来看,采取的行为和措施都是合理的;预先告知就是提前让孩子知道,如果做出了某个选择,会出现什么后果。如果没有预先告诉孩子,那么孩子很容易就会把逻辑后果理解成惩罚。这四个特征必须同时存在,才能叫做逻辑后果。
总的来说,正确的逻辑后果,就是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明白行为带来的后果,然后自己提出解决的方法。总的来说,逻辑后果就是要引导孩子进行思考,从而转移孩子的行为,这也是逻辑后果最大的效用。
当然,无论是自然后果还是逻辑后果,都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惩罚的效果。相比于隔三差五地犯错,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问题,从而达到惩罚的长期效果。
要达到长期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一个公式:特权=责任;缺乏责任就等于丧失特权。很多家长嘴边都会挂着这样的口头禅:我已经告诉过你一百遍了!其实,我们需要认识到,说一百遍是没有用的,“打一巴掌揉三揉”也是没用的,只有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孩子才能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孩子乱丢玩具的问题,就要让孩子知道,拥有玩具是一种特权,与特权相伴的责任就是照料好玩具。
为了让这个理念深入孩子内心,就可以使用逻辑后果的方法让孩子明白自己行为的后果,用自然后果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决定做什么,从而培养孩子敢于负责的心态,从而达到正面管教孩子的长期效果。
总结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总结一下,当你惩罚孩子的时候,需要考虑孩子接受惩罚时的心理状态,并根据错误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自然后果或逻辑后果,从建立长期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懂得责任的重要性,学会自己思考,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