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课题实验课

大力老师
创建于04-03
阅读 36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3月25日下午,陈畅老师在大会议室上执教语文课——《老王》。全体语文老师全程参与听课。

     《⽼王》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本单元都是以“凡人小事”为主题,表现普通⼈的爱。《⽼王》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篇散⽂,作者杨绛⽤平淡如⽔的语⾔给我们介绍了⽼王的⾝世和她与⽼王交往的⼏个⽣活⽚段,以及⽼王死后她的愧怍⼼理,集中刻画了⽼王这个⼈物形象。虽然⽂章中所记叙的事情琐碎,但⽼王的苦与善充溢在字⾥⾏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关爱和尊重,体现了作者平等的观念和⼈道主义精神。同时,文章也提出了⼀个引⼈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道主义精神来关⼼不幸者。因此,这篇文章适合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本节课,陈畅老师以文章主旨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为核心设置问题,并由此提炼出三个关键词“不幸者”“幸运的人”“愧怍”分别切入,开启文本探究。

     

        陈老师先从“不幸者”说起,通过前4个自然段对人物老王的分析,带领学生了解老王的生活现状及性格特征,接下来从老王与作者一家的交往探究,特别是“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给我们一家”的详写事例,更立体的还原出老王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领悟到这个“不幸者”身上具有的高贵品质。

        接着从“愧怍”一词切入,转入到作者对老王的“情感评价变化”,透过作者字里行间的平实描写,明显感觉到作者杨绛对老王由:不老实(俯视)——同情——最老实(平视)——笑(感动)——愧怍(敬意),这样一个依次渐变的过程,尤其是结尾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反省自问,耐人寻味!

        最后聚焦在“幸运的人”这个词的探究上,为了进一步深层次的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适时链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让学生知晓那时那地的杨绛先生也正经历着人生的暴风骤雨、自身难保,却依然身陷淤泥而不染保持着善良和友爱待人接物,更显珍贵。

        陈老师以“扣词品析”的方法,引导析人物之“苦”,悟人物之“善”,读作者的“愧怍”之情,让学生体会到了一位底层劳动人民在苦难的挣扎中展现的善良与淳朴,也让学生看到了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与道德良知,以向上向善的学习之态,启发学生获取新知。陈畅这节课契合新课标理念,既重视知识的迁移又注重学法的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陈老师这节课非常注重对同学们德育渗透,在情感得到升华之后,适时地拓展延伸,引起学生反思,进而关注生活、关爱他人,能够使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很好的统一。例如,陈老师在文本拓展中,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几张照片,有三轮车链条被城管人员剪断在角落哭泣的卖红薯的老人,有四个相依为命的盲人家庭,以及即使身患残疾仍然自食其力的修车叔叔。她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社会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像老王这样的不幸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陈老师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所以“愧怍”的不仅仅是作者,应该是社会中千千万万的人。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研之弥深。此次实验课不仅是一次教学展示,更是一次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交流,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此次实验课活动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撰写:彭晓莉

摄影:彭晓莉

一审:陈畅

二审:陈锦才

阅读 36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