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让孩子效仿“孔融让梨”、父母过度担心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作为家长我们应当如何做呢?
3月31日,文幼大一班围绕这两个话题开展线上交流读书会。
孔融让梨的故事,自古以来被奉为谦让与尊重的典范。然而,当我们从现代教育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时,不禁要对其提出质疑。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远比单纯的谦让教育来得更为重要。
1.你赞同“孔融让梨”的行为吗?为什么?
2.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希望孩子有“让梨”的行为?
接下来我们围绕此话题展开了讨论。
不压抑天性,给孩子一定的决定权。孔融让梨是一种谦让的礼仪,更是一种懂得分享的态度,这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心的谦让,个人感觉这不是"让与不让"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孩子的选择是出于自己的本心,真心地谦让,而不是被人为强制的,家长应该做的是引导或教育,而不是强硬的让或不让。在孩子学习、生活、成长中,我们家长应多多鼓励孩子自我思考,可以在孩子为难的时候帮助她分析不同决定可能产生的利弊得失,并让他自己权衡判断,这样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与独立价值观;否则事事包办,处处指令,时间久了,孩子容易出现思维依赖,有的个性强的孩子甚至会出现逆反。总希望他能是大方的可以和他人分享的,如果他不肯我还会觉得他小气,甚至觉得他是不懂事的,现在才发现不懂事的是我们自己。她的不愿意才是符合正常发展规律的,我想以后应该少以她成熟懂事为标准,而是应该多关心她的身心发展规律,给他充足时间成长,静待花开。我希望孩子能在不是很违背自己意愿的前提下,尽量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希望她能更多地体会到,善意地对待别人,自己会得到怎样的快乐与满足。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提倡的: 与人为善,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我们国家的重点学科,必将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影响人生的质量。
有家长表示这个故事不禁让我联想到近期网上的校园暴力事件,成人眼中孩子的乖巧懂事,不让人费心,有多少是孩子的委曲求全。处于蓄水池阶段的幼儿,先让孩子成为自己,满足自己,才能服务于他人。
孔融真的想让吗?4岁,作为一个还在幼儿园的孩子,我想答案是不。向往美好,优先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往大里说,这就是每个人的天性。作为家长,我们首先需要尊重这种天性。当然,这并不是说鼓励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科学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和谦让才是更重要的。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分享、尊重自身需求、不要强迫“让梨”。
接下来,我们展开第二个话题—父母过度担心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在父母的过度担心中,孩子会对自己缺乏信心,因为他们的许多行为在我们眼里都暗藏危险,就会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这种因担心而引发的不信任感,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大,合理引导,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为自己负责,学习照顾自己;作为父母,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才可能培养出有能力的孩子。
过度担心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如何做一个“不担心”的父母?接下来围绕以上两个问题展开交流了分享
过度的担心也会给孩子带来恐惧,限制了孩子的探索和发展,父母先治愈自己的恐惧非常重要。
老人们常常安慰年轻的父母:等孩子上幼儿园就好了,上小学就好了,等他成年就好了......可事实上,哪怕孩子成家立业,父母的“担心”都少不了。担心是基于“爱”,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担心都能化身为“爱”,被孩子所感知。很多时候,父母的过度担心,会变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默默伤害了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承认世界的美好,减少对孩子的担忧,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
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教育理念。让我们摒弃孔融让梨这种刻板的谦让教育,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公正的成长环境。
本期的线上教育已经不知不觉接近尾声了,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便是教育最大的真谛。每个孩子天生都有潜力,家长与其说培养孩子,不如说不打扰孩子潜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