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微雨,又至清明。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总书记“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的要求,积极落实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要求,引导广大少先队员铭记革命历史、崇尚革命英雄、继承革命事业,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校在清明节期间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祭扫烈士墓活动。
2024年4月3日上午8:30左右,故城县聚英学校部分老师和少先队员代表来到故城县烈士陵园,开始今天的祭扫活动。
在庄严而肃穆的烈士英雄纪念碑前,老师和同学们肃然起敬,凭吊烈士的英魂,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少先队员代表向烈士敬献花圈、默哀并致词。
最后少先队员们认真聆听烈士陵园的讲解员阿姨为我们讲解有关烈士们的故事,他们虽然长眠于此,但他们的生命将永垂不朽!
祭扫烈士陵园后我们乘车到达故城县二道街,在王校长的带领下,四到六年级教师及学生代表一行人开启了本次“清明运河行”研学活动,我们将在这里一睹故城运河文化风光。
大运河历史文化街风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道街,经过两年多的修建,终于这条古城运河历史文化街基本上建成。一座明清建筑的古街映入眼帘,从北至南连接起一泓碧水河岸边的市井人家:河水与石桥,底盘与街衢,串联成独特景观。
他曾见证出水要冲的郑家口商业繁荣“南阜商舻”盛景。故城因河而兴,因河而盛。
这条街上有许多方言石凳,对于我们土生土长的故城人来说还是不陌生的,“也拉盖”、“晌乎”、“囊伙”......
看,孩子们看的认认真真,听得津津有味,记得仔仔细细......
卫阳楼
二道街上的一座高楼,飞檐斗拱,气势恢宏,此楼建于“卫水之阳”,又因清朝二道街建有“卫阳书院”,加之嘉庆邑人兵部尚书周世选号“卫阳”,其编著卫阳集,故名为“卫阳楼”。
“高楼临卫水”登临可观览卫水飞帆,“帆影接江南”楼上可观河岸上客货川流。
故城大运河
说起故城大运河,要先说一说京杭大运河,她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并且保留至今。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年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
故城大运河自建国镇辛堤村段入故城,至夏庄镇芦庄村段入德州。全长75.2公里。贯穿故城县东部南北全境。辛堤至夏庄镇后营村段称卫运河,再至德州段称南运河。故城的人们通称大运河。
郑口挑水坝
郑口挑水坝又叫故城挑水坝,是故城乃至衡水段运河重要水利遗存之一。2011年,郑口挑水坝作为河北省8处遗存之一入围京杭大运河申遗项目的申遗点,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缮维护,恢复其原有古朴面貌。
挑水坝共有六处,这6处挑水坝位于郑口镇郑口运河大桥西侧,全长约910米。呈倒“U”型分布在河堤内侧,从运河上游至下游分别为其编号为一至六号(靠近大桥为六号)。
临近挑水坝处建有凉亭和著名人物的雕像,登临亭,息浪亭、闻莺亭.....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一首首诗词被孩子们传诵出来。
周世选故城人,清朝兵部尚书,号卫阳,编著《卫阳集》,同卫阳楼的建造有一定的渊源。
郭守敬,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曾为运河的流向做出了贡献,在隋唐大运河河道的基础上进行了“截弯取直”。
著名诗人王安石的雕塑屹立在第四个挑水坝处,他曾参与早期运河的开凿修葺事业。
回顾今天的旅程,大运河千百年来流淌在我们身旁,流淌在我们心上,她浇灌了肥美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作为运河文化的一部分,独具特色的故城地域文化,是故城人民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名故城人,我们都为大运河的历史感到震撼,在此借用王树申校长的诗句为今天“清明运河行”主题活动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间四月运河情
最是一年春好处,恰逢小雨润如酥。运河堤岸边,柏油马路上,游人如织暖风拂。
挑水坝处息浪亭,追忆飞帆与古渡。碧树争吐翠,海棠斗花怒,古槐沧桑似龙舞。
古朴人家炊烟起,茗茶米粟香如故。甘陵地,景风驻。
通过本次“清明运河行”祭扫烈士墓暨研学活动,让学生们既加深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新时代少年使命感,又让孩子们领略自己的家乡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