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一般在每年阳历的 4 月 4 日~6 日之间。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气清景明,万物生机勃勃,它不仅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光的美妙时节,也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关于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大家知道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清明节都有哪些节日习俗吧👇
一、扫墓祭祖
上坟扫墓,祭拜祖先,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一般会到坟前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燃纸钱,或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二、踏青赏花
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这段时间万物吐故纳新,自然界生机勃勃,满眼绿色,是和家人一起外出郊游的好时光,与此同时,清明节也正是花朵盛开的季节,人们可以赏花观赏并欣赏到春天的美丽。看!东侯幼儿园的孩子们在饭后闲暇时间也偷偷地跑到小花园里开始欣赏美丽的桃花了。
三、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灾病写在纸上,放高了再把线剪断,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除病消灾,给人带来好运。
四、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常见的传统小吃,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于祭祀,到了现代,它也成为了清明节最受欢迎的美食。这一天吃青团,有生活甜蜜、福气满满的美好寓意。
五、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相对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讳,才改为秋千。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荡秋千的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
六、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清明节放假通知
4月4日至4月6日放假调休共三天
4月7日(星期日)入园
温馨提示
一、文明祭祀
倡导文明祭祀,扫墓是对祖先和已故亲人表示深切怀念的重要方式。建议用献一束花、植一棵树,清扫墓碑等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寄托哀思、祭奠先祖,弘扬社会新风气。
二、预防森林防火
1.树立文明用火意识,家长和幼儿要做到不携带易燃易爆物,不携带火种进山游玩,不从事野炊、烧烤、燃放烟花等野外用火活动。
2.要充分认识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保护森林资源是每个公民以及幼儿的光荣职责。注意防火安全教育,教育孩子谨防山火伤害。
3.当发现火灾时,要及时报警,并看清路线和风向,迅速有序的离开现场,以免误入火焰区造成伤害。森林火警电话号码为12119。
三、防溺水安全
1.天气会逐渐变暖,此时要额外加强对孩子的防溺水宣传,教育孩子做到“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盲目擅自下水施救。
2.教育孩子不私自到江河、湖泊、水库、堰塘、水井边玩耍,碰到险情应立即就近向成年人呼救。
3.严禁孩子私自外出,有事外出必须经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雷雨天时尽量少在户外活动,不采摘野菜、野果等,预防虫蛇、食物中毒等,以确保安全。
四、交通安全
1.家长带孩子外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饮酒开车、不超速驾驶机动车、不乘坐超载车,无牌无证车、车况破旧车和人货混装车,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2.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养成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过马路走斑马线,多观察路况,不闯红灯,不翻越隔离栏。
五、居家安全
1.教育孩子注意防火、防电、防煤气中毒等相关事宜。加强消防“三清三关”教育,告诉孩子不乱动、乱拆电线、插座和电器设备,不要在阳台、窗户等危险的地方玩耍,谨防高空坠落,并让孩子牢记110、119、120等报警电话。
2.教育孩子居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注意防骗、防盗、防抢。
3.告诉孩子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不点击来历不明的网络链接;不向陌生人或网上认识的人汇款、转账。发现被骗上当后,尽快报警。
以上是清明节安全教育知识,望家长们务必认真阅读并告知孩子要时刻珍惜生命,不做危险的动作。
希望在这个清明假期里,家长能够认真配合老师做好各项安全工作,让孩子们能够高高兴兴地玩耍,平平安安地返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