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万物生长。为进一步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化成长,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4月2日,梁山县第二实验小学开展了二年级数学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二年级数学组同课异构的内容为《有余数的除法》。两位老师过多多次磨课,修改,主要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有余数和没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王颜凤老师执教《 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节课是由我二年级六班王颜凤老师执教。王老师以“抱团游戏”作为热身,充分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王老师请10位同学到讲台前以“2人、3人、4人抱团”为例,向学生抛出“有剩余的可能是几人”的问题,学生给予想法,初步得出“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小于除数的”这个结论。之后,王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余数小于除数的现象,以摆小棒、分草莓等例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余数和除数关系的理解。最后,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思维练习”填空,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王老师平易近人,极具亲和力,课堂生动且自然,由浅入深,学生乐于学习。
孙杰花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节课由孙杰花老师执教,孙老师极具感染力,循循善诱,层层铺垫,整节课充满着逻辑性,散发着浓浓数学味。课初,孙老师让学生拿出9根小棒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独立的三角形,再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联系了之前所学的平均分用除法解决,引领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结果会出现有剩余和没剩余两种情况”的认识,在沟通联系的过程中引出“有余数的除法”,拓宽并加深了学生对于除法的理解,初步建构起知识的小体系。课中,孙老师“图示、算式、文字表达”等多种方式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表征并反复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逐步加深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对于有余数除法各部分含义的理解。接着,孙老师用事实引导学生得出了余数有大有小的结论,并借助小棒这一工具更形象直观地进行了研究,一最后,孙老师将算式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发散性地去思考,并感受到同一个算式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孙老师的课,大格局、高理念,给孩子们数学思维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范校长走进课堂,关注模式落实、查课堂常规,关注目标达成、评教学设计;关注个性化成长、督学习评价;范校长与师生共处同一学习场,一起吸收知识、分享思想、提升能力,同时,更加强调身份的转变,从关注老师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模拟以学生的视角进行课堂体验、评价教师教学。
交流环节
课后两位授课老师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设计意图及教学反思进行了说课,接下来听课教师从多个维度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于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本次教研活动,老师们人人参与、积极交流,在活动中,无论是对于执教者还是观课者,都受益匪浅。作为执教者,可以在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作为观课者,不但能从两位老师智慧火花的迸射中有了对教学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且还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这种收获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是不能体会到的。
编辑:陈广敏 王亚菲
初审:冯敬兰 王恩乾
复审:陈春莹
终审:管 浩 张 腾
彭文雨 孔令辉
总监制:王军仁 苏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