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重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书丰底蕴 交流促成长——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开展“蕴内涵育情怀”四年级数学组读书交流活动

创建于04-02 阅读1484

读书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典专著的引领。为了营造书香校园,让好书陶冶教师高尚情操,提升教师专业能力,2024年4月2日,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开展“蕴内涵育情怀”四年级数学组读书交流活动

本次读书交流活动,由四年级数学教研组长朱艳艳老师带领老师们阅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50问(小学)一书,并对相关内容进行解读。根据阅读的内容,老师们畅所欲言,积极分享在读书中的所想、所感、所学。

朱艳艳老师提到在《课标2022》中,“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主题设置在了第二三学段,在教学中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调查研究,能够运用经验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表达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在统计图教学中,首先要整体感知小学阶段三种不同统计图的共性价值,即直观的表达数据,使信息一目了然,有利于人们快捷的提取、分析和利用信息,有利于问题解决。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感知三种统计图的各自优势: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的表达数据的多少,将不同类别物事物的数量进行比较;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增减变化,可以在连续变化中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出预测,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扇形统计图可以更好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及其差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数据表达。在学习中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感悟数据表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选择合适表达方式的能力。

张婷玉老师提到数据分类是根据信息对事物进行分类,为人们认识现实世界提供了依据。“数据分类”贯穿统计学习的始终,在统计图表、统计量的学习中,基础的工作依然是数据分类。首先设计 “好”的问题,产生收集数据的需要。在统计教学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培育其数据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知道遇到问题时应当先去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推断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从而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经历获取数据的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需要。要注重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意识,培养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习惯。然后确定“合适”的标准,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一是让学生知道,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获得的数据信息会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据意识。二是可以对分类绪果进行数据赋值,数据赋值是从事物分类到数据分类的过度。三是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表达,感悟数据分类的价值。在数据分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能从这些数据分类结果中获得什么信息”,经历对简单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感受数据所蕴合的信息。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加深对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体验,让学生感受到需要用合适的方式获取数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表达,才能基于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教学中应强调获取数据的来源要广泛,表达数据分类结果的方式要适切,要学会利用数据作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初步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马丽娟老师提到《课标202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主题的内容要求,第一学段要把事物分类作为重点,要与学生学前阶段的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能根据事物的物理属性进行分类。在第二、第三学段,随着统计图、统计量的学习,逐渐从事物分类过渡到数据分类,把数据分类作为重点,在分类过程中还要考虑分的类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合适、是不是有利于解决问题等,使数据分类与要解决问题的背景和表达的方式紧密相连,找到合适的分类方法。数据分类看似是第一学段学习的统计内容,但其贯穿于统计学习的各个学段,是数据收集、整理与表达的基础。在统计图和统计量的学习中,我们同样会看到有效、合理的数据分类是进行合适表达的基础,合适的数据表达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贯穿统计学习始终的数据分类是统计的基础。数据表达在第一学段鼓励学生运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记录并描述分类的结果;在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收集、整理具体实例中的数据,并用合适的方式描述数据、分析与表达数据中蕴含的信息;第三学段要求学生知道如何针对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逐步感知统计学基于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准则,会解释统计图、统计量表达的意义,能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宋卫娟老师提到在数据分类教学中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产生收集数据的需要;确定“合适”的标准,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非常重要。统计中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对数据分类形成新的认识,促进新的发展?首先是让学生知道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获得的数据信息就会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据意识。二是可以对分类结果进行数据赋值,数据赋值是从事物分类到数据分类的过渡。三是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样的统计内容,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在收集数据时要让学生意识到数据中蕴含着信息;第二、第三学段,要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亲自参与其中,并能根据问题背景进行合适的分类和表达。整个分类的过程,紧扣按不同标准分类的重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引导学生不断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逐步掌握按不同标准分类的过程和方法,积累和丰富统计活动经验,感受分类整理数据对解决问题的价值与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孔晓慧老师提到数据意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在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可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数据意识还不强,很多课学上热热闹闹实验之后得来的数据,学生只是做了简单的分析就放在一边没什么用了:更有甚者,为了得到需要的实验结论,出现了实验数据做假的行为。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关注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应引导学生努力寻求有利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自觉运用数据解释相关的问题或现象,不断得到可靠的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实验数据的收集要客观、全面 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科学地收集数据,这对后续的探究至关重要。科学测量、收集数据包括两方面:一是所搜集数据是否真实,是否经得起重复验证;二是所地隻的数据是否全面,能否反映所研究内容本质。统计学的一个核心就是数据分析。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在进行预测的同时,为了使预测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比如你是一个球迷,在一场比赛中会推测所喜爱的球队是否会赢,如果仅凭主观喜好去判断,那么你就不具备数据分析观念,并且判断往往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在判断之前,先收集一定的数据(双方队员的技术统计、双方球队历次比赛成绩等),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再对球队输赢作出推测就会比较可靠,那么就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观念。

徐阳老师认为在统计教学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培育其数据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知道遇到问题时应当先去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推断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从而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让学生知道,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获得的数据信息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据意识也可以对分类结果进行数据赋值,从事物分类的过渡。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陈艳老师提到数据分类是整理、分析、表大数据的基础,在统计学习中应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并利用统计表、统计图、统计量整理和表达数据,把数据分类贯穿统计学习的始终。数据整理时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分类,然后才是通过统计量、统计图表等表达数据的特征,甚至在收集数据时就要考虑如何分类、分段或分组。数据是统计的基本要素,数据收集与整理是统计的开始。统计教学要培育学生收集数据的自觉,让学生知道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得进行调查研究,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能根据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分析问题,作出合理决策。分类既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概念、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感悟数据分类的思想,掌握数据分类的方法,培育学生的数据意识,这是统计学习的基础。

阅读,是涵养教师精神世界的活力之源,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次阅读活动的启动,承载着一种希望、孕育着一种理念、彰显着一种力量。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将矢志不渝地行走在阅读的旅途中,用心丈量教育的维度,为精神打底、为成长助力!

编辑:陈    艳

审核:任小燕

阅读 148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