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电校的前世今生之二(砥砺奋进)

山峰
创建于04-02
阅读 4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湘潭电校的全称为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原隶属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管辖。

一、隶属关系不断调整  办学变迁

      学校自1951年创办之日起,一直伴随国家的建设发展的脉络而不断调整和变革,隶属关系和校名多次发生更迭。

      1951年,学校创办之初,校名为“中南电工厂工业技术学校。学校由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管辖,“中南电工厂”代管。

      1952年3月,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南工业部接管学校。并发出了《关于统一规定各工业学校校名的指示》,学校更名为“中南工业部第八工业学校”。

      同年9月,中南工业部[(52)工教字3604]指示:“原中南工业部第八工业学校更名为湘潭电机工程学校”,11月1日改用新校名,启用新校印。同年11月28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下达[52]工教字第4999号指示:明确学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机械局直接领导。

      1953年4月,一机部[53]机教行字第96号令:学校更名为“湘潭电器工业学校”,4月24日改用新校名、启用新校印。同年9月,一机部第275号命令:“所属各中等技术学校,由部工业教育司直接管理。”同年11月,一机部[(53)机教秘字第305号]命令,学校更名为“湘潭电器制造学校”。学校正式启用“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湘潭电器制造学校”印鉴。同年12月,一机部[机教务字第338号]通知,“接中南高等教育局来函,并征得中央高等教育部同意,将原江西景德镇窑业专科学校中级陶瓷科及原广东高陂陶瓷学校陶瓷工程科并入本部湘潭电器制造学校”(具体合并时间在1954年底前完成)。

      1954年5月,一机部中南办事处(报告),对湘潭电器制造学校与景德镇窑业学校合并的意见指出:

      1.湘潭电器制造学校目前干部少、师资缺、教学质量低、大部份教师刚从学校毕业,教学经验缺乏,业务水平不高,中等技校毕业的学生则更感资本贫泛,一时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要求,而现有教学任务和基本建设任务都很重,因此,学校必须抓紧和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加强基本建设工作,按时按期完成基本建设任务,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二是作好并校任务的按期完成;三是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逐步作好教学改革的准备工作,积极组织全体教学人员提高教学业务,学习、领会教学计划和普通课、基础技术课的教学大纲,深刻地领会电器、电瓷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范围,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学习中央有关教学改革的指示,端正教学改革中的各种错误思想,为今后进行教学改革打下基础。

      2.湘潭电器制造学校与景德镇窑业学校合并应该肯定下来,而且必须保证在暑假期间合并完成,电瓷专业是中央确定设置在湘潭电器制造学校,不论什么原因,必须克服临时观念,积极准备,创造条件,为今后培养电瓷人才打下基础。同年7月,两校完成合并任务,广东高陂陶瓷学校工程科53名学生,3名教师及其仪器设备于3月并入。景德镇窑业专科学校共有学生99人,教职工26人,理化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等于暑假并入。

      1956年3月,一机部任命王耐辛为校长,免去赵荫华校长(兼)职务。同年7月,一机部与电机制造工业部联合报告:学校改属电机制造工业部(简称电机部)领导[(56)机办秘字第61号、(56)电机办核字第4号]。同年8月,(56)电机教封字第37号,学校更名为“电机制造工业部湘潭电机制造学校”。同年9月正式改用新校名,启用新校印。

      1957年2月,电机制造工业部[57]电机干批字第026号任命张永为校长;免去王耐辛校长职务。同年11月,电机制造工业部[57]电机教批字第0100号文任命张永兼任电机制造工业部湘潭干部学校校长。

      1958年2月,一机部(机教字第18号)通知决定:将湘潭干部学校与湘潭电机制造学校合并。同年8月,学校成立湘潭专区工学院,校长张永兼任院长。

      1959年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学校升格为“湘潭电机学院”,并招收电机、电器两个大专班学生。9月29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1962年4月,学校又由一机部接管。同年6月,湘潭电机厂(原中南电工厂)技工学校收归一机部接管,改名为“湘潭电机制造学校”(中专),随即并入学校,为湘潭电机学院附属的中专部。

      1963年7月,湖南大学由一机部接管。根据国务院6月25日国文办字第434号批复,学校大学部并入湖南大学,中专部改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湘潭电机制造学校”,由一机部直接领导。学校原校址作为湘潭电机制造学校的校址;原中专部校址划归湘潭电机厂技工学校。

二、新校区落成    办学步入正常轨道

      1、新校区建设及竣工

      1952年,一机部决定拨款给学校建设新校区,委托“中南电工厂”筹办。当年10月,一机部中南办事处下达《关于湘潭电器工业学校今后基建工作的意见》,明确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下拨投资款项360万元,土建任务26334平方米。同时,一机部教育司委托“中南电工厂”基建部门负责学校新校舍的设计,并要求学校尽快确定新校区选址。当时选址出现两种意见:一是选择长沙地区。理由是省会城市交通方便(当时的湘潭交通不便利);二是选在湘潭(即“中南电工厂”附近)。理由是湘潭厂矿较多(电机厂、发电厂、钢厂、纺织厂、锰矿等),是一个工业基地,便于学生生产实习。最终学校新校区选址定在湘潭。“中南电工厂”建议学校将新校区选址位于本厂区东边(东山村)比较合适(校址原地名俗称飞机坪(据考证国民时期这里建过机场),很平整空旷)。新校区选址被采纳后,“中南电工厂”随后向湘潭市人民政府申请收回国家保留产权的湘潭市下摄司燕子塘、晓塘、六花园一带作为建校用地事宜。同年12月,湘潭市人民政府回复:“经我们研究在你们提出的范围内可以修建,特此函复”。学校按照《湘潭市城市建设使用土地暂行办法》,开始展开新校区建设的相关准备工作。

    1953年3月,电器工业管理局颁布关于学校基建投资控制数字[(53)电基计字第38号]通知,下拨“1953年度学校基建工程投资款项为21300[百万元(旧币)]”。同年4月,电器工业管理局(电机行字第28号)批准学校基建的初步设计和预算,同年6月,函复学校基建[电基财字第866号]建设经费控制以及教室、食堂、学生宿舍等准予开工建设,同时,学校的建设设计方案也予以核准。随后学校正式启动新校区建设。

      1953年6月,学校开始新校的基建工作,当时,正值建国初期,当家做主人的劳苦大众热情很高,建筑工地热火朝天。学校领导统筹规划,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基建速度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进展很快,仅一年不到的时间,新校园的各主要建筑就完成了。

      1954年4月,学校新校区主要建筑工程落成(现地址位于湘潭市书院路17号)。新校区内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实习工厂、二栋学生宿舍等主要工程建成,大礼堂、食堂、锅炉房、汽车库、医务室及家属宿舍等的建设也基本完工。学校的主要建筑设计方案,因聘请了苏联专家指导,因而具有苏俄式的建筑风格。整齐划一的红砖墙和正面尖圆房顶造型及大开窗的衬托等,勾画出建筑美感和质量品质。当时,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当地人观光。同年5月,学校宣布将设在“中南电工厂”艺徒班基地的校本部和东坪镇分校迁入新校区,学校为此举行了简短的庆典仪式。

               新校区办公大楼一景

      1955年底,学校新校区第一期建设工程基本完成,教学、实习和学生宿舍等面积达14362平方米。同年11月,电机制造工业部工教司下发通知([56]电机工教行字第044号),同意学校增建运动场一个、篮球场八个、排球场七个、器械操场一个以及相应的体育设施等。至此,学校已具备较为完善的校舍和配套设施建设,初步建成可容纳1500名学生规模的中等专业学校。

       2、完善管理机构和职能

      1954年,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三级管理。校长办公室下设秘书科、人事科;教导处下设教导科、实习工厂、电器专业科、电瓷专业科、图书馆;总务处下设事务科、膳食科、会计科、保健科;还有直属校长领导的基建科。1955年,学校对管理机构职能进行了调整。校长办公室增设办公室主任,下辖秘书组和人事组;教导处增设教导主任,下辖教务科、电器科、电瓷科、各学科委员会、实习工厂、图书馆;总务处增设总务主任,下辖会计科、基建科、总务科、膳食科、卫生所,同时,增设了分析化学专业。1956年,撤销处级机构,实行两级管理。同时,增设了电机车、电化学两个专业(电机车专业于1960年年底撤销,电化学专业于1959年迁至天津)。1958年5月,成立中共湘潭电机制造学校委员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59年,学校升格为湘潭电机学院,实行三级管理体制,设立教务处、总务处、电机系、化工系。

      1957年下半年,原机械工业部抚顺干校迁来湘潭,在现湘潭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校址办学,名为“电机制造工业部湘潭干部学校”。同年11月,电机部任命学校校长张永兼任电机制造工业部湘潭干部学校校长。

      1958年9月,学校由湖南省机械工业局领导,有教职工196人,工人59人,学生1491人。同年9月,学校根据国家建设发展需求及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招收了电机和机械两个专业的大专班学生。

三、严格教学管理   中专教育稳步推进

      1、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执行部颁教学计划

      1954年初,学校遵照党的教育方针,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贯彻落实机械工业部颁布的《电机制造和电瓷制造专业教学计划》,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培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体魄健康的电机制造和电瓷制造技术人员。以具有三级技工的实际操作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能担任五级技术员工作为培养目标,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工业工程、工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加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电机专业占总学时的40%,电瓷专业占总学时的48%。学校遵照校第三次教学行政会议确立的“在现有基础上加强领导,积极贯彻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方针,强调“认真执行新的教学计划,切实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同时调整教学组织机构和建立责任制,充实教学设备,加强对教学、生产和实习的领导”。

      同年8月,学校校务会议决定,成立生产实习组织学科委员会,负责研究、管理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教学工作。由湘潭电机厂、校内实习工厂和学校相关学科委员会联合组成的教学工作组负责制定和编写实习教学大纲,再根据教学大纲编写各工种实习讲授提纲,供实习指导老师学习研讨,在明确实习教学目的、基本要求和各工种特点及工作要领等的基础上参照执行。同时,明确由校内实习工厂主要负责学生的金工实习教学任务;由湘潭电机厂的一、二、三、四、七车间担负学生的生产实习任务。湘潭电机厂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生产实习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确定各车间的实习指导人员。生产实习教学计划由学校提供,经厂实习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后,由各车间组织实施。

       1954年底,学校在本学年教学工作总结中指出:“在教学工作方面,我们学习了苏联经验,成立了新的教学组织机构,执行了各种教学计划和表格规范,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学校新的教学秩序;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也有显著的改进和更新,根据部颁教学计划初步拟订了学校的教学计划,修订了教学大纲,编写和修订了基础课教材,编译了专业课的教材”。学校执行部颁教学大纲9种,部工教司组织修订的教学大纲9种,学校修订好的教学大纲15种。组织教师编写、大部分属于专业课程的教材17种;电器制造及电瓷制造专业课及部分基础课程共编写讲义22种。

      1958年,学校遵照党中央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方针,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在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政治、实习劳动课的课时,把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作为培养目标。

      2、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1954年--1955年度,是学校全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要一年。学校在贯彻第三次教学、行政会议提出的《加强领导,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召唤下,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运动。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修订和完善了教学计划、校务工作会议制度、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学科委员会及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条例和工作计划、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包括授课计划、讲稿、课堂和实验课的组织等)、教师进修计划等;开始全面推行5分制考核标准及平时考查相结合的学生评价制度,重点改革新的考试方法。完成了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翻译了部分俄文版的教学大纲工作;创建了5个实验室,开设了新的实验教学;完成了所有教学设备的摸底和清查工作。

      1956年2月,学校根据中央教育指导方针,制订了学校1956年--1958年工作计划。同年7月,学校制订了《湘潭电器制造学校各学科委员会三年(1956--1958)工作计划》,并提出争取在二年内基本完成教学改革任务,一年巩固与扫尾,经过全面改造使其成为一所新型的学校。

       自1954年以来,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和教学法的改革和研究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教研教改在原来小改的基础上进行中改和中、小改相结合。进一步使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等。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减轻学生课业、课余负担等,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2)抓课堂教学如何运用启发式,找出典型,选出苗子,培养标兵和榜样。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搞好教具展览;抓好“讲练室”的建设,做好建设和规划工作;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

      3)进一步学习党中央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三个指示、党的教育方针和解放军(延安军政抗日大学)的教学经验,提高思想觉悟,明确教育方向;抽出一定的时间有计划、有准备地对凯洛夫教育思想进行分析批判,目的在于分清是非,吸取教训,搞好今年后教学工作。在分析批判时,坚决贯彻《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做到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同时,总结过去的教研教改经验,提倡大胆革新,大胆创造,搞好教研教改工作。

      4)做到教学与劳动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先把电机、电器、电瓷、金工、金防等教研室与工厂技术组结合起来,教师和技术人员都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既抓教学也抓生产。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时实行三包(包思想、包技术、包安全)一保(保证完成生产任务)。

      5)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首先从改革教学方法上下手,做到改革教学方法与内容相结合。有计划地把现有的实验室改革为讲练室;根据教学需要,组织教师自己动手创作直观教具和教学器材;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酌情增加适应工业生产发展需要的新内容。

      6)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和学习情况,管教管导、因材施教。提倡尊师爱生,实行教学民主,评教评学,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7)摸清学生课堂、课外及社会活动的负担情况,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休息和自己支配时间,有利于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8)通过教学与实际生产实践,通过劳动锻炼和下厂、下乡调查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又红又专、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的教师队伍,为学校面向“半工半读”的教育发展目标提供师资资源。

      3、中专教育稳步推进

    (1)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1)党的建设工作

      学校自1952年成立中共临时党支部以来,党建工作一直常抓不懈。1955年,成立“中共湘潭电器制造学校支部委员会”;1956年,成立“中共湘潭电器制造学校总支委员会”;同年8月,改称为“中共湘潭电机制造学校委员会”。学校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开展了一系列整党整团工作,推进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截止1958年5月,学校共有中共党员104人,并设有2个党总支部、6个党支部。1959年 2月,学校召开首届中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校党委会。学校始终认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点是要加强各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党的各项工作必须通过支部去贯彻落实,必须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基层核心和战斗堡垒。

      2)思想政治和群团工作

      学校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突出政治,做好群众工作,组织并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克服官僚主义》的指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团组织、工会工作,完善团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师生员工参加学校管理、监督干部、监督学校工作的作用。积极推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湘潭电校某教学楼一角


     (2)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置

      学校的办学规模每年都在不断扩充,专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954年,学校在校学生达720人,共设14个班,其中男生608人,女生112人。

    1956年2月,学校制订了1956年-1958年扩大计划草案,确定在校学生规模数为1950人,设置专业为:电器制造、电瓷绝缘制造、电线电业、电机车电气装备四个专业。

    1957年2月,电机制造工业部下达的《关于调整专业设置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57]电机教杨字第21号)通知中,明确学校办学规模为2000人,专业设置为电器制造、电瓷制造、电化学生产工艺、电机车制造、分析化学五个专业。同年8月,电机制造工业部在下达的《关于调整专业设置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57]电机教杨字第71号)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置。当年,学校招收专科生98人,分设机械制造和电机制造两个班。

    1954年--1957年,学校为国家共计培养了780余名中等技术人才。不少毕业生由于工作出色,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1958年,学校基本实现了1956年制定的三年工作计划,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具备较完善的管理和教学体系的一所新型的中等专业学校。

    (3)校办工厂

    学校是培养工程技术类人才的摇篮,实践教学环节不可或缺。1953年3月,学校开始着手筹建校办学生实习工厂(简称校办工厂)。最初从“中南电工厂”抽调廖保伟、张德源、黄炳尉三位工人师傅(技师)负责校办工厂的筹备工作,厂址设在湘潭岳塘区下摄司的解放村(当年学校创办所在地,电机厂艺徒训练班)。学校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搭建起了简陋的学生实习场地。当时的校办工厂被命名为“中南军政委员会湘潭电机工程学校金工、电瓷实习工厂”。到1954年底,学校有电器制造实习、机械实习和电瓷实习三个车间。电器制造实习车间实习内容有电器装配冷作工、卷线及配线工、绝缘电镀喷漆工和技术员等工种;机械实习车间实习的内容有车工、钳工、铣磨工、刨插工、冲钻工、铸工、锻工、修配车工、修配钳工和技术员等工种;电瓷实习车间实习的内容有粉碎、练泥、旋坯、拉坯、压坯、模塑、上釉、烧窑、检验、保管员和技术员等工种。

      1959年,学校改为本科更名为“湘潭电机学院”后,校办工厂也由原名“国营湘中电器厂”更改为“湘潭电机学院附属工厂”。

      1966年,校办工厂与国家建设部长沙建筑机械研究所联合科技攻关,对B50型号振动器进行了重大改进获得成功。该产品采用行星增速原理,使振动频率由100HZ提升到200HZ,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       

 (4)毕业生分配工作

      1955年7月,学校迎来了第一批电器、电瓷专业毕业生。毕业前夕,毕业生中流传“三不愿”思想:不愿意去东北工作(条件艰苦),不愿意留校(没前途、没出息、待遇低等),不愿意去小城市、小工厂工作,特别不愿意分配到湘潭电机厂工作。愿意去上海、北京或生活好、风景好、工资高的地方工作。由于学校及时掌握了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分配前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毕业生毕业教育,包括“理想与现实”“如何和如何服从国家分配”“什么是青年人的远大理想和幸福”“忠于社会主义祖国事业,热爱劳动”等思想教育,并通过各班主任、科秘书、班级团支部等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全面地摸底,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第一手资料,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状况和个人性格特点等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最终,毕业班绝大多数毕业生统一了思想,并发出倡议:“我们不怕困难,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风华正茂的我们挺起胸膛,昂首闊步,响应祖国的号召,奔赴神州各地,进行艰苦创业,不遗余力地无私奉献”(摘自1955届毕业生谢开华回忆录)。首届毕业生分配工作顺利完成,也为学校后续历届毕业生分配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校根据一机部的1955年毕业生计划分配方案(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中专毕业生由国家统一计划分配到指定地区及工作单位),将本届共计317名毕业生分配到各部属工厂、国家机关、专业学校等单位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分配情况如下。   

   清华大学 4人,北京电工研究所2人,华中工学院1人,天津成套设备公司 7人,湘潭电机厂34人,四川宜宾电瓷厂5人,南京电瓷厂12人,哈尔滨电机厂10人,大连电瓷厂17人,升高等学校就读 2人,沈阳低压厂 25人,机械工业部电工局 25人,沈阳高压厂20人,大连俄文专业学习17人,沈阳变压器厂 9人,留校 3人,哈尔滨阿城仪表厂12人,上海华通开关厂20人,西安高压电瓷厂 23人,昆明电机厂11人,西安开关整流器厂30人,湘建企业公司6人,抚顺电瓷厂14人,暂未分配3人,机械工业部电工局设计室 9人,国防工作 5人。  

       湘潭电校第一批毕业生班级合影

      自1956年由国家执行计划分配毕业生体制以来,学校历届毕业生分配工作基本上参照了1955年第一届毕业生分配过程的操作工作思路和程序。一是认真传达和贯彻上级对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指示精神及分配方案的要求,并开好毕业分配工作动员大会;二是做好为期一个月的毕业生毕业分配思想教育工作,认为此项工作非常重要,越深入细致越好。既要做好宣传发动,又要进行服从祖国建设需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即请老红军、战斗英雄和劳模讲故事、作报告等;三是充分发挥毕业班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和核心作用。摸底排查每位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工作意向、家庭困难等情况,为学校毕业生分配委员会制定分配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使得历届毕业生分配工作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效果。下图为第一届毕业生颁发的毕业证书。

      湘潭电校第一批毕业生毕业证书样式

阅读 40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