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时间: 2024年4月1日19:00
会议地点: 东华初级中学二校区三楼圆厅会议室
参会人员: 初一年级领导组、级组长、各班家委会长
主持人: 曹凯
会议流程:
(一)、家委主任曾瑾先生汇报年级家委工作
(二)、思政处陈文明副主任汇报年级思政工作
(三)、教导处秦廷波主任汇报年级教学工作
(四)、魏延文副校长总结讲话
会议精彩内容分享
关注家的功能,重视家庭教育,遵守养育孩子的自然之道,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社会的问题: 归于原点是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 寻找根源在早年。
早年的问题: 在家庭遗传和养育。
人一生下来就有了身体这个硬件,但还必须经过两个软件的组装,一个是家庭,家庭解决的是人的系统软件,还有一个就是学校教育,解决的是人的应用软件。
这两个后天因素决定人性、性格。
家校同向同心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家长:
360°全方位无私奉献,为孩子付出一切!
现在的家长是空前负责的家长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严阵以待,孩子入学、升学、大学毕业,乃至找工作结婚,每一个环节都有父母无私奉献、费心安排的影子。
绝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心、能够自我驱动的人。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恰恰跟这种期望背道而驰。
当前家长们对孩子的成绩关注可谓空前绝后,在教育女儿上所做的一切牺牲和努力可谓感天动地,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父母,忽视了一个最重大的问题:
——唤醒孩子生命内力的觉醒!
过度关注孩子成长的上限,忽略了孩子成长的下限:
上限: 一味追求成就天花板,竭尽全力让他们去考好成绩、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把他们的上限抬得越来越高,目标定得越来越大。
(生活、体验过于单一)
下限: 能带给孩子快乐、觉醒、坚持的那些东西(自律能力、伦理道德、社交能力、心理建设、共情能力,这些是他们有成长目标的源动力,遇到挫折和打击时,能够自我疗愈的关键能力)。
2021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南方医科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在全国若干省份调研了三十多万中小学生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四无”现象:
1.学习无动力,厌学情绪多。
一直以为孩子是因为成绩差而厌学,其实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也并非发自内心的想学,仅仅是为了满足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所以,当探寻不到学习的意义,逆反厌恶的心理就开始滋生。
“带不动”
2.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网络。
近些年,因手机、游戏等引发的极端事件持续不断,已经成为许多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的导火。
沉迷游戏、依赖网络的背后,是青少年逃避繁重学业,逃避真实世界的心理需求,严重影响正常健康人格的形成。
3.真实社交无能力,宁可跟机器人动感情。
宁可在网络上找网友,追星,沉迷二次元的虚拟人物,热衷于集盲盒、手办,却不愿意在现实中与人多交流一点。
逃避现实,沉溺虚拟世界,带来的真实社交无能力,导致孩子们的孤独感、低欲望心态的蔓延。
4.对生命价值无感受,枯竭感过早到来。
物质层面充分满足,精神上供养不足,是导致心灵的枯竭感过早到来的重要原因。
重视家长心声,维护学校声誉,正确反映广大家长的诉求,推动更多的家长和社会力量走进东华、关心东华、理解东华、支持东华、维护东华;
始终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成为家长之间结交朋友、联络感情、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科学育儿的纽带!
1. 家长的高度焦虑:“鸡娃内卷”
2.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溺爱、控制
3. 生活过于单一:学业
4. 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情感联结不够:家庭功能缺失
另一种极端:
不学无术、品行不端、无知无畏、挑战权威、毫无感恩、道德缺失。
家校共育、助力成长
①讲礼貌,讲文明,不讲粗口。
②家校达成一致。
③养成良好文明用语习惯,多说谢谢,对不起,彰显个人素质修养。
④与同学友好,真诚相处。不给同学起绰号。
希望在家长鼎力支持下,家校合作,共同加强孩子文明教育。
建议:
3-6岁建立亲密关系。
9-12逐步入青春期。生活不要单一,可发展德智体美。
12岁后孩子心里发生变化,不要把前途命运压孩子身上。让孩子平安健康度过就好。
学习上建议:
- 双向奔赴,守护成长。
- 周末学习互动。
本次会议由顺毅五班家委会会长刘丽勤女士出席,感谢会长的记录与分享,愿家校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教育成长保驾护航,共创辉煌。